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西欧以新航路开辟为契机,以英国产业革命为起点,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秩序发生更大的变化。19世纪的英国是世界经济秩序中最核心的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当时的世界经济秩序也被英国支配。但19世纪以后,英国面临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战,曾经拥有的强大影响力也渐渐衰退。进入20世纪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强大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巩固了全球最强国的地位,此后,美国成功地把世界经济秩序由从前的英国方式转变成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美国方式,就此,20世纪的以美国为中心的新世界经济秩序得以确立。

——摘编自金炷森《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秩序变迁与东亚作用研究——以东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和交涉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秩序由英国方式转变成美国方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建立的影响。
2024-05-1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963根据毛泽东的设想,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87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的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具体化,进一步提出“新三步走”战略
2012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
2017党的十九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两个一百年”进一步细化,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

——摘编自刘志新《百年党史关键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十三大以来“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特点。
2024-05-0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训练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3 .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原始积累更加迅速。国会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圈地规模迅速扩大。在广大被圈占土地上建立起资本主义农场或牧场,被剥夺生产资料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扩大。1689-1763年间,英法为争夺殖民地屡开战端。在整个18世纪,英国成为贩卖黑奴的国际中心。在国内,政府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输入,奖励本国工业品出口,以低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以上种种原始积累手段为工业生产的变革提供了前提。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开始。

——摘自蒋孟引《英国历史》

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这件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是可以克服的。在这方面,工业国有化和银行国有化大大帮助了我们,使我们能够迅速聚集资金,把它转用到重工业方面去。

——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1946年2月9日)

材料三中国作为后发工业化的国家,在推进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结合自身国情选择工业现代化道路。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工业化建设面临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挑战,基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动,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新型工业化思想。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超越了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又突破了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跳跃”。

——摘编自陈健等《新型工业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原始积累”的手段。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部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结合所学,概述苏联国家工业化的成效。
(3)综合材料一、二、三,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我国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2024-05-09更新 | 21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闻喜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晚明与晚清”

材料一 “晚明”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具有独特性。关于“晚明”起讫时间的讨论,一般学术界把万历(1573年始)到明代灭亡前这一段时期看成是晚明时期。关于“晚明”的时代定性问题,目前学界以“晚明”为题的一些专著虽有研究视角之差异,或重视明代外部环境,以对外交往与货币形态为切入点,或强调明代历史演进过程中的自我变异态势与趋向,其结论无不以晚明为一个转型的时代为旨归。

——摘编自李佳《君主政治的演进与权力关系格局》等

材料二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些思考并没有真正“醒世”,20年光阴在昏睡中丧失。洋务运动30年,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经过庚子(1900年)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无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视角,结合所学,简述“晚明为一个转型的时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的起讫时间,结合所学,简要阐释“洋务运动30年,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用一个核心词提炼“晚明”与“晚清”的时代特征。
2024-05-09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闻喜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拿破仑战争后,约30万士兵和水手复员,英国国内出现了劳动力过剩问题。随着澳大利亚各经济部门的兴起,数量有限且消极怠工的流放犯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19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及澳大利亚殖民地政府扩大了资助政策的覆盖范围。1831-1840年,受政府资助来澳的英国自由移民人数为43817人,是过去40余年自由移民总数的约2.8倍;18411850年,受政府资助来澳的移民人数相较18311840年又翻了近一番,到1860年达到顶峰。18311860年,受政府资助来澳的英国移民人数占同时期来澳的英国移民总数的55.5%。维多利亚的黄金刺激了大量自费移民的涌入,维多利亚殖民区的英国移民人数占总数的近一半,其中自费移民又占整个英国自费移民总数的72.3%。

——摘编自郑寅达、费佩君《澳大利亚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殖民宗主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几乎中断,商品输出也大为减少,东南亚的华商资本乘机崛起,纷纷投资银行、航运、五金机械、橡胶、农产品加工等现代产业,而这些东南亚华商企业大多雇佣华人。各殖民政府疏于防范中国移民进入,这也使得中国自主移民更容易进入东南亚地区。许多东南亚地区都出现规模较大的新华人社区。1922-1939年,从厦门、汕头、香港出洋的移民就约有550万人,绝大部分前往东南亚。这一期间,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加入移民队伍。遍布东南亚各地的华人学校需要大量师资,侨报、侨刊和华商企业也为南下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谋生机会。

——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30-60年代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9世纪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相比,民国时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显薯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时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粮食贸易快速增长,至1981年已增长25.9亿吨,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进行,逐步形成了涵盖削减和取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和贸易扭曲的农业支持政策等内容的《农业协定》,如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

——摘编自王溶花、曾福生《世界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二   2006年以来,粮价飞涨使广大居民生活水平锐降,贫困阶层更要遭受饥饿之苦。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将达到10.2亿人,而且这一数字在不断增加。目前,粮食危机已使几十个国家出现动荡,加勒比、非洲和亚洲地区不少国家发生骚乱和流血冲突。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甚至在俄罗斯、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都有所显现。

