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前,大选中获胜的政党会任命利益相关者担任一些官职,进行所谓的政治“分赃”, 而两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也使当时政府人员不断更替, 随之而来的便是工作效率下降、 决策迟疑以及政策连续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英国政府迫切需要进行一场改革。1853 年, 查理·屈威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作了一份被称之为“纲领性文件”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几条重要原则:文官分为两级,高级文官负责政策执行,低级文官处理日常事务;文官筛选录取的方式为公开考试, 高级文官的考试内容以“牛津和剑桥大学的课程为主”,因此低级文官晋升成为高级文官可谓少之又少; 文官的晋升与提拔依靠其政绩与勤奋程度;文官没有政治偏见。文官制度改革跨越数十年,最终以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制度才得以确立。

——摘编自王康旭《浅议十九世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2 . [近代国际移民]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中国的南部和东部出发,出国谋生。到19世纪70年代,6.3万中国人来到美国,其中多数人生活在“金山”一加利福尼亚。 这些早期出国者大多是契约华工或称苦力、“猪仔”。他们名义上是受雇到海外与外国资本家或华人工头订立契约来做工的,实际上大多数华工是被人用欺骗、诱拐、绑架的手段运往海外的,他们从事最繁重的工作并无人身自由。当时美国人克拉克的调查报告中说白种人不愿做的活就强迫华工去做。华人劳工不仅仅在美国西进运动的采矿业中付出了劳动,更为著名的是他们在修筑横贯美国东西铁路中洒下的血与汗。他们不论严寒酷暑,一直工作在高山峡谷、人迹罕至之地,很多人因劳累身亡。据老华侨说,华工前后参加筑路的有四五万人,因筑路而牺牲的不下万人。

——摘编自张晓路《西进路上的血泪与荣光》

材料二   19世纪60-80年代,随着相当数量域外移民的进入和租界的建立,上海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域外的物质文明、风俗礼仪和精神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态度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英语开始被视为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官方同文馆和广方言馆的建立,都透露出官方对外语教学的重视。而随着中外交往的扩大和贸易的发展,翻译中介人员的需求也大大扩展,掌握外语的人可以充任买办,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这也推动了上海的英语学习热潮兴起。

——摘编自刘叶华《浅议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上海的使用状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鸦片战争后华工大量移民美国西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域外移民在上海的活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至秦

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发给粟米

西汉

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按月发给粟米;汉宣帝时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使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魏晋

帛、粟、钱各占⅓

唐代

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俸禄依官的品级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钱

宋代

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钱外,还有绢绫罗锦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

元代

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

清朝

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白银,二品155两白银,以此减少。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雍正帝,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推行养廉银制,其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新兴阶层的出现,他们极力要求参与国家政事,他们以议会为阵地,反对王权。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政体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并通过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案,使英国议会在限制王权的同时,也扩大了议会权利,并且为英国的国家制度规定了新的基本原则。在随后的几个世纪,议会制度在西方国家纷纷建立起来,现代议会民主进入崭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纯云《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联邦议会是德国最高的立法机关,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政府首脑为总理,是国家机构中最有权力、最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由立法机构最大政党的党魁出任;总统由各政党提名,由联邦议员与同等人数的各州议会代表组成的联邦大会产生,不拥有实际行政权力,其主要职责是签署并公布法律、法令。

——摘编自连玉如《浅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治体制特点》

材料三   代议民主制体制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国家的主权充分持久地保留在全体民众手中,最实质性的问题就是公民的选举权,选举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此外,政党政治也是民主选举和代议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同政党的不同政见和政策方案的存在为选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议员大都是由政治家充任,这种职业主义的原则保证了现代代议制的良好运行。虽然代议制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弊端,但仍是目前最基本的民主形式。

