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是各族人民的不懈追求。

材料一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材料一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这种“错位”对德国的影响。

材料二   从这时候起(注: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2)联系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材料二中“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的原因。任举两例,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为扭转“沉沦”所做的努力。

材料三   



(3)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写出以上图片可用于研究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该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四   近500年来世界主导权的三次转变

次数标志时间
第一次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始于15世纪,19世纪急剧加速
第二次美国的崛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后期
第三次群雄竞起20世纪中后期至今

——整理自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4)请从材料所述的三次转变中任选一次,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19-07-0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

材料一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歧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摘自《孟子》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摘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柏拉图国家观念的相同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产生,提倡发展农工商业,通过振兴实业,解决民族危机,实现以富求强。这一思潮推动中国实业发展浪潮。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清政府鼓励官民从事工商业活动。1898年设立矿务铁路总局。1903年设商部,出台了《商律》《破产律》;等经济法规和规章制度。1897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1908年大清银行成立。此外,传播科学技术和实业知识的民间经济实业团体、实业报刊杂志开始出现,1897-1911年,创办的各类实业报刊约有31种。

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先后成立实业部、农商部。1912-1923年间制定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矿业条例》等70余项经济法规,内容更合理、详实,更具可行性,涉及农宁工、商、矿、一渔、、林业等多方面。1913年,成立中国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颁布《劝业银行条例》《农工银行则例》《实业银行条例》等文件,形成中国银行体系和银行制度。此外,自20世纪初抵制美货以来逐步兴起的国货运动在辛亥革命后蔚然成风,,中华国货维持会成立。

——摘编自李星《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研究》

(2)依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后至29世纪初中国实业发展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期实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概括民国初年实业发展条件的新特点。

材料三中世纪的欧洲,教权不断扩大。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14、16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15、18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擅变》

(3)阅读材料三,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8-04-07更新 | 2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8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中国史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商朝祖先)、后稷(周朝祖先)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史学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前者史家”与“近世史家”史学研究的不同点。
材料三 《历史研究》于1954年2月创刊,到1966年5月停刊。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界就许多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历史研究》是开展学术争鸣的一个重要园地。1966年6月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历史研究〉是资产阶级史学的反动堡垒》等文章, 1967年,《历史研究》被迫停刊。1974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为适应批林批孔和国内外阶级斗争的需要”,决定出版《历史研究》。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鼓励学术争鸣,召开学术会议;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摘编自宋德金《<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历史研究》发展变化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4-02-22更新 | 12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卷
4 . 民族交融˙民族抗争˙民族振兴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儒家经典)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他经常在清微堂、苑堂给群臣讲经,或亲临皇宗学“亲问博士经义”,即使在巡察、征伐途中,也同大臣在车上谈经论典,不肯停辍。489年,孝文帝立孔庙于京师;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495年,孝文帝亲祠孔子庙。孝文帝敬重大臣刘芳的儒学功底,主动与之联姻;一代大儒高允博通经史,多年参与孝文帝的军机大事,晚年还为孝文帝议定律令,因此常受孝文帝的赏赐与恩惠。

——摘编自李世龙、刘惟《北魏孝文帝治国思想述论》

材料二

史料

亮欲都燕,先遣画工写京师宫室制度,至于阔狭修短,曲画其数,授之左相张浩辈按图以修之。

——《日下旧闻考》

说明《日下旧闻考》是乾隆年间编纂的有关北京史的书籍。材料大意是: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想迁都燕京(今北京),先派遣画工详细绘制北宋都城东京的图样,要求左相张浩等人按照图样修建都城。1990年,在北京丰台区右安门外发现的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考古研究证实其结构特点与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的规定要求基本一致。《营造法式》是一部北宋官方颁布的有关建筑营造规范的书籍。

材料三   1938年7月,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举行大规模的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七七”献金。武汉各界民众对献金的反应十分热烈。短短5天内,参加献金的达50万人以上,献金总额超过100万元。“来献金的人中,有工厂的工人,有郊区的农民,有船员,还有人力车夫、店员、小贩,甚至还有乞丐”。“乞丐教养所全体乞丐绝食一日,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献。这些感人的事例真是成千上万!劳苦大众捐献的这一点一滴的血汗钱,这不是钱,是他们对敌人的仇恨,是对胜利的希望!”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序号意义非凡的“第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史事)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小岗村被誉为“农村改革第一村”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
1980年,卖纽扣的19岁温州姑娘章华妹,如愿以偿地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
1987年,美国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正式开业

——摘编自吴颖《40年改革开放之路,40个意义非凡的“第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尊崇儒学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其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两则史料的类型,并根据史料的内容进行互证,得出相关结论。
(3)提炼材料三中史事所体现的抗战精神,并指出该史事的背景。
(4)从材料四中选择两个史事(写出序号),分别说明其意义。
2024-03-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中非交往源远流长

