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董煟编撰的《救荒活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研究荒政问题的专著。其值得充分肯定:一是主张藏粮于民,救荒用的储备粮,蓄积藏于民为上,藏于官次之,积而不发者,又其最次。二是主张在救荒中尽量发挥市场的作用,严禁各州县发布禁籴之令,反对粮食封锁,民户有米得价粜钱,何待官司之劝官抑其价,则客米不来。三是强调政府履行救荒职责,分别对君主、宰相、部省、州、县官僚提出详细的要求;同时加强赈济监督,挑选平时信义为乡里推服的人为监司,对救荒过程中官吏舞弊、侵夺灾民的行径当痛惩一二,以励其余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扶贫

材料二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定了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全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财富增长的关键在于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年产物的总量。只有能创造丰富的生产物,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一国的生产量要想扩大,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从事生产,二是提高每个劳动力的生产力。无论哪种途径,都需要减少非生产性的消耗,而将资源更多投入到生产性事业中去。政府的奢侈妄为会把国家弄得穷困,而经济的运行实际上又根本不需要政府插入其间,市场上的自由竞争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发地调节生产的进行。亚当·斯密坚持的振兴实业藏富于民以及劳动价值的三个基本观点对后世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哲学指南》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煟、亚当·斯密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董煟、亚当·斯密的思想。
2024-06-1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二)·新教材·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所表达的种种理想不无认识上的偏颇,如他发展海洋实业的思想仍受到当时西方海权论的影响,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多集中在港口、航运、造船等很狭窄的方面,具体设计也不尽合乎国情,而且他争取中华海权的努力由于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并没有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取得圆满的结局,但他对近代中国海权沦丧的深刻认识和对国人提高海权意识的宣传与呼吁以及建立强大的海军、全面发展海洋事业的谆谆教诲都是高瞻远瞩的,体现了他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和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热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

材料二   毛泽东研究海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研究往往更多地尝试回应当时各种焦点议题,尤其是领土争端、领海范围问题、台海危机、海洋开发等,其独立解决应景性议题的能力极强。毛泽东海权观中的“同世界人民一起创建一个和平的海洋”主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包容性。他认为实现上述主张的具体办法就是建设“海上铁路”,所谓“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找寻中国发展海权同人类共享海洋一致与和谐的规律,而“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中国联通世界海洋交通网络,开创一个世界各国共享海洋的新格局,这一超前理念不仅是对中国海权最为有力的解读,而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开放、包容平和的理念不谋而合。

——摘编自戴晨城《毛泽东海权观的生成、内容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海权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海权观的特点。
2024-04-22更新 | 3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五)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制定颁行体系完备的《大明律》。明律禁止盗卖、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若系强占,最高可判处杖一百,流三千里刑。对“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明律规定军户、匠户、灶户平时不能随意流动,私自脱籍者要受严惩。明律专列“钞法”,如拒绝收受宝钞,或制造、使用伪钞,除追纳赔偿外,并处杖刑。“凡伪造宝钞,不分首从及窝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斩,财产入官”。明律还以严法禁止贩“私盐”“私茶”。明律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以刑法推行经济立法,这是明律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经济立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朝经济立法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在一次演讲中宣称: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他们……这个唯一的帝国就是大英帝国。

——摘编自李安山《论“非殖民化”:一个概念的缘起与演变》

材料二   非殖民化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位于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争取独立的过程。从狭义上说,它指殖民统治终结、殖民机构解散这一历史过程,这是政治层面上的意义。非殖民化的结果及其主要标志是原殖民地国家政治地位的改变:从外国统治下解放出来成为独立国家。殖民宗主国认为:非殖民化是他们自动放弃殖民统治的自主行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认为:非殖民化是他们的民族解放运动斗争的结果。

——摘编自徐蓝《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1)概括材料一中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关于非殖民化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艾德礼的观点进行评析。
2024-02-2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印度莫卧儿时期的纺织品主导了世界纺织品市场。印度可以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设计,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的色彩偏好,深褐色、黑色与深红色网格图案被泰国人喜爱,那些锯齿状边框、边缘部位采用几何图案或小花朵的设计样式被东南亚的人追捧,而大量开花的植物、树木图案的纺织品被运往了欧洲。随着欧洲商人对印度棉纺织生产控制的逐步增强以及进口量的增加,欧洲各国国内传统的毛纺织业、亚麻纺织业以及刚起步的棉纺织行业均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于是一系列的保护主义措施被提上日程。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但是可以进口白棉布到英国进一步加工。同时,允许英国作为中转国将印花织物输送到其他地区

