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材料二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024-04-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当时的文献,称周王室所主持修筑的连通各地的交通干道为“周行”或“周道”。秦汉两朝都将发展交通作为主要行政任务之一,双辕车和独轮车得到推广。除利用战国时期原有道路外,秦朝还统一规划施工了直道,开拓出可以体现国家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秦汉交通的主要形式为以后两千年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隋炀帝当政时代,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全线建成。唐代大的都市往往商船四方荟萃,远帆云集。宋代造船业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已经达到新的水平。元代的行政管理、军事调度、经济往来、文化交流,都以邮驿系统作为基本条件。宋元时期也是我国海上交通最为繁盛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近代中国,铁路和轮船的出现并非是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轮船是资本主义列强强行引进的,在中国首先出现的也是外国轮船公司。铁路绝大部分靠借外债修筑,有相当部分控制权不在中国人手中。到1911年,新式交通工具的数量还很有限,相对于中国辽阔的土地及人口远远不成比例,分布也不尽合理。在经营管理以及其他方面,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

材料三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好先行。

——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推广缓慢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实现交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024-03-14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许多原来分散的、被隔离的小块解放区逐步连成一片,逐渐形成几个大的解放区。各地解放有先有后,具有十分复杂的地区差异性。中央决定将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适当合并,建立大行政区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9月之前,先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东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及华中行政办事处等大行政区人民政权,从而形成一种大行政区制度。其行政制度大体上实行大行政区、省(行署)、县、乡(村)四级制。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下设有办公厅、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交通部、公安部等。另外,华北人民政府组织专门会议详细研究了村、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条例,并草拟了村、县人民代表选举条例施行细则和选举手册。

——摘编自黄建红《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行政区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行政区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行政区制度建立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当时的东南亚更高,中国物质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比中古前期的内容也更为丰富。中国向柬埔寨出口金银、瓷器、缎锦、凉伞、皮鼓、酒、糖等,这些物品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宋朝时输入占城(今越南中部)的商品有草席、凉伞、绢扇、漆器、瓷器等;中国的器物如瓷碗、绫绢、贮丝等,都深受当地居民欢迎。中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商品,种类繁多,有瓷器、锦绫、绢、金银、铜、铁、米、酒、姜、大黄等。中菲之间的贸易,至迟在晚唐就已开始,中国的瓷器、丝绸、铁针、琉璃珠、铁鼎、伞等产品源源输入菲律宾。另外,中国与泰国、缅甸、老挝等国贸易也较为频繁。

——摘编自贺圣达《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以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为例》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基本上处于徘徊状态,但此后则逐步攀升,30年代后所占比例急剧提高,已成为中国除欧洲、美洲以外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区域。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蔬菜、果品、蛋类、花生油在对新加坡、暹罗、菲律宾等国贸易中均占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南洋各邦工业幼稚,棉产缺乏,机械用品,衣着所需,均需仰求国外供给,尤以棉货织物为大宗”。中国从东南亚进口的商品,鱼介类、咖啡、茶、糖、米均为大项,矿产原料产品如木材、煤、锡、橡皮等也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周建明《论民国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状况,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时期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古以来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大多数列强于19世纪70年代实行金本位制之前,英国已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大量黄金流入了本力。更为重要的是,英镑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一种等同于黄金的国际货币,在雄厚实力和自由贸易政策的支持下,英国的对外贸易在当时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地位,而国际贸易的扩大也使英镑的国际信誉逐步建立起来,而在英镑国际化的过程中,伦敦也成为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际金融中心。正如吉尔平所指出:“传统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是由英国组织和管理的,金本位制度下的货币体系中英国是主宰,西欧新兴的金融中心居其次。”

——摘编自刘琳《论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对二战前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即1944年7月,由盟国经济首脑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讨论了战后世界经济和贸易题,在这次颇具历史意义的会议上,与会各国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也就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元可以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需要与美元挂钩,并可以按一定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从1945-1963年,基于《布雷顿森林协定》,相对稳定的货币体系确实给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其间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各国经济迅速恢复,美国也经历了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与繁荣。

——摘编自温晨昊、温才亮《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和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因素。
2023-10-07更新 | 162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教育改革先从学校开始,首先由政府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学校体系;选拔有实际工作经验且品学兼优的人到学校担任教师,开设于治理国家有利的特别是“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的课程。王安石还设置了“武学”“律学”“医学”,以培养军事、管理和医学的专门人才,弥补了当时官方教育的不足。同时,面对“太学有教导之官而未尝严其选”“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等状,王安石创立了太学“三舍法”,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考试考核方法进行年级升等的教育制度。王安石把《尚书》中“貌、言、视、听、思”解释为很现一个人道德修养的相互关联的五个不同境界,加强了伦理道德的建设。

