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录(部分)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摘自张海鹏等《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15世纪以来,欧洲人掀起的地理大发现不仅从物质上推动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更从精神上确立了近现代西方文化中坚毅、斗争、进取、征服甚至是掠夺、霸权等处于强势地位的精神支柱。在与讲求儒雅、平和、稳定、固守甚至是忍让、懦弱等东方文化精神相碰撞时,当“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近代出现冲突时,西方文化的进攻就自然处于上风状态,为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精神基础。

——摘编自刘鹏《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材料三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注入了强大正能量。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最大限度发挥全球文明倡议的价值,就是要做到“乱中求稳”“乱中求变”。因此,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从文明层面为推动构建和平、稳定、公平、合理、繁荣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

——摘编自赵鸿燕《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文明格局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谈谈你的认识。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期的英国国内矛盾突出,民生问题此起彼伏;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不仅使这一情况加剧,也使传统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被进一步放大。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以“福利国家”来对抗纳粹的“战争国家”,催生了《贝弗里奇报告》。战后英国随之掀起了一个实践“贝弗里奇计划”的高潮。成立于1900年并致力于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工党在1945年大选中获胜,组建了工党政府,并相继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儿童法》《住房法》等社会保障法律,英国逐步被建成为现代的福利国家。

——摘编自孙涛《福利国家建立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1972~1973 年度与1981~1983 年度英国福利支出比较表 单位:百万英镑

年度

项目
教育国民卫生服务住房国民困难补助家庭补助保险金
1972~197338.5028.0017.006.814.2136.80
1981~1982138.02144.0152.0149.1036.67206.01

税收与福利支出对收入的影响表:(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每月收入5080100130
儿童津贴13.0013.0013.0013.00
家庭津贴22.5517.6013.898.29
家庭收入补助22.507.5000
家庭免费早餐5.005.0000
纳税0-7.88-13.88-19.88
国民保险-4.50-7.20-9.00-10.80
实际收入108.55108.00104.01110.61

材料三:由于失业津贴较高,再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救助,英国许多失业者不愿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甚至出现一批从来没有工作过的成年人,其数量高达100万,他们多在街头游荡,无事生非。另外,由于福利支出所需资金最终是由就业者来承担的,这就使得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因而企业主努力采用各种手段裁减人员,或者将企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

——材料二、三摘编自刘章才《英国“福利国家”困境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福利国家存在的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改革之前,“近世士大夫多不习法”,普遍认为“旧明法最为下科”。熙宁三年(1070)三月,神宗与王安石商议谋杀案件,发现办案官多不通律意,于是立新明法科。报考者主要是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及有官无赃罪者。不久,又规定其它科目选拔官吏或依恩荫得官者,都要考试律令。神宗元丰年间(1079年)规定参加新明法科考试的案例分析时,可携带律令和敕,作为参考资料,不以作弊论。“凡新科明法中者,吏部即注司法,叙名在及第进士之上”。在应试新明法科的考生中,许多人本为明法出身,或已有官职,再参加新科明法考试,不但容易考中,在除授官职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升迁迅速。

——摘编自薛梅卿、赵晓耕《两宋法制通论》

(1)根据材料,概括宋神宗时期明法科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神宗时期明法科变化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是某班级的一期黑板报(局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党的农业发展思想与之相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亟待恢复,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党的推动下,我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以法律形式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政府为农民发放土地证。为克服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党认为应推动农业合作化,要稳步前进,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渐进式地过渡到集体所有,农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经营过渡到合作经营,进一步过渡到集体统一经营。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我国工业化推进,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在物资短缺的条件下,为满足城镇人口的基本农产品需求,1953年党中央决定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即政府计划购进农村余粮户的粮食,计划供应城市人口和农村缺粮人口,同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统购统销”稳住了当时的粮价和市场,促进了工农的结合,巩固了工农联盟,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初始资本。

——摘编自戚振宇、李金叶《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思想的百年演进、逻辑脉络与原创性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政策的内容及其特点。
(2)为该黑板报拟定一个标题,并谈谈你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四)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美国已诞生了早期的媒体,并逐渐成为革命者们的斗争武器,甚至《独立宣言》也是通过《宾夕法尼亚邮报》才得以广泛流传。独立后,美国国父之一的杰斐逊曾说:“如果让我来决定我们应该拥有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无政府的报纸,那我将一刻也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此时媒体多为党派斗争的工具。19世纪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众多便宜的“便士报”,并宣称“报纸将永远为争取进步和改革而战斗”“绝不从属于任何党派”等。从19世纪中后期以揭露政府黑幕为己任的“扒粪运动”到冷战中的“水门事件”,媒体最终发展成为美国的“第四权”。

(注:水门事件是1972年共和党尼克松竞选团队成员潜入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和偷拍机密文件时被捕,经媒体披露和发酵,总统尼克松被迫辞职)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美国“第四权”出现了明显异化。在美国主流媒体中,除少部分媒体如福克斯新闻频道及《华尔街日报》等具有一定保守色彩外,多数媒体如ABC、CBS、CNN等广播新闻及有线电视新闻和《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报纸杂志,则具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并伪造过“特朗普高高在上,低着头蔑视地看着一个痛哭流涕的移民小孩”的照片以攻击其移民政策。而保守主义面对自由派高举的“政治正确”旗帜也予以强烈攻击,如称“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是“打、砸、抢、折”的运动,严重破坏法治,歪曲美国历史。这些现象导致美国主流媒体的信任度持续下降,正如报告《真相凋零》中所言,新一轮“真相凋零”的浪潮正在极大地冲击着美国新闻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栋栋郑易平《美国“第四权”的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第四权”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美国“第四权”异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后果。
7 . 中华

材料一   “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中华覆败,沉没戎虏”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中华人士”“中华之士”。从当时对“中华”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中华”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中华”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中华”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湮没”和“荡覆”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中华”一词对胡族这一“他者”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     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中华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中华”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中华”一词,标志着“中华”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中华”自诩,最终使“中华”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二   集贤院学士掌刊缉古今之经籍……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中书省翻书译语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

——摘编自《唐六典》

材料三   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令所司写吉凶要礼,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许之。

——摘编自《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语言文字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语言文字治理措施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邺城地处中原,是汉魏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据古文献记载,西高穴大墓所处的邺西地区,曾存有大量的高规格的古代墓葬,因而西高穴大墓的现世格外引人注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高穴大墓

墓葬位置

西高穴大墓位于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该地西依太行,北邻漳河,南倚南陵,地势较高。西高穴村向东7公里为西门豹祠遗址,向东14.5公里为邺城遗址。东临安阳固岸北朝墓地,隔漳河向北为磁县北朝墓群。

墓葬形制和结构

墓葬未发现封土,且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墓室面积约380平方米,由两个主室、四个侧室等组成,呈中轴线左右大致对称的墓室布局,墓壁砌大型条砖,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

出土器物

该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出土了一批具有明显的汉魏特征的器物和画像石等遗物。有五铢钱、水晶珠、玉佩等异常精美装饰品及见于王侯大墓的车马器、石圭,还有刻铭石牌63块,其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铭文,刻铭的字体绝大多数是汉隶,字体规整,遒劲有力。

材料二   (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

——据魏晋陆机《吊魏武帝文》等

一些学者依据西高穴大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就西高穴大墓与曹操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