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末士人不是喜欢到处讲学吗?动辄万人空巷,与其针锋相对,顾炎武发誓一辈子不讲学。不讲学干吗呢?结束抗清活动后,顾炎武在调查研究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近代革命志士身上,几乎都能看到顾炎武的影子。

一反理学的空想谈玄,顾炎武认为,只有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当时哪有今天的交通之便,他怎么跑遍大江南北搞调研呢?他带二马二骡,马当坐骑,骡来驮书,随时取阅。每到道路、关隘、河流,他就下马与书上记载对照,看看是否有问题。问老农、退卒,这里以前有多少驻军啊?道路通向何方?经过验证,书上不对之处就改过来,没有写的就加上去。就这样,顾炎武北游二十余年,踏遍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数省的山川河流。我们今天对中国历代军事、地理的知识,很多来自于顾炎武的调查。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总结国家兴亡的知识,对他个人来说,还是反空谈的修身方式。

——金观涛等《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提倡调查研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炎武调查研究的历史影响。
2024-04-2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共产党的苏区居住了四个月的时间(19366月至10月),他尽可能多地收集了包括毛泽东人生故事在内的大量资料。《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因此成为中国历史关键转折点的独特记录。斯诺是记者,又是有天赋的作家,他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采访,注入了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道。我们能感受到陕甘宁边区那种特有的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取中,也不无自由和舒展,以及个性的张扬。这些记载似乎信笔写成,毫不拘谨。

——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新修本

材料二:1937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19382月,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统区发行的缘故,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

——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简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红星照耀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红星照耀中国》的积极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有南海航线和东海航线,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为起点,向东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向南通往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其中,南海航线是主线。据记载,西汉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瓷器、茶叶等,从东南沿海起航经今越南、泰国、缅甸等,到印度换取香料、染料,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印度商人将中国商品经红海运往埃及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再由阿拉伯商人经地中海运往希腊、罗马的城邦。唐、宋、元时期,在广州、泉州侨居的外商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宋代以后,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愈益发达。明代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和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王喜成《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及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 18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逐渐被建立并开拓。当时国际商品流通的主流已是大宗机器制成品,如皮棉、棉纱、纺织机、煤炭、运输工具及各种工业半制成品,还有工业生产急需的大批农产品和矿产品。这一时期的贸易,如英国进口的棉花量,1785年为1840万磅,到1861年猛增为12 亿 6140万磅。这时,粮食、棉花、矿石等大宗商品几乎全在交易所中成交。这时的世界市场还是由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所组成的,这些国家都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比,近代世界贸易的变化。
5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生于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双井村。双井黄家是当地的世家望族,据族谱记载,黄家在庭坚前四代中就有9人官至司徒、光禄大夫等。黄庭坚“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1058年跟随舅舅李常出门游学,博览群书,研读百家经典。1067年考中进士,“知太和县,以平易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曾书写《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作为为官信条。元丰八年(1085年),供职史官,参与主编《资治通鉴》《神宗实录》。1095年,黄庭坚被贬至巴蜀黔州,他在当地筑桥铺路,开办私塾,写诗作词,研习书法,将篆书与隶书的笔运用于行草书,创作出中国书法史上最长的经典长卷《廉颇蔺相如列卷》,与蔡襄、苏轼、米芾并称为“宋代书法四大家”。黄庭坚一生留下两千多首诗歌散文,在被贬至戎州时,写出了著名的《鹧鸪天》。崇宁二年(1103年),黄庭坚被流放宜州(今广西宜山),两年后病逝。后南宋高宗以黄庭坚16字《戒石铭》为标准,要求各州县刻石并设置在州县官员座右,两宋及以后《戒石铭》遍及各州县。

-摘编自《宋史·黄庭坚传》


(1)根据材料,概括黄庭坚的政治及文化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庭坚能作出诸多贡献的原因。
2023-07-0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是由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发展的时期。《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山戎”曾向周成王贡献特产“戎菽(大豆)”。“山戎”是与东胡族有密切联系的少数民族,春秋时居燕国之北。《管子·戒》中记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西周时期,(耕地)休闲制度逐步向连种制过渡,春秋时期大概尚是休闲制与连种制并存的,到了战国时期,六国“辟田野”“实仓廪”,连种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荀子·富国》中记载,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摘编自郭文韬《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法》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暴露了食品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不足……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全产业链安全质量控制模式已被广泛采纳。以下是“生鲜食品全产业链风险指标体系”。

-据房瑞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策略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全“生产环节”相关的二级指标。如今,我国生鲜电子商务市场日趋活跃,生鲜电子商务行业井喷,请从技术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3-01-12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君臣朝参制度,亦称“朝会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议事制度之一。《周礼·秋官·朝士》记录了天子的“三朝”之制,即进行朝参的地点有三个,但对“三朝”的具体位置、朝参的内容和时间以及朝参的官员范围等均无详细说明。汉初,汉高祖一度将秦代繁缛的朝参“仪法”全部废除,出现了“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现象。不久,高祖开始按儒生制定的“仪法”接受百官朝贺。《汉书·宣帝纪》记载:“(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东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朝贺礼仪和“五日一听事”之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补充。根据唐代文献资料可知,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大体分为外朝听政、朔望朝参和常朝等三种不同形式,并不断发展变化。