——摘编自张守慧《王安石教育改革对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等

材料二   在拿破仑执政的15年间,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令,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制度。1806年颁布的法律,第一条   明确指出:“教育培训将在下列机构实施:一、市镇政府建立的初等学校;二、市镇政府或私人资助建立的中等学校;三、公立中学和国库资金扶植的特殊学校。”拿破仑时期教师的职业在于推动社会进步。“皇帝会关照这些具有杰出才能的成员,接受最优质的培训。”拿破仑当政后,希望通过高等专科学校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各行各业的技术精英,扩大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基础,以此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法国在巴黎及其他地区创办了十几所高等专科学校,如师范学校、武器学校、军事学校、音乐学校、医学学校等。学校相生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这些高等专科学校成为法国重视精英教育的产物,也为现代法国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明利《拿破仑与法国的国民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教育改革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王安石教育改革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影响。
2023-05-2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因为《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版使马可·波罗也成为世界第一号游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乃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关于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有不少不靠谱的记载,如元代北京城墙是被涂成白色的,他甚至说宫廷的窗户中使用了玻璃,更是有些匪夷所思。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生活了17年,还“管理”了扬州3年,但在他的游记中,关于中国的地名多是突厥语音译。另一方面,书中所记载的大量的蒙元时代的历史大都可以在历史文献中找到对应。如元代的政治制度是行省制,驿站制和漕运制是元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这三种制度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它是第一部全面、深入介绍中国的游记。马可·波罗的时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前夜,意大利所倡导的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对世界的发现和对人的发现,对世俗生活的渴望,对财富的迷恋,对爱情的追求……而《马可·波罗游记》满足了意大利人所有这些冲动。《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和接受……它的影响史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摘编自张西平《〈马可·波罗游记〉与中国文化的西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可·波罗游记》对欧洲人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近代中国历史在多数情况下是暴风骤雨式的,是急剧变化着的,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多次历史转断。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艰巨性、历史发展道路的可选择性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是有帮助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


根据材料中的观点(整体或一点),围绕“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与方向”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唐宋至明清出现了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称为书院。书院多以学田为主要的经费来源,学田多来自官府调拨、民间捐输、家族提供等。书院中的经学大师也是书院的山长,主持书院工作。当时学子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师承门户之见,开始到处寻访名师,不远万里跟随名师学习。书院仍然是以官方承认、参加科举作为检验学问的方法,所传授的知识集中在儒家经典学习上,没有分化出许多实用的学科,也没有发展出高深的理论学科,这样它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摘编自王洪才《论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精神》等

材料二   15世纪末,欧洲已有40多所大学,基本都设有四个学科: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其中文艺科目深受古希腊影响,内涵丰富。大学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能够控制自身的组织和成员;在经济上并不依赖于城市政府,反而对所在的城市经济繁荣大有好处;在大学内部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虽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大学不同于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上,这段均衡期(16601730年)应当被理解为一段稳步增长而非停滞不前的时期。整个欧洲商业繁荣。西方世界到处都建起漂亮的新古典风格的交易所。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商品市场都在更加高效地运作。银行也迅速增加,比如英格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每一个欧洲国家都修缮道路、扩建港口,并开凿运河、搭建桥梁。直到1654年,柏林仍然不过是小河旁一个拥有五千居民的定居点,但到1740年,它已成了一座拥有将近十万人口的宏伟城市。维也纳从一个阴森的中世纪堡垒变成了瑰丽壮观的帝国首都。

——摘编自[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业城镇的发展十分迅速。清代中叶直隶、河南、山东商业城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达40%以上。商业城镇中人口超过府城者至少有10多个,人口规模超过一般州县城的为数更多。新兴商镇的大量崛起使城市数量大大增加,这些商镇在行政建置上虽然只是一个镇,但其人口规模和市场辐射功能很多已超过一般州县城,其中的一部分在其后的发展中升格为行政中心城市。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可视为流通枢纽和地区性商业中心的城镇有30余个,已超过三省的府城总数,这些商业城镇正在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的绝对统治地位。

——摘编自许檀《明清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材料三   在西方,最早有关明清“停滞论”的表述出现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而后,著名学者魏特夫、佩雷菲特等也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表了类似见解,这些断言使“停滞论”在西方世界得到了一个相当普遍的认同。这样一种超稳定、无变化、停滞的中国社会面相在国内也同样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而有关“停滞论”的反思很早之前就出现了。

——摘编自朱浒《明清中国社会停滞了吗?——中西比较的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华北商业城镇对于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角度评析明清“停滞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