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玄奘(公元602664年)幼年贫穷,13岁出家。遍访名师学习各种经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决心西行求法。唐贞观三年(公元629),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入当时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从戒贤学《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在印度期间,疏通大乘有宗与空宗两家的争论,折服小乘论师的观点。受到大小乘人的一致推崇,成为那烂陀寺中精通经、律、论的10名三藏法师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戒贤。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回到长安,往返17年,行程五万里,带回佛教典籍六百五十七部。回国后,主要从事洋著活动。20年间译出佛教典籍七十五部,占唐代“新译”佛典的一半以上。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印度佛教,主要是大乘有宗的学说原原本本地传到中国。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另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载其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西行取经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玄奘西行求法对今人的精神启示。
2021-05-2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卷2021届高三5月高考预测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1: 1990与2008年度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年度

GDP(万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元)

乡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元)

城乡合计


收入(万元)

占GDP


(%)

1990

18667.8

1516.21

990.38

12873.9

68.96

2008

300670

15781

4760

130082

43.3

表2:城镇、乡村、政府消费情况

年度

GDP(万亿)

农村居民消费占GDP(%)

城镇居民消费占GDP(%)

政府消费占GDP(%)

1990

18667.8

24.2

24.6

13.6

2008

300670

8.9

26.5

13.3


(1)概括表1和表2所反映的近20年来中国部分收入与消费的特点。
(2)根据以上的情况,谈一谈深化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措施。

3 . 阅读下列材料:(三次科技革命)

材料一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技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较边缘较安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一一《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二19世纪后半期,出现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高潮,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重工业开始主导工业,垄断组织产生。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从西欧向北美转移。此时,英国科学家虽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如电灯发明后,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迟缓

——《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第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以补自身不足,仅二次大战后,美国引进人才达20多万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不同于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即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形成。“信息高速公路”出现后,、知识的存储方式和传播方式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大循环》杂志

材料四1998年底,英国发表了《竞争未来—一发展知识经济》白皮书,强调要把知识经济看成是英国经济的最新基石。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德、曰、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家也都采取了类似行动。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英国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美国是怎样获得和保持其经济的领先地位的?

(4)谈一谈你对以上材料的思考和认识

2018-02-2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检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虽最初是为了保障京师的粮食供应而开辟的“流动生命线”,但在明清时期也随着商品贸易和朝贡制度而迅速发展。明清两代朝廷在保障漕粮运输顺畅的前提下推行“随船土宜”政策,将漕船由“漕粮运输”转型为“粮货兼运”。明朝迁都北平后,一方面有力加强了对北方城市的控制,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抗击北方游牧民族袭扰的边防驻军的指挥。大运河漕运的畅通,保证了军队的后勤物资供应。另外还有许多随国都变迁而到北平定居的南方人,他们将不同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传递到了北方,又一次加速了南北方文化的融合;清顺治至道光年间,内河漕运兴盛时平均每年通过漕船附带的南北货物达四百二十万石,远远超过每年运往京师的四百万石漕粮之定额,而清后期漕运的作用逐渐多元化,比如为皇室运输南方新鲜果品等。

——摘编自王羽坚、王思明《流动的经济贸易:明清大运河漕运与南北农业特产交流》

材料二

苏伊士地峡凭借其连接尼罗河、地中海和红海的特殊位置,在古代和现代的贸易史上占有显而易见的地位。在近代社会早期,好望角的发现,为通往东方的贸易开辟了一条捷径。法国一直有重振旧商路的计划。1854年,法国领事莱赛普斯见到赛义德并呈送给他关于运河的计划,获得了运河修建的特许权。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竣工。1875年,英国首相迪斯雷利抢先购买了近一半的运河公司股票。就这样,英国控制了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成为东西方往来最便捷的途径,对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运河的开凿是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各国将重心放在开辟产品加工和销售市场上。非洲大陆成为各国争相掠夺控制的地区,占领苏伊士运河就显得特别重要。

——摘编自史丽婵《英法争夺苏伊士运河控制权的地缘政治学分析(18541875)》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大运河漕运的特征和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伊士运河。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水利建设推动国家发展的认识。
2024-06-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三)·新教材·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细节

