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佣书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早期如同工匠一般,更多的业务是受雇于寺院抄写佛经。如北魏人刘芳“常为诸僧佣写经论”,唐代的王绍宗“家贫,常佣力写佛经以自给。”这一大批佣书者被称作“经生”。至宋代,佣书的主业不断缩小,不再有经生,内容也颇多改变。宋人对佣书的定义是:“ 受雇写文字谓之佣书。”佣书者通常自立门户办书铺,或在商铺、富贵人家担任文字秘书一类的工作。书铺的主要业务是涉官文书,包括代写上书文字、供词、诉讼状子、填写税钞,办理公证文书,为举人、官员承办各类文书等。涉官文书之外,民间社会生活的佣书业务更多,如契约、请柬、书信之类的书写。

——程民生《宋代的佣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佣书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7日内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高三最后一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众多海神信仰中,龙王信仰占据重要地位。自东汉至隋,文献中关于龙王的记载都与佛教有关。唐以前的龙王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海神,更多是作为事关农耕大计的神明,活动范围主要在西域一带,而非东部沿海地区。唐以降,文献中记载各地修建龙王庙的事情很多。龙王不仅司职降雨,而且融入民众生活,成为人们面临困难时可以祈祷的神。两宋时期,龙王作为“四渎之神”,更有“奠安海国”的作用。

——摘编自乔英斐《中国龙王信仰的发生与定型》

材料二:妈祖原型是宋建隆年间出生于莆田的林氏女林默,经修道最终飞升成仙,普渡众生于苦厄之中,自飞升以来多次受到统治者的褒封和赐谕,深受民众喜爱,其保护范围不仅限于渔业和商业,甚至也涉及到政治。其神力所达范围甚广,可以从泉州地区到直隶地区,甚至于“宾丹、爪哇等国”。今日学者统计全世界妈祖庙多达2500座,分布在中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巴西等26个国家。在许多地方,妈祖信仰早已超越了海神信仰的概念,信众甚至将其视为万能的神,类似于观音。

——摘编自应南凤《从龙王到妈祖——中国海洋社会的信仰观察》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信仰逐渐恢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正式提出“使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民间信仰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入21世纪,民间信仰所蕴含的特色文化元素逐渐得到挖掘,成为各地的特色文化产业。

——摘编自游红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野下妈祖信仰谱系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龙王信仰形成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妈祖信仰广泛传播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间信仰的现实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南地区位置图

中国西南地区紧邻南亚和东南亚,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其由众多山脉、高原、河流和湖泊组成。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和秦岭山脉等山脉交汇于此,形成壮丽的山峰和峡谷,蕴含了丰富的水力、矿产、动植物、地热等资源。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影响了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塑造了不同民族群体的定居模式和生活方式。高山地区多以农牧业为主,而低地和盆地则适合农业和贸易发展。

——摘编自方守永《西南边疆历史时期的少数民族关系及其对地区稳定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秦汉至建国后西南地区发展史

时期

西南地区发展情况

秦汉至蜀汉

秦代开发了四川,汉代打通西南夷。许多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各自独立生活。

唐代

设置剑南节度使,中央没有充分掌控;吐蕃、南诏政权深入,并容纳汉族移民。西南中国一方面自成局面,另一方面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比较密切。

明清

一方面延续着过去的土可制度,另一方面又不断改土归流,逐渐将原本汉人不多的西南部,转化为交通要道上几乎由汉人占满,只有山地和谷地留给土著居民的局面。大力推进以儒学教育为中心的文化教育活动。

抗战

国民政府组织高校、工业内迁,“高端移民”进入云贵,同时在云南布置重兵,借由滇缅公路为抗战中国“输血”,西南转而走向中国主体文化的一部分。

建国后

三线建设将诸多产业和国防设施迁入西南。高铁路线的铺设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打造了地理空间和数据空间的连通,西南部不再是崇山峻岭中自成一局的地区。以尊重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增进对集体、民族、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许倬云:《经纬华夏》,第219-223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西南地区面临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说明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治理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央政府经略西南地区体现的治国理念。
2024-06-0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按明朝体制,嗣君登极后,辑先朝实录。《明实录》史料来源于《起居注》等原始档案以及皇帝诏令、官员上巯、文集等资料。《明实录》史官们对于这些材料的处理方式,既有原文照录,也有删减增进,还有改写润色。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宣布开设科举考试,这份诏书被称为《开科举诏》,《明太祖实录》载有这份诏书。这份诏书出自儒士王祎之手,所以其文集《王忠文集》也收录有这份诏书。下面是两份诏书的节录对比(下划线是主要不同之处)。

《王忠文集》
朕闻成周之剑,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因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中国,外抚四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伤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采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耀,佼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敢有游食奔竞之徒,坐以重罪,以称朕责实求贤之意。
《明太祖实录》   
朕闻成周之制,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华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殃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特设料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果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握,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彼游食奔竞之徒,自然易行。

——摘编自刘小龙《〈明实录〉科举史料价值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份史料下划线处的不同之处予以解释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驿站集通信、交通、馆舍等功能于一体,一般30里或60里一站,接续传递。驿站的建置于商周时期。汉代开始提倡驿骑,为开拓西域,在安西都护府广修驿站。唐王朝仿效汉朝,在敦煌广设驿置,同时完善驿制,设驿长、驿夫、驿使、驿吏等负责驿站运行。各代对驿使行程都有规定。如唐规定驿马日行六驿;如有紧急情况,要求日行十驿。驿使到站及离开驿站,都要记时,并要求到站必须换马,不换马者杖八十。同时还规定如凡不享有用驿权而枉用者,及属应用驿之事而不给用驿者,均杖一百。唐代驿站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元代则实行“站户制”,政府强制“ 站户” 专门承担驿站事务,很多站户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明朝虽未设专职站户,但相关驿站徭役一般仍以专业户承担。清朝建立后,革除明季摊派,但在裁驿充饷命令屡下、驿传差务不减反增的情况下,驿站运转再度回到明季旧路。

