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朝代

宰相职位名称

丞相、相国

相国、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内史、纳言

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中书令、侍中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

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明初

中书左右丞相

——据黄本骥《历代职官表》整理

材料二   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胡惟庸案不过是一个偶发的事件。问题的实质在于,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肘和潜在的威胁,早就高度不满和戒备。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明太祖下旨,“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显的意图是要限制中书省的职权,但这还不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矛盾仍然相继出现。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胡惟庸恃功骄纵,跋扈揽权,最终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制。但是,事态的发展难以尽符主观愿望。首先是,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来驾驭一个封建大帝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是极难做到的。仅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日之间,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奏件就有1660份,其中反映的事件共有3391件。要求皇帝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一一裁决如此众多的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密勿论思,不可无人”,设置一定形式的辅政机关仍然有必要。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的原因,并评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立”与“废”。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共早期的五四纪念话语

五月四日这一天要当做一个纪念日,因为在那一天中国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行动反抗强权世界。但不要把它仅仅看做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而是要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据李大钊《中国学生界的MayDay》等,《晨报》1921年5月4、5日今天是学生加入政治运动之纪念日,也是学生整顿政风的纪念日。因为政治不澄清,使我们不能不牺牲求学之精神,而来干涉政治。现在学生应该做的事有二种:(一)组织民众,以为达到大革命之工具;(二)对现政局立于弹劾的地位。

—据李大钊《昨日之五四纪念大会》,《晨报》1923年5月5日

这是中国全国学生对于帝国主义行总攻击的纪念日,亦即是被压迫的民众向压迫的国家抗争自由的纪念日。五四运动之意义,非仅为学生运动,而是国民革命运动底一大转机,是民众反抗帝国主义及军阀之伟大的运动。

—据《团广州地委改选和五月第一周纪念活动的情况报告》等,1924年5月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民族运动的发端”,也是“世界革命潮流在中国的波纹”,“其价值足与“二七”“五卅'并美”,应“继续五四精神”,“统一并坚固学生的团结”,“打倒一切帝国主义与残民媚外的军阀”。

—据张太雷《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价值》等,1925-1926年


对中共早期五四纪念活动中话语主题的演进进行评述。
2023-02-08更新 | 534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个人与时代】

材料   见证者:一个非洲人的漫长而奇异的返乡之旅

1760—1792年间,一个史称托马斯·彼得斯的西非人四次过大西洋。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彼得斯,将他送到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在种植园工作。他试图逃跑过至少三次,遭到殴打并被戴上脚镣等。1770年,北卡罗来纳的一个苏格兰地主买了他。18世纪70年代,当北美英属殖民地进行独立战争,他和逃亡奴隶一起,为殖民地的英国统治而战。殖民地战胜英军之后,彼得斯全家逃亡到加拿大东南部的新斯科舍。

在这里黑人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但白人统治者强迫他们开垦边疆的土地。二百个黑人家庭推选彼得斯为代表到伦敦请愿,争取改善待遇。1790年,彼得斯来到英格兰,他建议在非洲塞拉利昂为重获自由的奴隶建立一块殖民地,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翌年他回到加拿大的新斯科舍。1792年他带领1196名黑人和15艘船,第四次渡过大西洋。他们安全抵达塞拉利昂的弗里敦,彼得斯成为那里的黑人社群领袖。但由于安置移民及领导社群的巨大压力,抵达塞拉利昂后不到四个月,他就因病去世了。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托马斯·彼得斯漫长而奇异的返乡之旅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托马斯·彼得斯的返乡历程。
2023-06-29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2019-01-30更新 | 3482次组卷 | 118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任继愈在《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中评述道:“科举制把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运行中,吸引无数学子负笼入斋,晨诵夜读,刻苦学习,学校教育充满活力,迅速地兴盛起来。”他认为科举制
A.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制度
B.促进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
C.推动古代教育体系形成
D.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