材料   表 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同方面生活

不同方面生活细节信息来源
衣着楚人的冠服不同于北方,刘邦乃楚人,喜欢小冠短服。奏俑的冠服,都是军装,但结发形制却有不同的种类。汉人衣服宽博,至于仆役一类的人物,显然衣袖比较狭窄,其故在于方便工作。成都都江堰出土的持锸石人,则是短装,上下衣均为短制,衣襟对叠,也不甚宽博。文献;出土文物
烹饪汉人画像石,常有饮宴图及在厨房做菜的题材,宴席前也只见供膳的器具,例如杯盘匕匙,不见先秦鼎镬之类的炊具。汉人明器中,灶为常见,越是后期的灶,灶眼越多,灶面的料理面也越大。画像石;明器
饮茶茶的原产地是中国西南部,汉代王褒的《僮约》中记载,四川武阳的茶已是商品。文献
屋宇晁错奏议,边郡移民区,应有居室的安排,其标准格式是一堂二内。汉代一般民居,似即如此布局。从明器的屋舍模型判断,长宽比例,也足以容纳一堂二内。文献;明器
车辆大率乘人的车以单静驾于车辕,以马拉车。载重的车辆,双辕夹在拉车的牛身两侧。画像石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的变化。
(2)结合表中的信息来源,就历史文献和出土器物在秦汉社会生活史研究中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一)历史试题(新高考Ⅱ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秦汉的全面体制之后,魏晋时期的邻长、里长、党长还具有“义兴讼息”的功能,乡官此时还具备理讼的职责;隋代也曾短暂地赋予乡正以署理辞讼之权;随后基层事务大多转化为里正负责,基层治理体制不断下延,秦汉以来什伍体制的延续,至北宋中后期与明清时期实行保甲制。另一方面,虽然基层治理体制向下延伸,加大对基层社会及其基本单位“家庭”的控制,但县以下原本有关听讼、解决纠纷的职责则不再明晰。原本里正的各类职责之中,只有“检察非违”在涉及词讼与纠纷解决,其余大多为行政性事务。但“检察民间善恶”之后,里正须“以告监官”,反映出里正并不是官职,有明显的差役的特征,丧失了原本乡官所具备的纠纷解决功能。宋代耆长仅负责刑事案件的调查取证;从元代开始的社长,以及明代的老人则是法律规定,拥有基层调解民事纠纷的权力。

——摘编自杨晔《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模式及其启示》

材料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基层治理发生了巨大变化。1908年,清朝颁布了《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人口满丑万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自此开始,中国首次出现乡镇自治。到民国初期,乡镇自治、民主选举和公务员制度等西方现代治理观念与手段逐渐深入,国家权力在推进基层自治的过程中成功扩张、乡镇基层组织逐渐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而原本在帝国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地方乡绅与家族组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地方乡绅在清朝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大量向城市转移,以期在动荡的社会中获得政府的保护,所以乡绅阶层在农村慢慢消亡了。从20世纪初开始,家族组织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而陷入解体之中,现代国家的成长打破了家族组织的权威以及合法性基础,家族自身的血缘性和封闭性受到流动的社会威胁,丧失了其生存能力。

——摘编自毕鸿昌《中国古今农村基层治理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至明代乡村社会纠纷解决模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基层治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基层治理对当今中国社会治理的启示。
2024-04-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航海中,航船定位、定向和计算时间的依据是本初子午线。自大航海以来,欧洲各国的航海人各自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本初子午线,于是,经过里斯本、巴黎、格林威治、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加的斯、里约热内卢等地的经线,分别被不同的航海者认作本初子午线,形成了很多条本初子午线并存的局面。据统计,在1884年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之前,光是欧洲人的地形图上标注的本初子午线就多达14条。这就是说,一艘位于海洋某处的船只,如果依据14条本初子午线分别来表述其方位,人们就可以对这艘船的地理位置给出14个不同的但都准确的答案。188410月,由27国代表参加的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正式召开,这次会议决定:采用一条所有国家都通用的本初子午线,建议派代表参加会议的各国政府接受经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经纬仪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大会还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日”,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大体上,欧洲国家和北美地区到20世纪上半期都已接受时区体系。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   1874年,《申报》在一篇社论中就直指租界的经济活动、国际贸易与办公时间被西方垄断的事实。1866年,英籍海关人员赫德主持试办的新式邮局,仿照英国邮政系统引入格林尼治时间。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在遵行全球标准时区体系的基础上自主规划、颁行了五时区制。南京国民政府亦沿袭五时区制。但五时区制处于激烈变动之中,如1933年广西省政府认为“采用中原时既属不可,采用陇蜀时亦极不便”,遂通令全省“一律严守本省采定东经110°为标准时刻”,形成独特的广西时间。这种情况直到1939年国民政府为适应抗战军事部署的需要而重申五时区制并改以陇蜀时区为全国标准时区后才稍有好转。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开幕词中表示,新中国将“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新中国成立后自觉遵行的“北京时间”(即东八区时),实质上是对近代全球标准时间体制的自觉默认、自动遵行与自主实施。

