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7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重大事件
2017美国政府税改,鼓励美资的跨国公司将海外资金汇回国内,使得全球国际跨国投资规模下降。
2017美国政府指责《巴黎协定》让美国背负不公平的经济代价,宣布退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2017~2019美国政府29次动用否决权,阻碍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成员遴选,导致WTO争端解决机制逐步停摆。
2018美国政府终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替代以《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加入了对美国有利的条款。
2018年至今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约600种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与中国的经贸摩擦不断升级。

——摘编自陈东《区域一体化演变趋势与我国中长期应对策略》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政府出台这些政策的实质并分析其出台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实行这些政策的影响。
2024-05-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不懈努力,清廷完成了天山南北的统一大业,社会步入了和平建设阶段。与此同时,深受沙俄压迫的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众渴望重归故土。首领渥巴锡组成领导集体,精心策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正月出发东行,近17万人的队伍走过冬春夏三季,以牺牲过半人口的代价,在当年到达祖国西北边陲的伊犁河畔。获知消息后,乾隆皇帝当即决定让渥巴锡等人前往避暑山庄朝觐。经过妥善安排,渥巴锡等58人启程朝觐,途经乌鲁木齐、哈密、大同、张家口等地,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的热情款待。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后,乾隆皇帝立即召见,他直接用蒙古语同渥巴锡等人交谈,并带着渥巴锡一行到新落成的佛教寺庙拈香。此次朝觐最重要的活动是封赏渥巴锡等人,册封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辅国公等爵位。封爵的成功,使以后清廷管理土尔扈特部众得到了有力支撑,也免除了土尔扈特人的内部消耗,为其社会的安定提供了保障。为纪念此事,乾隆帝谕令竖起两块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摘编自郭美兰《东归土尔扈特首领赴避暑山庄朝觐凸显非凡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尔扈特部得以回归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尔扈特首领赴避暑山庄朝觐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通过支持新一代非洲领导人,在关键领域建立享有盛誉的领导人网络,巩固美非间的紧密联系,并在非洲提供后续领导机会,加强输出美式民主制度和刺激非洲经济增长。2022年美非峰会期间,拜登举办了非洲和侨民青年领袖论坛,有意打造全球性网络增进美非伙伴关系。他强调提升与非洲侨民参与度的伙伴关系,并在论坛期间宣布成立了有关非裔侨民参与的总统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来自非裔美国人和非裔移民社区的多元代表组成,将在此后加强美国官员与非裔侨民之间的对话,鼓励促进美国非裔侨民的公平和机会,并加强非洲社区、全球非裔侨民和美国之间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联系。美国副总统哈里斯也宣布,美国政府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向“非洲青年领袖倡议”提供超过一亿美元的资助,“用以支持寻求创新、多样化的非洲青年男女在21世纪的经济中脱颖而出,并促进非洲社区、国家和大陆的变革”。

——摘编自ⅡAS《从宣传战到文化外交:美国对非“青年领袖计划”的历史、现状及影响》

材料二   2021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及“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主张。非洲学生在中国参与培育各种中草药,学习实用的中医知识。还会体验书法、京剧、武术等艺术。中国通过支持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和华文学校来普及汉语教育,并通过“汉语+职业技能+中华传统文化”等多种教育形式,努力探索并进一步提升汉语的实用价值。目前,已有南非等不少非洲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此外,中国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特别是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了中非媒体合作,为非洲的汉语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埃塞俄比亚的“鲁班工坊”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目前已被非盟总部确立为中国面向非洲国家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训中心。

——据蔡建国《学好中华文化促进中非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和中国对非洲文化政策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价美国和中国对非洲的文化政策。
2024-04-3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粮食安全观摘录

