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相继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概括起来有三种(如表),三种发展道路从结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

资本主义道路布隆迪、尼日利亚等国独立后继续保持与宗主国的经济联系,复制宗主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政策。这些国家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对外资依赖性强,出口品种单一。美国为了与苏联争夺非洲,积极援助拉拢这些国家,这加剧了这些国家对西方援助的依赖。
非资本主义
道路
一些国家一开始主张区别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间道路,但在苏联的影响下,逐渐奉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上把前宗主国企业收归国有;限制私人经济的发展,几乎剔除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些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基础,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人员有限往往造成开工不足,效率底下。
村社社会主义道路加纳、坦桑尼亚一些政治家认为,非洲传统村社中孕育着社会主义,应利用当前时代的物质成就促使非洲古老传统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重新复活并发扬广大。这些国家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抑制了群众的积极性,导致生产率下降。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洲三种发展模式“从结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谈一谈非洲现代化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2 .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0~2010年美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单位:%

年份

产业结构

1870

190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农业

21

17

7

4

3

3

2

2

1

工业

21

26

38

38

35

33

28

25

20

服务业

58

57

55

58

62

64

70

73

79

数据来源:库兹涅茨,1999;麦迪森,2003;米切尔,2002;Word Bank,2015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服务业现代化理论分析》

材料二: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服务业占的比例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能够达到7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了90%,美国接近80%。就世界服务业的平均发展水平而言也达到了60%,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达到50%左右。进入21世纪,美、英、德、日、法等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迅猛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世界服务贸易还会以较快速度保持增长,助力全球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韩岳峰《美国服务贸易特征模式研究》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905亿元增长到427032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0.5%,占GDP的比重从24.6%上升至51.6%;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8.4%上升至58.8%,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至2017年底,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主体,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4.9%,高于第二产业16.8个百分点,服务业新增税收占全部新增税收收入的比重的54.3%,是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转型,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新引擎,谱写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擎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全球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角度,谈一谈推动当代中国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2023-11-13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3 .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途径主要有四条,即设立变法的专门机构,鼓励神宗独断,改变监察机构的性质,用人以是否拥护新法为标准。它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使皇帝时代最为进步的体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遭到了破坏,民主性减少,专制性加强。监察机构成了政府的附庸,为权臣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实用主义的用人路线,使社会风气大坏,投机钻营者得势,贪污贿赂成风,政府成为腐败的温床。

——摘编自漆侠《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分别是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戊戌年前后的维新运动,义和团事件后的“新政”,19101911年的“请开国会”运动,这四次改革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在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革图存意识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戴鞍钢《晚清史》和黄治军《大清灭亡启示录》等

材料三   国民政府于1948年发行金圆券时,金银外币被强制性地全面收兑,不仅退出货币领域,还被排除于商品流通领域。与此同时,厉行限价政策。19488月发行金圆券之初,曾宣布20亿元的发行限额,但是当月底便突破限额达到32亿余元,1948年年底为82亿余元。进入1949年之后,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的全面失败,军政各费支出倍增,而各种税收反形锐减,收支差额益巨,钞券发行遂急剧膨胀,物资匮乏,物价愈涨,而金圆券贬值愈速。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的含义,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晚清四次改革运动的共同特点,用一句话提炼1910~1911年的“请开国会”运动失败的原因。
(3)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金圆券”改革“再度折戟”的经济因素。根据材料一、二、三,请谈一谈你得到的启示。
2023-08-09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7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湘鄂西等根据地发生大水灾,“房屋倾坍,室如悬罄”。党和苏维埃政府设立粥厂救济;开展节约粮食的活动“党政机关每天两餐稀饭一餐干饭,军事机关一餐稀饭两餐干饭”、“红军游击队员生活费”减半;动员群众、机关人员、红军修堤凿沟开河,不到三年便修建了万余座水利工程,形成了“年成丰熟笑眯眯”的局面。1934年,中央苏区受“先水后旱之灾”,面对严峻的形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推行工具统一使用和劳动力相互调剂的策略,结果农业收成“比去年增加一成”,瑞金等重灾区“虽然无很大增加,但也没有减少生产”。

——摘编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生产救灾活动》

材料二   俄罗斯政府一向重视灾害治理,他们在中学开设安全和逃生课程,有计划地向居民企传安全防范和自段知识,建立了全俄急救和医学中心等医疗和教育机构。在联邦紧急状态预防和响应统一国家体系形成的基上,提出了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责任分享制。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权,在法规中特别强调当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后,某些权力和自由将受到必要的限制。……为防范危机期间因出现“泄密”报道而破坏政府方案的效力。避免不当报道对人心的拢乱,政府对媒体的职责做出了法律规范,以确保紧急状况发生时,媒体能起到协助政府与社会沟通、稳定社会情绪、缓解紧张状态的作用。鉴于救灾部门使命与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相似性,俄还与美国建立了防救灾的合作关系、并同北约取得了相关合作的直接联系。

