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学教育自汉确立,直至清末,始终占据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和主导地位。在此期间出现的教育思想或实践(如下表)。

东汉末年汉灵帝在洛阳皇宫鸿都门内创设了一所有别于太学的教育机构——鸿都门学,并从中选拔官员。鸿都门学以“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为内容
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召名儒雷次宗在京郊鸡笼山开儒学馆,次年又命丹阳尹何尚之开玄学馆,太子率更令何承天开史学馆,司徒参军谢元开文学馆。至此,儒、玄、史、文四馆并立
隋唐在专设的教育机构中有律馆、书馆、算馆,它们与传授经学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一道受国子监管理。在附设的教育机构中,有各政府部门管理的乐舞学、医药学、卜筮学、天文历法学、工艺学等
宋初在地方官学“分斋教学”。将官学教育分为“经义斋”与“治事斋”,其中“经义斋”专攻儒家典籍;“治事斋”开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等实用学科
清初将宋的两斋扩充为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斋有长,科有领”,每一斋各有所长,且每一斋中的每一科又各有不同

——摘编自郑梦雪《楔入正统:经学教育的五次冲击》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5-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庙会的类型可分为定期庙会和临时庙会,城市庙会和乡村庙会,进香庙会和迎神庙会。此时庙会活动包括宗教祭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商业贸易活动这三大类。庙会宗教祭祀活动可分为佛教庙会祭祀活动、道教庙会祭祀活动和民间俗神庙会祭祀活动;庙会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含戏剧和其他民间文艺活动;庙会商业贸易活动的交易内容包括饮食、日用百货和其他服务型商品。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官方对庙会宗教、娱乐和商业活动的管理,还是民间庙会行动的组织者、组织机构和管理费用,都对庙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牛晓丹《唐宋时期庙会研究》

材料二   明代,庙会与政治连接更为紧密。朱元璋大力提倡官修城隍,鼓励举国皆祀。他为了利用庙会束缚人民,还敕封前代一些有名的忠臣并为其建立庙宇,如关羽庙、岳飞庙等。到了清代,庙会规模扩大,庙宇数量增多。据有关学者统计,北京地区的庙会,各种庙宇共计1300多所,如黄帝庙、观音庙、土地庙、火神庙、龙王庙等。庙会在宗教、娱神的同时还有娱乐等活动。《妙峰山进香图》就描绘了人们赶庙的情景:进香者攀援山道沿途祭祀,山涧中有茶棚、戏班、杂耍、撑杆等,山脚下村庄有各种民间艺术、商品贸易之类的活动。

——摘编自王江华、姬文慧《浅谈庙会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庙会的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庙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庙会的功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政党制度体现的是一种“过度”竞争的政党关系。政党代表利益客观上差异,一旦带到决策中,势必就会发生政治上的分歧,往往使政党、政治集团和政治家们陷入“凡是敌人反对的我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就反对”这样一种怪圈,明明对社会有利的议案,却难以通过和付诸实施,却能畅行无阻。在西方议会中,正是由于不同政党利益的冲突……政府的工作及其内外政策常常受到议会的无端牵制,为争权夺利而无休止的争论,又使议会的效率大大下降。

——摘编自齐春雷《西方政党制度的民意代表及其启示》

材料二   中国非竞争型的政党制度不需要通过政党间的竞争,获得执政的合法性,但是中国共产党也不能把“历史选择”作为永久的合法性基础,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在实践中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不断巩固和扩大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国家,能够更好地反映和代表它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还能从不同角度向执政党反映民众的各种诉求,使民主过程理性化。

——摘编自朱兆华《西方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党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一个国家政党体制形成的因素。
2023-08-31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160年比萨城市法典、1216年米兰城市法典、德意志的《德意志王国城市法》等出现,这些城市法成为市民实现自治、组建城市机关、开展经济活动、调整市民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城市法庭处理案件依据的是城市法和城市古老的习惯,而不是遵循领主或国王的法律。城市的首席行政官员及其他一些执行官,一般由市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负责处理城市的日常事务。城市法律对征税工作有规定,城市当局也会组织一些市场,“城市生活的高潮期是年市,总是在一个宗教节日或教堂落成礼的纪念日时举行,它不仅带来了贸易的活跃,也带来了精彩的节目和娱乐”。