材料一   约从11世纪起,中非交往再次走向高潮。东非僧祗城邦国(又称层檀国,今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开始与中国交往。《宋史》中记载了层檀国派使者持国书来 华,宋神宗授予他“保顺郎将”封号。中国船舶经由南中国海、红海可抵达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元世祖忽必烈曾派遣使者前往东非马达加斯加岛考察。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曾 到非洲,访问了东非的摩加迪沙等地,其足迹达到南纬九度。这时期,中国输往非洲的商品中,瓷器取代丝织品,成为最主要的商品,非洲则主要将香料、象牙等输往中国。考古学家在北非、东非沿海以及赞比亚(非洲中南部内陆国)等地发现宋元陶瓷器的遗址。元代地理学家曾编绘非洲地图,将非洲画成倒三角形,画出了非洲北部有撒哈拉沙漠,南部尖端向着大洋。

——摘编自张象《古代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四次高潮》

材料二   非洲国家与中国交往事件(部分)

1955年周恩来在出席亚非会议期间会见埃及等非洲多国代表
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
1958年中国首次提出“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原则
1961年中国与加纳签订经贸协定,派遣农技专家去加纳进行种植活动,并向 遭受水灾的索马里提供救济款和国产药品
1963年中国派出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
1965年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总计达到19个
1971年在26届联大关于中国问题的提案投票中,非洲26国投赞成票
1970-1976年中国工程队援助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中国与非洲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背景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20世纪50—70年代中非友好交往的影响。
2024-04-28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

19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随着美国兼并德克萨斯,与英国解决俄勒冈的边界争执,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向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大量移民,一些国会议员开始思考如何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成为美国联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主张就在40年代被提了出来。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法案。西段工程于1863年破土动工,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了首批来自中国南方的50名华工。此后,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入到筑路大军中。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太平洋中央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000人。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1869年,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它预示着美国行将成为面向两大洋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崛起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黄安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背景。
(2)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为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简述赴美华工的历史贡献。
2024-01-20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一     格劳秀斯生活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荷兰,经历了16181648年之间的战争。战争的残酷促使格劳秀斯逐渐关注怎样用非暴力的法律约束规范国家战争。他提出:国家主权不受他人干涉,不受法律支配和外来意志影响。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共同利益和权利的法律,国家主权是国际法存在的前提。在实际国际政治变动中,国家应受到国际社会制度及法规的限制约束,国家之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当不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时,必须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下努力协调,尽量避免战争。

——摘编自吴建每《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概述》

材料二          近现代国际法(重要条约、公约)

序号时间主要参与国及国际会议名称法律及组织名称
1625《战争与和平法》
1648三十年战争参战各国威斯特伐利亚公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815欧洲国家维也纳会议《维也纳和约》
1864欧洲16个国家日内瓦会议《红十字公约》
1919英、法、美等27国巴黎和会《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
1928法、美、印、日、澳、南非等15国巴黎会议《非战公约》
1945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旧金山会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
1982168个国家或组织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一中格劳秀斯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演变趋势。从序号②—⑧中任选一项,对该法律或组织进行具体阐释。(要求:联系背景,结合内容,分析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江南制造局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之中,非但清军使用了新式的西洋武器,农民起义军也使用了同类武器。这促使曾国藩、李鸿章等有识之士认识到生产该类武器的重要性,江南制造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当近代新式企业在中国的大地上产生时,拥有先进技术和强大资本的列强环伺周围,各国通过在中国设矿、办厂、修筑铁路,垄断了中国的工商业,如何挽回这些利权是晚清企业面临的主要社会责任之一。

——摘编自侯中军《试论江南制造局与近代中国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


(1)阅读材料,概括江南制造局诞生的背景。

江南机器制造局大事记

1867造出第一批德国毛瑟11毫米前膛步枪和第一台车床
1868制造了第一艘蒸汽推进的新式轮船。同年建立翻译馆,翻译西方科技书籍
1874建成中国第一座铅室法硫酸厂
1876制造了第一艘铁甲军舰“金鸥”号
1878制造了第一架钢制火炮
1891制成第一炉钢水、第一磅无烟火药
1898创办工艺学堂,招收学员,学习化学工艺、机器工艺

——依据张静《李鸿章集团和江南制造局》、张寿椿《江南制造局》等整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制造局的历史意义。
2023-01-07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科举制

材料一   唐代科举考试原则上“取士不问家世”,允许自由报考,但对举人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例如德行、职业身份、身体状况等,都在审核的范围之内;宋代总的来看,限制并不苛刻,且呈逐渐放宽的趋势。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考生)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以便先声夺人;日后如无动静,则再次去投送,即为“温卷”。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宋代科举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会见亲友。这种做法,当时称之为“锁院”。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而且自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弥封”、“誊录”(所有弥封试卷,一律由书吏照抄一遍,考官阅卷只能看抄本)。

——摘编自袁行霈等编著《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及)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材,皆入彀(进牢笼)矣。”仁宗曰:“然。往年北士无入格者,故怠惰成风。今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代到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结合宋朝社会状况,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卷的背景。
2023-01-1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它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它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自由是按法律的要求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做法律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都拥有这个权利。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之上的,无产阶级的目的就是要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政治民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人应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说明该思想是如何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2022-07-13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