——摘编自邢晓红《论代议制的产生原因及运行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源,并指出英国政治所确立的“新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代议制民主的作用。
2022-01-1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生产力发展到个体小家庭能够独立完成再生产全过程时,以大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容易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孝公三年(前359年)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颁布的《分户令》更为严厉:“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这样就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在地广人稀的秦国,二男以上分立门户,各自可授田百亩,大家庭里的劳动力被挖掘出来,成为国家的佃农,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这些人丁自立门户,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相应增加。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古罗马的不断扩张使“住在意大利而以务农为业的罗马公民和意大利公民的人数大为减少了,这不仅由于战时的死亡,还由于不断地向外迁徙,首先是迁移到东方去,而后来也向西方迁移。因此没有农民来屯垦荒地。而另一方面,又有着大群的奴隶,同时还有一批愿意使用奴隶来耕种土地的人”。于是,农业生产者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南意、北非和东方等地的具有高度文化技术的奴隶取代了原来的公民农民,罗马人在海外征服的胜利创造了农业劳动力的新源泉。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奴隶劳动的大庄园蜂拥而起。

——摘编自左芙蓉《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化与早期罗马帝国的经济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罗马“大庄园蜂拥而起”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中后期,英国比法国较早地建立起强大的王权,英国贵族的势力因受到强大王权的限制远不如法国的贵族,但是,深受日耳曼人传统自由观念熏陶的英国贵族们绝不会成为对王权俯首帖耳的羔羊,单个贵族虽不足以和国王抗衡,多数贵族联合起来却能迫使国王签署限制其权力的《自由大宪章》,贵族与王权的较量在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基本上呈均衡态势,由此产生了以兼容并包为基本特色的多元政治文化传统,既容忍对立方的存在,又兼容传统的思想与文化。


法国王权与贵族势力的较量却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在中世纪早期,法国境内许多贵族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远在法王之上,法王的实际统治仅局限在王室领地——巴黎地区之内。在中世纪后期,法王的实力急剧扩张,不要说单个贵族,即使全体贵族联合起来也不足以对法王的权力构成实质性的制约,法国出现了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

——摘编自雷恒军《制度变革的民情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中后期英、法两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英国贵族与王权较量的基本历程。
2024-03-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1级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重商主义萌生于洋务运动时期,倡导者以早期改良派为主,也包括洋务派的开明官僚。他们积极探求抵制列强商品输出的有效途径,在反思传统“重农抑商”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士商平等”“商战固本”和“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反抗传统和外来侵略性质的重商主义思想,但实际成效不大。直到甲午战后,清廷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把发展商业作为立国的出路,企图依靠资产阶级来解脱当前的厄境。于是1903年清政府设立了专门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国家机构——商部,之后又颁布公司法和破产法,各大城市相继成立商会,而且清政府还调节官商关系,制定商律,抑制官吏勒索商人的陋习。清廷还颁布《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对投资者给奖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清廷对商业的提倡和扶持,促进了20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张步先《晚清重商主义探析》

材料二   王韬分析了通商的好处,大胆得出“恃商为国本”的结论,彻底抛弃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薛福成认为当今之世已发生剧变,要富强则必须以“工商为先”。清朝统治者在此问题上的思想也逐渐开化,在上谕中认可“工商之业,为富国之本”。重商思想所包含的近代思想观念,改变了中国人在农业生产方式下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习惯,形成了近代的竞争开放观念,刺激了价值观念的更新,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当重商思潮取代“抑商”思想,成为晚清经济思想的主流后,促进了工商业的大踏步的向前发展,并为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许多现代性的因素。同时,随着晚清重商思潮影响的扩大,最终向上延伸到政治制度层面,促成统治阶级对国家机构作出调整,在中央设立了一个负责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专门机构来实施对近代新型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行政管理。这表明传统的政府职能开始发生转变。

——摘编自赵筱侠《论晚清重商思想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重商主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重商思想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所利,刻石以颂刺史”,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摘编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漫话·中国古代农业教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
10 . 阅读下表“2003-2009年上海合作组织与联合国互动的大事摘编”,这些互动(       

年份

大事摘编

2003年

莫斯科峰会上,上海合作组织元首们指出,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方面,联合国及联合国安理会发挥重要作用

2004年

在联合国大会第65次全体会议上,上合组织被赋予了作为观察员参与联合国大会的权利

2009年

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与上合组织之间的合作》,再次表明联合国与上合组织提升协调合作水平的必要性
A.反映出上合组织主导全球治理机制改革B.表明上合组织逐渐成为永久性政府间组织
C.增强了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正当性D.体现上合组织替代了联合国大会部分职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