——郭延兵《中国古代驿制嬗递与驿夫命运》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后,传统的驿传体系弊端凸显。在1880年请设南北洋电报的奏折中,李鸿章说,“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 此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在中国沿海设立邮局。郑观应等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借鉴西方邮政经验,建立本国邮政体系,改进中国传统驿传体系这一劳民伤财、步履维艰的信息传递方式。自中法战争至甲午战争以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清朝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电报线网络。但近代邮政发展也受到许多人的反对甚至抵制,反对声音“哄然起矣,不曰殊乖政体,即曰有礙成例,哗者一人,和者百人矣”,甚至有人指责此乃“亡国所为,今若立地创行,日后流弊滋甚,于是倡者一人,挠者千人矣”。

——刘文鹏《清代驿传体系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驿传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驿传向近代转型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邮政在晚清的建设障碍谈谈你的认识。
2024-06-0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高三最后一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朝廷认为官廪“九年之蓄”,不仅能“遇凶荒赈发济民”,而且可使“西(夏)夷北(辽)边,望而不敢近”。虽然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大大促进了粮食增产,但由于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和隐匿田产,官廪粮储常仅占总储量25%左右。除截拨漕粮、仓储赈粜、丰粮区“和籴”等救济手段,北宋朝廷秉承“取民有制,故民力常宽”原则,也以较高粮价承诺和减免流通税,劝诱商人依托运河网络,长距离贩粮至缺粮区。此外,相较北方从东南转运官粮为主的流通方式,长江以南的民间商品粮流通现象更为普遍。

——摘编自姜锡东、季发玲《北宋粮食储备与流通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等

材料二   邓小平曾指出:“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提倡科学种田,实行良种培育、土壤培肥、农业机械化等措施,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粮食储备机制;坚持“立足国内、全球供应”,允许外国粮食适度进口的同时,也鼓励中国粮食企业深化国际合作。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年均增产158.3亿斤,用全球9%的耕地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摘编自韩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北宋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新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发展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西式建筑在中国出现,多集中于澳门,主要由传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纪,由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设计,中国工匠精心修建的圆明园分园——长春园的欧式宫殿,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辉典范。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体现,开始大量传入中国,给国人巨大的思想冲击,如康有为见识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齐后,认为西人治国有方,进而摒弃了“西人为古之夷狄”的看法。20世纪上半叶、西式.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上海国际饭店高达24层。另外,资政院、教堂、医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城高池深”的特点,体现了某些近代社会的气息。

——摘编自田毅鹏《西式建筑进入中国的沧桑往事》

材料二   早在秦汉时期,西方就通过陆路交通,从中国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风景图案信息来猜想推测中国园林。16世纪末开始,来华传教士的著作中对中国园林的记录让西方全新认知了中国园林,如《张诚日记》认为中国屋宇、花园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对自然的模仿。18世纪,传教士马国贤、王致诚分别将《避暑山庄图咏》《圆明园图咏》传到西方,让西方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到图像时代。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英国率先在西方兴建了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园。

——摘编自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大量传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式建筑风格东渐和中国园林艺术西传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500年至1500年的亚洲世界,是大帝国所属之地。德里、北京、巴格达等大都会令人印象深刻(大小更是当时任何欧洲城市的好几倍大),但中型城市的重要性也不落人后。城市生产书籍、工艺品、上好的织品、精美的乐器、珠宝以及科学仪器,整个亚洲世界都需要这些产品。贸易商把古吉拉特印花棉衣、巴格达花砖、哈里发国银币、大马士革刀、中国陶瓷与丝绸等产品带往亚洲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科学上,至少在公元1300年以前,中东、印度与中国才是主要的发明重镇。

——摘编自【美】斯图亚特·戈登《当世界中心在亚洲(618-152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该学者认为“世界中心在亚洲”的主要依据。为使这一观点更具说服力,除该美国学者的研究资料外,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证据?
2024-05-2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元社会结构是西方近代文明的核心要素,它形成于中古时期,其形态主要表现在二元权力体系、多元权力主体等方面。其特征主要是围绕主体权利而形成的二元社会主体间的一种对立、抗衡、合作、利用的契约关系。……多元的社会结构,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摘编自张巨斌《中古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核心特征》

有学者据此将中古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核心特征归纳如下:

中古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核心特征

序号

方面

陈述

(1)

经济上

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2)

政治上

(3)

文化上

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共存,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人文主义兴起。
参照表4(1)(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的陈述,指出中古时期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作用。
2024-05-2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录(部分)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入选时间基地基本情况
马尾船政旧址群1995以左宗棠创办的马尾船厂旧址为依托,建有马江海战(中法战争重要海战)纪念馆、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和一号船坞遗址等景点,还有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中心,包括中坡炮台、昭忠祠、英国领事分馆、轮机车间、绘事院等多所船政遗址
林祥谦烈士陵园1995是为纪念我国早期的工人运动领袖、“二七”大罢工的主要领导人林祥谦烈士而建,建有林祥谦烈士雕塑、二七烈士纪念堂,林祥谦烈士墓等纪念建筑物
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1997在原建宁县革命纪念馆基础上改扩建,以中央苏区反“围剿”为主题,包含《建宁革命斗争史》《建宁历史文物》《周恩来同志生平》三个专题陈列馆和”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毛泽东、朱德同志旧居)、"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

——据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展馆》整理

从表中任选一处,归纳其入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理由,并说明其入选的意义。
2024-05-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