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汉魏以来经学进入学童课程的情况逐渐增多,部分士人在幼童阶段已能诵读《诗经》《尚书》等经典。《颜氏家训·勉学》篇描述当时“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政府重视蒙学教材的编纂B.官学读经颓势难振的趋势
C.经学教育以培养品德为主D.儒学的社会基础得到拓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献章,明代广州府新会(今江门)白沙村人,世称白沙先生,广东唯一从祀孔庙之硕儒。自幼机敏勤奋,后科举不第,遂回乡苦读经典,开立书院,寓教于诗,创立了以“自得”为核心的“白沙学说”(亦称“江门学派”)。陈白沙认为,成理具于一心,一切事物都是本“心”的产物,“为学当求诸心”,即求之于本心;他十分反感当时因循守旧、食古不化的学风,提倡“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即学贵知疑;他提倡“自然”,即主张遵循天地万物自然之道的状态与规律,尽量摆脱外物的束缚,在人生与为学业上达到与自然同乎一体的自由境界。对于明代心学而言,先有“江门学派”奠基,后有陈白沙的衣铱传人湛若水创立的“甘泉学派”完善,最后是王阳明的“阳明学”集大成。新会同乡梁启超曾珍藏三件白沙先生书法珍品,寄寓着岭南士民400余年对陈白沙及其传人的集体记忆,梁启超称“子孙其世守之”。

——摘编自章继光著《陈白沙梁启超综论》等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白沙先生“自得”之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评价“白沙学说”。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成书于公元前9世纪以前的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诸神既有神的特性,又与人同形同性,有人间的喜怒哀乐……也许这正是诗人的理想,要按照“神”的样子塑造人:既有人性的丰满与热情,又具有“神”的力量与克制。这说明
A.神学对古希腊历史影响深远B.人文主义精神源远流长
C.反对教会的统治任重而道远D.神学思想禁锢社会进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世贞,明朝一代名臣。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称“生有异禀,书过耳,终身不忘”,“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隆庆元年(1567年),王世贞被起用为大名副使。大名风俗,逢婚丧之事,姻族相聚吃喝,“多者匝月不止”。置办一次,“而中人之亏去半矣”。王世贞到任,订婚丧礼,力求简约,“其俗至今守之”。大名府下属州、县十一个,真定府三十多个,但“以军兴论供输,则大名与真定等”,极不平等。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王世贞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在任期间,他“为纠劾贪纵,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此时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江陵相业,吾始终不谓其非”。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扈,他又极为反感,“臣道太盛,坤维不宁”。张居正的妻弟辱江陵令,王世贞“论奏不少货”……万历十八年(1590年),王世贞辞官回乡。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世贞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世贞的为官品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寅,字伯虎,明中叶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唐寅曾遭科考案牵连,痛感社会黑暗。为了排遣胸中烦闷,他远游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领略湖山之胜。唐寅的绘画,初学“院派”画家周臣,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笔墨精细,形象真实。后师法宋元以来诸名家,以诗画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寄托逸花吐云般的英气。唐寅的诗歌,初学唐人,“多凄怨之词”,“不计工拙,兴寄烂漫”,风采斐然,消极自放,却饱含着辛酸的人生感受。他还出入秦楼楚馆,放浪形骸,以尽量享受短暂的人生,在“半醉半醒”的生活中,冷眼世事,孤傲不羁,“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晚年,唐寅还归心佛教,从色空观与人生梦幻说中寻求寄托。唐寅的一生,怀才不遇,但却以诗画为明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后人把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共推为画家“吴门派”的四杰,视为重振和发展文人画的大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寅诗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寅诗画风格形成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代画家石涛有诗云:“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与诗中所描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近的西方画派是
A.古典主义
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孩童们诵读粗知经书大意即可,“使之乎者也顺口而出,使书上文句如出己口”不求甚解的学习模式为历代延续。至北宋,小童5岁左右进入地方州县设的小学,或地方办的私塾、义学。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并且采纳地方的“宗约”、“义约”,编入教材,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与同一时期的《三字经》《小学诗礼》等读物一起成为官方民间共同采用的童蒙教材。

——摘编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二康有为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提出废除家庭,以解除封建纲常对孩童的束缚,孩子由政府公育,三岁进入公立怀幼院,教他们图画、唱歌、游戏,六岁进入公立小学,学习世界有形之物,至国家农工商务,以达“养儿体、乐儿魂、开儿智的目的”。陈独秀时期提出儿童教育要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之道没有别的,是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所短,竭力与欧美各国公民教育达成的共识。制定教育方针须得结合国情,体现本国特有之教育精神,用科学理性否定尊贤崇古的封建膜拜和虚无缥缈的宗教迷信。反对把儿童塑造出“圣贤人格”,要求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上的独立人格的培养,将改良现实社会作为教育应承担之责任和义务。

——摘编康有为《大同书》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童蒙教育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与古代童蒙教育相比,指出近代童蒙教育的理念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湖畔派是18~19世纪英国的一种诗歌流派。该流派在诗歌题材上,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下列同湖畔派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A.《百年孤独》
B.摇滚乐、爵士乐
C.《等待戈多》
D.《自由引导人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雌,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
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