——摘编自封磊《从海关时到北京时:近代中国的“时区政治”及其嬗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体系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标准时间体系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标准时间体系的认识。
2024-04-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姜女的故事原型产生于春秋时期,主要内容如下:

“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吊唁)之。(杞梁妻)辞曰:‘殖(即杞梁)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意即在郊外吊唁不合礼制)齐侯吊诸其室。”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

材料二   西汉时期,孟姜女故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庄公袭莒,殖(即杞梁)战而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杞梁),曰:‘吾何归矣?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今吾……内无所依……外无所倚……吾岂能更二(即改嫁)哉!亦死而已。’遂赴淄水(即投淄水而死)”。

——(西汉)刘向《列女传·贞顺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春秋时期比较,西汉时期孟姜女故事有了哪些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认识传说故事所蕴含的历史研究价值。
2024-04-08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云南广西贵州省高三下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陈衍(1856-1937),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近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著有《货币论》,翻译《日本商律》《商业经济学》《银行论》等经济类论著。清末,国内“铜矿日塞,钢苗不旺,铜本难铸”,而国际市场上钢价也日益高昂,各地铸币局相继停铸胡币,金汇兑制度的推广导致国际银价大跳,拥有国内发行权的外国银元在国内的传播日广。鉴于此,十九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邀请陈衍前往湖南开展币制改革。陈衍建议以货市整顿钱法,如“一元银元定易若干文钢钱”,以使之“不随市面为涨落也”;并强调:“造赀币者,销于一省,自不如销于数省之获利多。”面对国际变化,陈衍指出:“盘算中国之银,银根必更短绌,似此筹画,中国不行金币,终无以杜将来之患。”陈衍还建议张之洞广发十紫钢元、小银元等,并规定十紫钢元和小银元适用于十文以上的商品交易,十文以下商品使用钢钱。在他的建议下,张之洞还决定使用“暗字银纸”技术,发行由日本大藏省印刷的新式银元票。但由于身份的限制,其改革思想只能被部分采纳并实施,但也为当时全国的货币改革做出了一定贡献。

——摘编自林航、刘艳《陈衍币制改革思想探析》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邀请陈衍推行币制改革的原因,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陈衍币制改革中获得的启示。
10 . 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历史,始终是一个关于“发现”的叙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颁布诏令,授予西班牙对发现或将发现的不属于任何基督教国家的土地、岛屿享有占取的权利。哥伦布于加勒比岛树立十字碑,升起西班牙皇家旗帜,改瓜纳哈尼岛为圣萨尔瓦多。1494年,西、葡订立《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西班牙取得美洲“新发现”的土地,葡萄牙取得非洲、亚洲大部分“新发现”土地。1529年,两国续订《萨拉戈萨条约》。这两个条约在上述教皇诏令支持下,赋予西、葡对非基督教土地的财产权,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基于“发现论”的主张。

——摘编自万立《近代早期的国际法理论与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的“财产化”》

材料二

作为法律概念的“发现”其含义必须诉诸:发现者比被发现者有更高的历史地位……若站在被发现者的立场,这种发现从来都不合法。不论是哥伦布还是其他发现者,都未得到被发现的王公的准许便不请自来。这些发现事先未获批准。所以,发现的法理依据必来自更高的合法性。只有当发现者在思想和历史上足够先进,能以更优越的知识和意识理解被发现者,此发现才合法。套用布鲁诺:鲍威尔的一句格言:发现者比其对象更了解他自身,并能够以更优越的教育和知识来驯服之。

——摘编自卡尔·施米特《地球规治》

(1)两则材料对“发现”的解释有何不同?
(2)谈谈你对材料中“发现论”本质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