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西域都护

材料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初置。”《汉书·郑言传》载:“自元狩(汉武帝年号)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

材料二 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西域的莎车(西域诸国之一)等国在天山南道发动叛乱。《汉书·冯奉世传》记载,都护郑吉、汉使冯奉世等“遂以节(古代使节的权力凭证)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拢其域。”

材料三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汉书·西域传》载:“其后日逐王畔(叛)单于,将众来降,护郑善(西域诸国之一)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是岁,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古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1)对比《汉书》不同篇目对西域都护设置的相关记载,指出其异同,并谈谈你对记载差异的看法。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西域都护设置的作用与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造纸术

材料一   东汉班固编纂的官修史书《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记载:“武(籍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蹏(hètí)书。”东汉学者应劭认为:“赫蹏,薄小纸也。”南宋赵彦卫的笔记集《云麓漫钞》注解:“赫蹏者……其实亦缣帛”。

材料二   南朝史学家范晔编纂的官修史书《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材料三   《天水放马滩纸化验报告》中“断定其为麻类植物纤维纸……地图纸上有山川等墨迹。”现代学者在《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中认为:“(天水放马滩)墓内积水受潮,尸骨无存,而‘纸地图’却还能存在,这是不合常理的。地图残片很大可能不是纸地图,而是片织物残片,也可能是帛地图。”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会稽(今浙江绍兴)建业(今江苏南京)扬州(今江苏扬州)等成为著名的造纸中心,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唐朝官私造纸作坊遍布各地,还有许多分散的个体小纸铺,全国有10多个州邑,每年向朝廷进贡纸张。晚唐冯贽在《云仙杂记》中说:“杨炎在中书,后阁糊窗用桃花纸,涂以冰油,取其明甚。”唐朝人还用油纸制伞面,糊灯笼。陆羽在《茶经》中写道:“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茶香也”。


(1)辨析前三则材料,说明造纸术发明于何时。
(2)依据材料四,简述造纸术发展带来的影响。
3 . 甘薯传入中国

材料一   据清朝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著种出海外吕宋(菲律宾)。明万历间,间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发现朱薯价格极贱,并且极易引种,尺许薯藤便可“随栽随活”。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混过关卡后,经七昼夜航行返回福州。值闽中早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跷确之地遍栽播。

材料二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偕往。比至,首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食土产日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

——《凤岗陈氏族谱》

材料三   据宣统《东莞县志·物产》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广东凤冈人陈益乘船到安南(越南),当地首领用一种名叫白薯的土产招待他,这种土产味道甘美。陈益“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由于来自番邦,故名之为番薯。

材料四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七《树艺》


(1)辨析上述史料,据此能够确认的关于甘薯传入中国的史实有哪些?
(2)结合所学,分析甘薯传入中国的原因及影响。
2021-05-23更新 | 371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考试历史试题
4 . 春秋以来,“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君举必书”的天子之礼在诸侯、大夫间推行开来。晋国史官董狐因记“赵盾弑其君”而与执政大夫赵盾发生争论,且占据了上风;齐太史因记载“崔杼弑其君”而被大夫崔杼所杀,其弟仍照样记录。可以反映出
①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频繁   ②部分士人仍坚守礼制要求
③史书有惩劝当权者的功能   ④史官不畏权势的角色意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材料一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保证嫡长子的纯洁性,周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周礼》记载:“王者立后、三夫人、九缤、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西周礼制还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男女未成年不得成婚。《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西周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须符合“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完成六礼后,婚姻关系才算成立。

材料二   汉代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礼的调整作用,注重引礼入法。汉代不仅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还强调和倡导女子从一而终。其中,汉代的“三纲五常”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立法的最高原则,其中“夫为妻纲”为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妻子必须遵循丈夫的想法和决定,以丈夫为尊。在结婚要件中,汉代遵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和“六礼”;汉朝从人性出发,认为男女年龄太小做父母是不理性的,鼓励晚婚。

材料三   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社会理念开放,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唐代的礼俗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变化。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在婚姻成立上,《唐律疏议·户婚》记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说明“媒约”的介绍是唐代婚姻成立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唐律首次提出了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禁婚以及宗教民族等一系列结婚的禁止性条件。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婚姻制度和西周婚姻制度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汉代婚姻制度注重“引礼入法”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概括唐朝时期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
6 . 康熙年间《广东新语》记载:“广东东莞的茶园村,农户多以种茶为业,富者千余棵,贫者也有百余棵,一年售价为万金。”乾隆年间《棉花图册收贩》注释:“三辅(京城附近地区)……种棉之地,约居什之二三……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由材料可知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B.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C.清朝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繁盛
7 .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汤德至矣”,于是“皆归商”。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A.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B.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
C.商灭夏时得到诸侯归附与支持D.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宋代笔记《玉壶清话》记载,一次宋太祖派遣武将党进戍边,依例应出行前向皇帝致辞,但宋太祖念其“本出溪戎,不识一字”,便破例让他“不须如此”。但党进性格刚强,坚决要求致辞,便使人将内容写在“笏”(手板)上,并反复背诵。结果当天由于紧张,党进“不能道一字”,最后只说出一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引发哄堂大笑。后来他自己解释说“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这反映出北宋初年
A.程朱理学盛行,引导朝廷政治风向
B.重视科举考试,成为唯一晋升途径
C.提倡武将读书,文官群体得到推崇
D.设置二府三司,枢密院只负责军事
2021-06-05更新 | 1612次组卷 | 1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精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据文献记载,楚人是殷人的后裔,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其创始君主是熊绎。《史记·楚世家》曾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此可知,西周初期
A.构建了大一统王朝的国家制度
B.分封了异姓诸侯以拓展疆域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确立了君主独尊的集权意识
2021-05-09更新 | 980次组卷 | 12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世称贾生。其生平在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中均有记载。

材料一   谊年二十余,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当更秦之法,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于是天子(汉文帝)后亦疏之。……后岁余,贾生征见,拜为梁怀王太傅。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宜改正朔,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于是天子(汉文帝)后亦疏之。……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文帝思贾生之言(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乃分齐为六国。

——班固《汉书·贾谊传》


(1)概括两则史料记载内容的异同。
(2)简要分析两则史料对同一历史事件记载不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