——摘编自杨静《从贸易角度看纺织文化的交流互鉴——16—18世纪的莫卧儿王朝为例》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总值由1780年的355060英镑上升到了1790年的1662369英镑,再上升到了1802年的7624505英镑。这种持续的增长最终导致棉纺织品的出口取代了英国传统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产品的出口。正是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棉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中,出现了国际性的劳动分工,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建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单位,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在英国的棉纺织贸易中逐渐形成。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卧儿时期印度的棉纺织品能够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洪仁玕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进步、最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向太平天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主张。洪秀全让他总理朝政,他在《资政新篇》中指出,“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等一切轻污文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并非“经纶实际”。他认为,这些傲慢的语言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无补于事。他提出,一方面要允许外国人以技艺来“教导我民”,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定章程,一定礼法”对其加以限制约束。这些外国人在华活动就只能是“为国献策”,而不是“毁谤国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洪仁玕提出新治国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仁玕的思想主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024-02-05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四)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都城开封的工商行业除缴纳赋税外,官府所需物品、人工,均向各行业摊派,这成为工商行户的沉重负担。熙宁六年(1073年),肉行徐中正等提出“乞出免行役钱,更不以肉供诸处”。同年七月宋政府颁行免行法,规定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各行依据获利多少,按月或按季度向市易机构交纳一定数额的免行钱后,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而由政府出钱到市场上购买。官府买货物,都要由当时的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随行就市,按价购买。免行法颁行后,皇亲国戚及宦官因其恣意勒索受到限制,掀起反对变法的高潮。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免行法也被废除。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推行免行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免行法。
2024-02-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一)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针对科举中及第进士地域性失衡的情况,司马光上书《贡院乞逐路取人状》,提出将省试的录取名额划分到各“路”中,各路按照“十人取一人,少于五则不取”的规则进行录取。同时在礼部会试中合并诗赋、策论两科目以录取人才。然而司马光的上书遭到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强烈反对。

欧阳修指出,选才应该“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西北士子偏好经文义理,在明经科中更为拔萃,这也弥补了进士科中录取少的情况。逐路取人在录取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势必会黜落更多真才实学的南方士子,这是对“天下至公”理念的违背。

——摘编自贾树硕《从司马光与欧阳修的科举论争看北宋科举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光与欧阳修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司马光与欧阳修的论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41年,罗马从迦太基人手里夺取西西里岛,建立了海外的第一个行省。从公元前227年始,罗马正式向行省派遣官员,标志着规范化的行省制度建立。西西里行省除少数城市免税外,大多数的行省居民都必须向罗马交纳什一税。统治初期,行省总督主要负责征收什一税,同时不断往来于各地的巡回法庭,处理各种案件。行省各城市基本上遵循原有的法律制度,而在一些矛盾激化的城市里,罗马元老院会派遣立法委员会参照罗马法重新起草和制定新的城市法。罗马还设立了告门审理行省居民控诉行省总督案件的特殊法庭,制宝了一些措施来防范行省长官收空礼物和从事任何买卖活动。西西里行省建立后,一批有学识的希腊战俘被带到罗马城,他们成为罗马的第一批希腊文学教师。其中的杰出者将希腊语动听的韵律与拉丁语铿锵有力的音节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影响久远的拉丁文学。罗马对行省的统治制度,主要是在征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西里行省的建立是罗马城邦制度终结的标志。

——摘编自宫秀华、王允《罗马国家统治制度的创新——西西里行省制度的建立与运作》

材料二   元朝政治家程钜夫在题为《论行省》的奏疏中说:“窃谓省者,古来宫禁之别名,宰相常议事其中,故后来宰相治事之地谓之省。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此何义也?当初只为伯颜丞相等带省中相衔出平江南,因借此名以镇压远地,止是权宜之制。今江南平定已十五年,尚自因循不改,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钱粮美溢则百端欺隐,如同己物,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然则有省何益,无省何害?……今欲正名分,省冗官,宜罢诸处行省。”

——摘编自程钜夫《雪楼集》卷十《论行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在西西里行省统治初期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程钜夫对元朝实行行省制的看法。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924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发表声明,表示“苏联在道义上、精神上、感情上完全同情中国,并愿作一切必要的帮助”。当日军沿中东铁路北上扩大侵略时,苏联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表示:“日本侵犯中东铁路权利时,苏联在相当范围内不得不采取防止手段。”由于苏联的警告,日本暂时停止了沿中东铁路北侵的计划。东北部分抗日义勇军于1932年冬被迫退入苏联境内时,受到苏联政府的热情接待。后来,苏联政府严词拒绝了日本方面提出的“引渡”义勇军将领的无理要求。但是,为了自身安全,苏联竭力避免同帝国主义国家发生激烈的正面冲突,在具体外交政策上采取了中立主义的立场,这使其对中国的支持显得软弱无力。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态度和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态度和政策。
2024-03-2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