——摘编自游志斌《俄罗斯的防救灾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根据地灾害治理措施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党和苏维埃政府相比。俄罗斯在灾害防治措施上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带有全盘西化的倾向,胡适就说过:“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上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要拯救我们这个民族”,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西洋的近代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又激起了一片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形成一股传统文化“复归”的浪潮。梁启超大叫“科学破产”,建立在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基础上的西方精神文明,在他心目中也一齐崩塌。他决心要以“孔、老、墨三位大圣”和“东方文明”去“调剂”西洋文明

材料二   瞿秋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解制刀,精粹地分析了所谓“东西文化论战”。他指,现代资产阶级的文明,无论在科学技术或者思想学术方面,都比封建宗法时代的文明进步。中国文化的出路决不是“向后转”,而是“向前进”,“逐步前进,颠覆宗法社会、封建制、世界的资本主义,以完成世界革命的伟业—如此,方是行向新文化的道路。”李大钊期待着无产阶级新文化的崛起,“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进经济组织。不改进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定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

——材料一、二摘编自李华兴《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学者对西方文明及传统文化所持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意义。
6 . 唐宋社会演变

在历史学习中,小明了解到有关唐宋之际的社会演变已成为史学家关注的问题。他尝试通 过史料研读,初步了解这一状况。

他发现唐宋两朝商业状况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大唐六典》卷二十

(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商业的状况是(       
A.在市场中经商的人员多而杂 B.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
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材料二:唐都长安城图(局部)

“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

——《唐律疏议》

材料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四: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2)从以上四段材料可以看出,唐宋在商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3)以上四段材料还涉及到唐宋哪些变化?具体说明。

小明进一步搜集了以下史料。

材料五: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宋)郑樵《通志》卷 25《氏族略第一·氏族序》

材料六: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宋)袁采《袁氏世范》

(4)要继续研究唐宋的变化,还可以补充哪些方面的研究?(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情况 E.契约农民数量增加
(5)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从历史研究的史料、视野等方面,具体谈一谈历史研究可以采用的方法。
2022-12-22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国际法调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上至太空、下达海底,大到全球气候,小至衣食住行,都成为国际法调整的范围。《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1954年,中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被公认为是对国际法原则的有益补充。进入21世纪之后,普世价值、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材料三   “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解决问题的出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要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要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

——摘编自2021年习近平主席《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国际法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
(3)有人说中国方案“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请谈一谈你的理解。
2022-04-03更新 | 351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2022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东正教的斗争中,俄国形成了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因此,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俄国唯物主义思想传统的同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俄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统一的理论,为十月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也受到修正主义的冲击。对此,普列汉诺夫首先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哲学口号;列宁不仅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而且批判了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合法马克思主义,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传播过程中)胡适主张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没有用处的。基尔克社会主义者梁启超、张东荪认为中国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上述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孙大为《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之比较》


(1)依据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俄两国传播过程中呈现的共同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比较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有何异同点。
(3)结合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实,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2021-04-23更新 | 398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中世纪,英国贵族的文学形象多为高贵、自尊、智慧等,16~19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发生壇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经济地位、政治特权、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他们的文学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于“羊吃人”的惨剧有过逼真的描述,“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姣走......”.

——摘编自肖先明《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嬪变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小说家特罗洛普的《如今世道》,深入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基督教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成为对社会变革的忠实记录。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他竞选代表本郡的国会议员,却多次失败。他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下议院的排斥,正是对贵族绅士权力失势的无力反抗。

——摘编自曾妍《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绅士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16-18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变化的认识。
(2)请为材料二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探索新的出路,举两例并说明理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期间美苏的粮食贸易始于196310月。尼克松上台之后推行对苏缓和,美国对苏粮食出口量得到大规模提升。除了卡特政府期间短暂的中断外,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出口一直延续至苏联解体。在这一时期,美国在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中采用“联系战略”,将经济议程与其它议程联系起来,通过相互“挂钩”的方式以绑定经济交易和政治交易。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就了苏攻美守的冷战对峙格局,为苏联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但同时掩盖了苏联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苏联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至1984年时,能源出口的收入已经占到了苏联外汇收入的54.4%。之后苏联的外汇甚至有三分之二要依靠向西方国家出售石油;而与此同时,粮食已经占到苏联进口商品的四分之一。“石油—外汇—粮食”构成了苏联粮食贸易的脆弱链条,而苏联对粮食进口的极度依赖,又必将威胁苏联的国本。

材料二   19858月,里根政府实施了“逆向石油冲击”战略,迫使中东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猛然将产量提高了一倍多,这导致国际油价在不到五个月时间里从每桶三十美元跌至每桶十二美元。苏联短期内损失了一百亿美元的硬通货,并忍受着油价每下跌一美元就要损失五至十亿美元的绝境。然而此时苏联来不及通过增加产量来弥补损失,1988年苏联石油产量达到峰值之后就开始下降;与此同时,苏联也没有其它可以替代石油的外贸产品了。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苏联不得不向西方求援以获得粮食援助和贷款,以至于要通过政治改革来满足西方的附加条件,最终走向了改革失控和解体。

——摘编自《冷战中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冷战期间对苏全面战略博弈的主要做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美经济博弈失利的历史原因,并谈一谈美苏经济博弈的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