内容出处
“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
“粟者,王之本事也”“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管子·治国》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汉书·食货志》
“蓄积藏于民为上,藏于官次之,积而不发者又其最次。”《救荒活民书》(南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主管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高度重视粮食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提出“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改善生活,吃还是第一位”“吃的方面,先粮食后副食品”“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决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60年代初,他又提出“在粮食问题上,应该有这样的目标:一是要过得下去,二是不依靠外国”。这一系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思想,对于今天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赵纪萍《陈云的粮食安全思想和主张》

材料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根基,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为核心战略思想的新时代粮食安全观。

——摘自毛长喜《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新中国粮食安全观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时代粮食安全观。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以“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为宗旨,李石曾、吴玉章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后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在北京设立了留法预备学校,在国内展开勤工俭学主义的宣传活动。五四运动以后,“迨欧战既停,国内青年受新思潮之鼓荡,求知识之心大盛,复耳濡目染于‘工读’之名词……奋起作海外勤工俭学之行者因以大增”。许多地方政府也先后对留法学生给予资助。1919~192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共有1700余人远赴法国,形成北洋政府时期留法运动高潮。历时10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它对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涌现出一大批国家栋梁——“编写奠定法学界奠基之作《比较宪法》的王世杰”“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的严济慈”“中国最为著名的耳鼻喉医学专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曹清泰”“‘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及各国工人运动的蔡和森”等。

——摘编自王刚《北洋时期留法群体的救国路径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洋政府时期出现留法运动高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时期留法运动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05年至1433年间,明朝政府发起了七次大规模的海上探察系列活动,领导这些探察的是宦官郑和,郑和的每一次航行都带着一支令人敬畏的船队,辅以庞大的武装军队,可以镇压探险队所到达的任何港口出现的抵抗。在前三次的航海中,郑和率领他的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和锡兰。第四次航行到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最南到达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在整个旅行过程中,郑和随意把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作为礼物散发出去。在返航时,他从东道主那里得到大量的、非同寻常的礼品,包括非洲的斑马和长颈鹿。郑和及其同伴尊重他们所遇到的当地神灵和风俗习惯。郑和通常通过外交手段来实现他的目标。……七次探察在印度洋盆地确立了中国人的地位和声誉。在他第四次返航时,郑和带来了30个国家的使节,他们来到中国,对明朝宫廷表示了敬意。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为重要方向,呈现出陆、海、天、网全面推进的态势。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自2015年成立以来,亚投行已从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来自六大洲的106个成员,成为成员数量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国际多边开发机构。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教育合作、文旅交流、媒体智库、民间交往等领域开展广泛地合作,与共建国家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不断加强,拉近了共建国家人民的距离,促进民心相通水乳交融,在经济合作的同时实现了文明交流互鉴。

——摘编自蔡彤娟《“一带一路”十年成就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郑和下西洋,“一带一路”呈现出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这些区域交往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4-03-22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这一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小范围的,污染源较少,往往可以由一国政府独立解决。70-80年代后,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70年代后半期,美国积极倡议并参加多种形式的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创立国际环境机构并提供大量环境援助。80-90年代初,美国政府的环境外交政策由积极合作转为消极对抗,90年代初再次进行了调整。1996年,美国以捕捞大虾未采取措施保护海龟繁殖的环境义务为由,禁止进口中国的大虾。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在每年的地球日都要发布有关环境外交的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和国际环境政策作出评估……

日本在1991年主持召开亚太环境会议,表示积极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加强亚太各国之间合作,全力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与此同时,日本又不顾国际舆论向海外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欧洲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应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并表示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欧盟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等地国家开展了多方面的环境合作。欧盟在对外环境政策上有系统全面的框架,但内部政策执行时困难重重,如德国和瑞典积极促进欧盟实行较高的环境标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则表示反对。

——摘编自房乐宪等《美日欧环境外交政策的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日、欧的环境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环境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中国共产党集中开展了以破除封建思想、改造陈规陋习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探索活动。主要措施有:倡导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开展禁烟禁赌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改造农村巫神;开展不缠足运动;移易传统婚丧习俗。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据安定县的调查显示,1935年冬,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半年后,该地烟民比例降至20%,不到两年,该地烟民基本绝禁。