——摘编自杨希义《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

材料二   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参加会议的三个等级分别是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市民代表),这标志着法国历史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三级会议开始只是等级代表会议,不是立法机关,它的职能是听取国王的决定;三级会议也不是常设机构,是应国王要求召开的,由国王决定开会的时间、地点、代表人数和选举方式。国王吸收三个等级的人士加入到国家决策里来,使国王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三级会议在某些时刻也起到了限制王权的作用,比如太子查理在135711月到13582月就被迫同意以下条件:定期召开三级会议并听取治国意见;会议每年召开2-3次;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三级会议有权任命国王的顾问;等等。

——摘编自吕俊《三级会议与法国封建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和中世纪后期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共同影响,并指出二者的内在差异。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是从考古发现上看,还是从传世文献上看,耜和未都是中国最古老的农具。《易经·系辞》记载,伏袭氏之后兴起的种农氏,砍削木头做耜,弯曲木头做未,将两种利器传播至天下。在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画像砖中,人们.发现了一幅(神农氏耕作图)(如图所示),描绘的是神农氏弓步俯身持未耕作的场面,画侧题有:“种农氏,固宜教田,碎土种谷,以振万民,"神农氏生活的准确年代已不可考证,故人们一般认为他生活在黄帝同时代或稍早的炎帝时期,考古年代与河姆渡遗址第一期遗存接近。2002年,使西考古工作者在宝鸡市关桃园遗址发掘出一批骨耜,这些骨耜距今约7000年,多为鹿的肩胛骨经削磨制成的,刃端有不同的形态。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相比,关桃园遗址的骨耜可能与传说中的未知发明者神农氏的关系更加密切。


——摘编自许永杰《农耕星火》

材料二   先秦时期的器物表面、汉魏时期的画像砖以及五代唐宋的石窟壁画中,都有关于耕织主题的绘画留存。到了宋代,由文人西家创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生活的《耕织图》问世。南宋初年,于潜县县令绘制了45幅《耕织图》,分《耕图》和《织图两部分,其中《耕图》呈现了水稻生产从浸种到入仓的21个步骤,《织图》汇总了养蚕与丝织从浴蚕到剪帛的24个步骤,每个步骤均配以图画和五宫律诗。推广耕作、丝织技术。促进农田的开垦、丝织的发展是绘制《耕织图》的主要动机,很快,在(南宋)高宗的嘉奖和士大夫的推广下,《耕织图》的影响进及当时整个江南地区。不仅如此,《耕织图》在后宫也颇有人气,吴皇后命画工临摹此图的“委织”部分,并依据自己的亲身经验让画工作了全面修改,且加以题注,对蚕桑种植和丝织生产过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绘和说明。

——摘编自张所字《<耕织图>:展现农耕文明的美丽画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明耒耜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耕织图》受到推崇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神农氏耕作图》和《耕织图》所共同反映的经济形态。
2022-08-0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重视地方医疗体系建设,逐渐确立了派遣医学官员前往地方的驻泊医官制度。《宋会要辑稿》载:“在京医学等员数甚多,并令尚书省措置。契勘翰林院见今医官至柢候七百余员,并无职事。”这为朝廷派遣驻泊医官提供了基础。公元1113年开始,朝廷实施了按地区分等、分别派遣驻泊医官二至七人的制度。从有限的记载来看,驻泊医官医术多优于民间医人。驻泊医官除了治疗疾病之外,还参与地方赈济、救助灾民等事务。在差遣过程中,朝廷对驻泊医官的行为加以严格规范,对其官品也进行限制,同时通过任期内的治愈率对驻泊医生进行考核。但是,“医职初官,两迁便至升朝”的升迁优势,使得驻泊医官成为转官的阶梯而为人钻营。由于诸州郡驻泊医官的数量有限,在地方医疗方面的作用又相当有限。

——摘编自陈曦、吕文艳《宋代驻泊医官制度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驻泊医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驻泊医官制度。
2023-04-15更新 | 352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天爵(12941352年),24岁经科举走上仕途,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在3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苏天爵因在监察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被誉为“苏青天”“元代包公”。133111月,苏天爵由翰林修撰升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这是他首任监察官,在三四个月时间里,数百起错案、冤案得以纠正,许多无辜百姓获释。1349年任大都路总管,不久再任两浙都转运使,整治得法,八十万锭课钞如期收齐。1352年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带兵平定了饶、信一带地方。苏天爵治学既渊博而又有所侧重,擅长记载,曾著《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和《文类》七十卷。他写文章擅长叙事,平易温厚,自成一家。有诗稿七卷,文稿三十卷,其他作品有《松厅章疏》五卷和《春风亭笔记》二卷等。

——据宋濂、王神《元史·苏天爵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天爵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天爵取得成就的主要因素。
2022-04-18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