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后,德国工业化的发展更加迅速。德国在教育和科研方面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重视发明创造。在世纪之交,德国已具备欧洲最先进科研水平。同时,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和对教育的大力投入也推动了专利的发明。在1870-1914年间,国家在这些领域的支出就增长了10倍,创办了许多大学和技术学院。这些学生在毕业后都走进了工业企业、研究机构和研发部门。与此同时,德国科学家们时刻关注着大西洋彼岸美国的发展,并注重学习创新美国的发展理念和生产方法。从1867-1914年,德国工业总量增长了8倍。在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

——摘编自杨鑫、徐继承《工业化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二   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比较落后的国家。苏联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和战争逼近的条件下独自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存活下来,必须尽快地建立自己足够强大的经济和国防,不然就会被吃掉。这种紧迫感,使得苏维埃政权必须把最高决策权集中在自己手里,通过高度集权的行政手段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摘编自范良河《浅议斯大林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工业化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演变特点
中世纪末期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缘起
1718世纪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
19世纪至一战前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发展和扩散

——摘编自李詹《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蜕变和亚非拉应激型民族主义的兴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选一个阶段围绕“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饮食行为被纳入“礼”的范畴。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一人一案,跪坐而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给中原传统的礼制带来了 冲击。

材料二 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的低矮餐案逐渐被北方游牧地区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桌椅取代,传统的跪姿习惯也逐步变成了更舒适的垂足而坐。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不拘一格,敢于挑战传统礼制,在饮食生活上饮宴成风,聚会成群。统治阶级也推崇并引领宴会社交之风气,人们渐渐习惯于围桌而食,同桌不同器,聚食而分餐。

材料三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 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与周代餐饮习俗的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差异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周唐宋三代餐饮习俗,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各举一例说明。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前,绝大多数的城市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它们的政治意义远远超过商业意义,其商业活动只能局限在“市”这个特定的区域中进行,作为居民生活区的“坊”与“市”是相分离的。到宋代,城市一般沿街开店,商人只要纳税,都可在城中任择地点开设店铺,同时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中,又出现了夜市、早市和鬼市。为了加强管理,政府或构筑新的城墙,把近郊之地围入城中,把郊区变成城区,或在城外设厢,将其视同城区一样来管理。在此同时,在交通干线或人口聚集的地方也出现了由草市发展而来的市镇,两宋时期大约有6000-7000个墟集市镇,作为新型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

——摘编自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

材料二   唐朝政治保留着“贵族共和”的特点,宋朝则形成了“君主独裁”的制度。所谓“君主独裁”,从官制上来说,就是尽可能多地将国家机构置于君主的直接指挥之下,方方面面的国家运作,均由君主一个人来统辖。

——摘编自吴钩《新民说·宋仁宗:共治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指出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实现“君主独裁”的具体措施。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年。科举制把考试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敞开入仕大门,朝廷得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政府各层级管理部门。科举制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衰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庸;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

——摘编自张国安等《中国古代文官选挨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1570年到1870年关于中国科举制的英文版论文和专著就有78种之多。17世纪,英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导致营私舞弊等政治乱象频发。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了“政党分肥制”,造成腐败泛滥,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急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同时,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英国学者如郭士立、麦都思、密边乐在介绍科举制的同时,都强烈呼吁英国政府按科举制原则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1853年政府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70年枢密院颁布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的作用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从15世纪开始,在英国等西欧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占公有土地和农民份地,将其变为私有的大农场或大牧场,形成了所谓的“圈地运动”。其中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英国的制呢业发达,对羊毛的需求激增,土地所有者在被圈占的土地上养羊,获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用劳动者。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羊吃人”。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整理自《世界近代通史》等

材料二   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的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全国工业化,我们不得不智时征收这种税。

——摘编自斯大林《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1928年)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摘编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圈地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圈地运动”和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异同。
2023-07-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至今影响着人类的精神和生活,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甚至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材料二   8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亚欧非的广大地区从事贸易。最高统治者哈里发基于“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的认知,组织了百年翻译运动,在首都巴格达创立规模宏伟的智慧宫,不惜重金延揽人才,派遣使者到各地访求书籍,并翻译成阿拉伯文。在智慧宫里,汇聚了众多学者,大家不分种族宗教,只求真知。总之, 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善于学习波斯、印度、中国有用的东西并将其发扬光大,还将它们传入欧洲,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开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崔连仲主编 《世界史.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的当今世界应该秉持的“文明观”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轴心时代“中提及的思想家们所提出的至今仍影响着人类的精神和生活的思想原则(东西方各举一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并分析其文化特点。
2023-07-1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历史各个社会形态的交替过程中,思想的解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在经历了长期的不平等待遇,压迫及残害后,内心对现有的社会产生了不满,开始对这个社会充满质疑。在经过长期的质疑后,这些人的思想就开始产生转变,最后解放自己的思想并开始反抗,试图去推翻那个不为自己所认同的社会制度,并建立一个被新思想所接受和拥护的社会制度。因此,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革命爆发前,一般要有一次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来为革命做舆论宣传、思想铺垫,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摘编自姚秀梅《浅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变革中的先导作用》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清晰,论证严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1000年、1900年到2000年世界10个最大城市的人口(单位:百万)

公元1000年

1900年

2000年

城市

人口

城市

人口

城市

人口

科尔多瓦

0.45

伦敦

6.5

东京

26.4

开封

0.40

纽约

4.2

墨西哥城

18.1

康斯坦丁堡

0.30

巴黎

3.3

孟买

18.1

昊哥

0.20

柏林

2.7

圣保罗

17.8

京都

0.18

芝加哥

1.7

纽约

16.6

开罗

0.14

维也纳

1.7

拉各斯

13.4

巴格达

0.13

东京

1.5

洛杉矶

13.1

尼沙普尔

0.13

圣彼德堡

1.4

加尔各答

12.9

哈萨

0.11

曼彻斯特

1.4

上海

12.9

0.10

费城

1.4

布宜诺斯艾利斯

12.6

——摘编自曹建云《世界城市化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注:1000年相关城市的说明:科尔多瓦位于西班牙南部,当时为阿拉伯世界最强盛王朝的首都;康斯坦丁堡即君士坦丁堡;尼沙普尔位于伊朗东北部;哈萨位于阿拉伯海湾地区,其地的盖尔哈港为当时东方商船转换商货的中心;安尼华达位于印度。1900年:圣彼德堡即圣彼得堡。2000年:圣保罗位于巴西;拉各斯位于西非尼日利亚;加尔各答位于印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历史知识,围绕“世界大城市的发展”自拟论题并进行阑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3-07-1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