——摘编自吴丹《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研究》

材料二:民国初期,张作霖父子在东北、阎锡山在山西、李宗仁在广西、陈炯明在广东,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号称“模范省”,产业务求完备,自成一体。1924年时任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虞洽卿被段祺瑞政府任命为淞沪商埠会办。在以后的三年里,总商会成了上海的实际管理机构。1903年,张謇致力于家乡南通的建设,南通被梁启超称之为“中国最进步的城市”。荣家兄弟则尝试在无锡的工厂里搞一个“劳工自治区”。后世以他们为榜样的,有重庆北碚的卢作孚和福建集美的陈嘉庚等。这些自治试验无果而终,被白吉尔称为“一个不自由年代中的自由主义的失败”。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中的地方自治试验及所学知识,对“一个不自由年代中的自由主义的失败”这一论述进行解读。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地方自治得以实现的主要因素。
2024-05-1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采取重大措施,对农业实施改革。1953年下半年,苏共中央通过一系列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的决议;1954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又提出大规模开垦荒地的决定。以这两项措施的出台为标志,赫鲁晓夫启动了苏联农业的改革,农业成为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1958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决定对农产品的采购制度和采购价格进行全面改革。取消现行的义务交售制,改成统一的国家采购形式,并提高收购价格以给农民增加收益。赫鲁晓夫还注意给集体农庄放权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急于求成,且赫鲁晓夫在全国盲目大搞种植玉米运动和垦荒运动,破坏了农业发展,农业改革成效不大。

—摘编自张喜德、蔡丹《赫鲁晓夫的改革开放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为适应工业化需要,在1953——1956年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群众动员,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同和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3年12月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根据中国农村的特点,采取了典型示范、分类指导、逐步过渡的办法,合作化运动发展得很顺利。到1955年底,全国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这段时期,在实践中遵循了自愿互助的原则,利用互助协作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合作化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摘编自李伟民《金融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苏农业改革中得到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1951年,新中国政府在旧中国工商税种的基础上建起以14种工商税收为主的税收制度。1959年,在国营企业试点税收与利润合并缴纳。到1973年为止,国营企业事实上只征收工商税。此时期,构建出的是一个新的财政类型,可称为“现代家财型财政”(下图)。

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即将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1987年开始,政府与企业间广泛实行承包制,以企业相对固定的财政上缴(利、税),由此带来现代家财型财政的现实终结,国营企业领导人越来越多地学会像一个企业家那样去利用市场机会,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也获得了成长的缝隙和空间。在1994年集中进行的税制改革和2004年后逐渐开展的税制改革基础上,来源于大众财产或收入的规范性税收,真正成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经历如此种种变革后,税收型财政成型,中国成为税收国家。

——摘编自江国华、韩玉亭《中国财政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家财型财政制度对新中国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税制变革的特点。
2024-05-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00年前后到二战前,欧洲民族主义思潮不断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下表所述。

1500年前后欧洲民族主义兴起:英法等民族国家形成,王权加强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民族主义普遍发展:欧洲各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1870年至1914年欧洲民族主义呈现高潮: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盛行,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20世纪3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再度狂热:德意等国法西斯猖獗,在民族复仇情绪和种族主义的煽动下,德国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1024日,法国总理勒内普利文在国民议会发表声明,提出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的计划,将西德重新武装限制在欧洲共同防务范围之内而不是美英的大西洋框架之内。这样,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防务集团珠联璧合,使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难以实施,美国对这一计划不满。西德虽持肯定态度,所以“尽管是法国创议的,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最终仍被法国国民会议击败”。1954年“普利文计划”夭折。

——摘编自朱正梅《论法国“普利文计划”的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普利文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普利文计划”夭折的原因。
2023-08-3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当政后,在革除弊政、推行新法的同时,也注意到当时的救灾问题。他认为宋政府“以不足之用,只不过是“因循苟且,速豫而无为,为此,他对“有名无实”的常平仓进行了改革。王安石将常平、广惠仓现有的1400万贯石储备兑换成青苗钱,收息二分,克服了过去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只要付息便可随时借贷。在中央,王安石扩大了常平仓最高管理机关司农寺的职权。在地方,常平仓管理步入正规化、专门化的轨道。基于常平仓储量小,不能满足广大下户要求,宋政府惠于常平仓鹰空本竭,无所赈发。改革后,政府可以比较自由地调动钱谷,发挥教货恤灾的作用。

——摘编自马玉臣、郭九灵《论王安石对宋代常平仓的改革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改革常平仓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改革常平仓的举措与影响。
2023-08-30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是国际贸易的空间运动形式,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15世纪到19世纪,在欧洲和美洲先后发生的地理大发现、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贸易中心地区也开始由地中海沿岸各国向北大西洋两岸转移。继英国之后,18世纪至19世纪末,在法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运动,都促使这些国家由过去的农业国转变为发达的工业国。到20世纪初,北大西洋两岸成为世界经济贸易最发达地区,最终奠定了它作为世界贸易中心区不可动摇的地位。

——摘编自何云魁、于志达主编《国际贸易地理概论》

材料二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日益由纵向的垂直依附向横向的相互依存发展,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的大系统。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各大国或大国集团之间的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由此构成的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也相应变动,经历了从一国独霸到多种力量并存竞争的演变过程。

——摘编自李景治、林延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中心区的转移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演变历程,说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
2021-06-07更新 | 33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五一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定位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