材料二   8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贫困问题的有效缓解以及农村思想环境的根本好转,使党的乡风文明建设得以顺利开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乡风文明”一词,使乡风文明建设发展更加深入。这一阶段,党切实开展了许多相关实践活动。一是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二是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三是开展文明村镇与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四是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五是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六是开展创建文明集市活动。2010年,国家工商总局、中央文明办等相关部门发文指出,要通过创建农村文明集市活动引领农村健康和谐的社会风尚,向集市的商户宣传科学技术、食品安全等与经商致富相关的内容,引导农村除旧布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欢等《中国共产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经验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在二三十年代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十年代以来乡风文明建设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2024-01-2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由于城乡之间没有形成贡赋关系,城市不能向农民征收税赋,城市最初的粮食需求只能来自周边农民的销售。大约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迅速发展,乡村专门化的粮食生产吸引了专职商人参与,国内粮食贸易很快发展起来,但远距离收购的粮食不能在城内直接售卖,必须通过当地代理人销售。伴随着粮食供应带来的巨大商机,庄园开始扩大粮食生产,专门出售剩余谷物,成为城镇最直接的“农业腹地”。为保证市民生活需求,城市当局往往对粮食市场实行严格管制,不允许市民下乡收购粮食、购买园基超过其需求能力的粮食等,并设立以市长为首的“巡回法庭”商讨价格、检验各类商品,维护城市粮食市场的有效秩序。尽管如此,城市粮食的供应依然非常紧张,这也使得城镇与周围农村的关系非常紧密,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从而改变了周边农村传统的农业结构。

材料二   与西欧相比,中国古代重点城市的粮食供应主要通过官府调拨,如南宋都城临安“凡诸军、诸司、三学及百司、顾券、诸局工役等人,皆给焉”,但“细民之食,皆需之铺家”。与西欧不同,中国农村的粮食不一定直接卖给附近的城镇,而是由商人舟运至杭、至秀、至南浔、至姑苏等地粜米。宋代以后,地主的地租粮自食比例较少,相当部分作为商品粮直接运往城镇或急需地点销售。地主居于市镇中,既从事农业经营,又进行商品生产,当粮价低贱时,地主则大肆收购,反之则出售粮食,从中获取厚利,因此地主富室深刻影响了市场粮食价格。为保障粮食供应,官府往往采用设置官仓等间接手段平抑粮价,而较少使用行政或强迫手段干预其它经营者。正是由于中国城市的生存无须单独依靠周围的乡村,因此城乡关系比较松懈,没有建立起来直接的经济联系,因而城市不可能推动农村发生转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丰斋《比较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粮食供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西欧与中国城市粮食供应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西欧和中国城市粮食供应差异造成的不同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前,我国造船产量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微不足道。1977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从1978年开始,我国大量购买世界知名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引进了国外先进船型设计技术、造船的规范文件和国际标准,修订了大量国家、行业标准,使之向国际标准靠拢。这些措施大幅提高了我国造船设计能力和水平,涌现出了“中国江南型”6.5万吨散货船等世界品牌船型。

19805月,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大连造船厂与香港联成轮船有限公司签订了2.7万吨“长城”号散货船建造合同,这是中国造船厂按照国际规范自主研发设计为境外建造的第一条远洋船。1982年国务院将主管船舶行业的第六机械工业部改组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实行总公司、分公司和基层企业三级管理体制。船舶总公司成立后,不断扩大经营自主权,转换经营机制,开始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迈进。1995年,我国进入建造、坞修3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国家的行列,造船年产量达到175万载重吨,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韩国的世界第三造船国家。1999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建立起政企分开、产研结合、促进竞争的新体制。2000年,全国造船产量达到了250万载重吨,彻底巩固了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材料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后期中国船舶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后期中国船舶工业迅速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