——摘编自杜志雄等《世界农业:格局与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粮食贸易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导致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对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惩五代之弊,将重建礼制作为恢复秩序的重要环节。建隆元年,宋太祖君臣详定宗庙制度,厘定牲牢等级,恢复封禅、籍田等各项重要礼仪制度。开宝四年,太祖命刘温叟、李昉等人以唐朝旧典为基础,编修《开宝通礼》。太祖对礼官的出身颇为看重,选任时须“以诸道前资宾幕、州县京官、黄衣、诸司守选人充”,同时核查其出身、履历。因士庶之家车服多有逾僭,宋太宗下令对“冠服、居室、器用、车马之式”作出规定,后又厘定鞍髻、服带、头巾等制。雍熙二年,太宗获悉岭南有“不循教义,有亏礼法”的风俗,便下诏诸州长吏严加训诫,革除杀人祭鬼、病不求医及僧侣置妻等陋俗。太宗亲自书写《孝经》碑刻,以示重视孝悌之道。对于有孝行的个人则加以旌表,还在民间访查德业纯茂之人,推举入官。

——摘编自陈峰等《宋初两朝礼制的重建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现代立宪国家,无论君主共和,皆有政党。其投身政党生活者,莫不发挥个人独立信仰之精神,各行其是。……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共和思想流入以来,民德尤为大进。……袁氏称帝,冯、段诸公,竟不以私交废公义,唐、蔡、岑、陆,均功成不居。……国民党人,苦战余生,以尊重约法之故……此非共和范为民德之效耶?

——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1916年《新青年》第2卷第4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重建礼制的措施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独秀批判儒家礼义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临汾钢铁公司始建于1958年,曾是全国56家地方钢铁骨干企业之一。1965年,公司成功试制出高频螺旋缝焊管,填补我国钢管生产空白,产品被应用于毛主席纪念堂建设、中国导弹研发等重要工程。改革开放后,临钢不断加快技术进步,于1987年建成炼钢生产线,于1989年完成中板生产线改造,结束了有铁无钢、有钢无材的历史。1998年10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临汾钢铁公司重组改制为“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和“山西新临钢钢铁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速技术装备升级,全面优化工艺结构。其中,3300mm中厚板生产线、不锈钢热处理酸洗产线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营业收入由改制前的8.67亿元增长到102亿元,利税由0.68亿元增长到7.4亿元。

——摘编自《临汾钢铁公司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临汾钢铁公司建立发展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临汾钢铁公司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024-05-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考试(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处于蜜月期,双边经贸往来频繁。1953-1959年中苏贸易额年均增幅达22.5%,1959年双边贸易额达到近21 亿美元,中苏贸易占中 国对外贸易的比重高达50%以上。但从1961年起,双边经贸合作陷入低谷,双边贸易额由1961年的8.28亿美元降至1970年的0.47亿美元。进入20世纪70年代,两国经贸合作得以缓慢恢复,1980年双边贸易额达4.92亿美元,较1970年增长了10倍以上,199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3.79亿美元,较1980年增长了近10倍。

——摘编自刘华芹《开启中俄经贸合作新时代——中俄(苏)经贸合作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从1992年至今的30多年来,中俄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双方合作领域也不断拓展。进入21世纪,中俄贸易额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同时,中俄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巩固。2001年,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成为两国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推动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2011年,两国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4年,双方宣布两国关系进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2018年中俄经贸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于2019年确立“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此后双方经贸交流不仅在规模上有所突破,而且在质量上有所改进,主要表现在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产品中科技产品占比上升,而纺织品、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逐步下降;但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仍以资源型产品为主。

——摘编自陆南泉《对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90年代中国与苏联经贸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俄建立新时代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俄)关系发展的启示。
2024-05-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考试(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中国少数上层士绅开始接受他所带来的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等知识,但排斥天主教教义。此后,小规模的“西学东传”一直存在。康熙晚年,清王朝因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崇拜祖宗、崇拜偶像及拒用“上帝”译名等“礼仪之争”而开始限制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雍正皇帝甚至怀疑传教士的动机,担心民众受其蛊惑而影响到法令的推行,于是全面禁教,“西学东传”基本中断。

——摘编自杨晓娟姜红明《中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向度:从西学东渐到文明创生》

材料二   法国学者谢和耐把这个时代(明末)的典型特点概括为如下方面:

“以银锭为基础的商业经济的飞跃发展,这种发展又与从日本到暹罗和菲律宾的整个东亚海上贸易的巨大发展相吻合。”

“所有领域(农业、纺织、瓷器、印刷术等)中的生产技术大发展。”

“社会变革、城市生活的发展,由大小商人、山西的富裕店商和新安商人组织成的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出现。”

“短篇小说《三言》和《二拍》、长篇小说(1570年左右的《西游记》和1619年左右成书的《金瓶梅》)与剧的发展,这种发展在明末出现了令人仰慕的新生。”

“具有技术和科学特点的著作日益增多……”

——摘编自罗本琦方国根《明末“西学东渐”的缘起申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西学东渐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末西学东渐的影响。
2024-05-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三晋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