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制度逐渐形成。为适应行政管理需要,大量复杂的公文及其制度随之产生。秦汉公文无论类型、运转程序及制度规定都为中国古代公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皇帝御用文书最为重要,具有法律效应。起初,丞相、御史府起着中央文书上呈下发的核心作用,“尚书”最初只是宫中掌管文书的小吏,但尚书是皇帝身边公文上呈下发的关键,其后因为处于政治信息的枢纽而日益重要,西汉晚期以后,逐渐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郡县是公文的转承、发布和执行机构,上计文书是联系中央与地方的重要公文之一、《后汉书》载,桂阳太守卫飒在境内“列亭传,置邮驿”。同时,秦汉公文文书繁多庞杂,干扰正常行政管理,一些官僚机构用文书欺上瞒下,流于形式而不解决实际问题。

——改编自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

材料二   隋朝,建立了沟通全国的四通八达的驿道,文书的传递、物资的运送以及官员的公事往来都得到了妥善地解决,其后文书传递日益精细化。

唐朝,吏部选拔官员更重视文书写作能力,“身言书判”择人四法,多与之相关。所有文书都必须详细登载印发时期,而且要定期归档,以便回溯。

宋朝,皇帝通过章奏处理走到了政务处理的前台,宰辅则逐渐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

明朝,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0余份公文;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文本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州县政府依靠文书维持运行。

清朝,雍正强调密折是臣僚和自己沟通的绝密渠道,看重其密、速、详。

——改编自刘杰、黄维庆《“以文书治天下”——一个政府史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推行文书治国的条件,并简析汉代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以文书治天下”。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制,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更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官亩给一夫”。商鞅变法鼓励小家庭制,使每家只有“一男”,这使当时农民平时家家为农,每户人口少而耕地面积增,从而实现“开阡陌封疆(打破三代以来的旧田界而建立一种新田界),而赋税平”。

——根据《史记》《新唐书》整理

材料二   485年十月,冯太后颁布均田诏令“通过均田劝课农桑,建立富民的根本”。均田从“方割”(把土地划分成一块块,按人口分给无地或少地的百姓)京畿及京城国有土地开始。486年初,针对北魏“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疏,首倡实行租调制和检查户口、征派赋役的三长制。御前会议讨论时,三长制遭多人反对。李冲说:“趁课调期间实行新制,让百姓知道赋税公平了,他们既能理解,又得到好处,实行起来就容易了。”冯太后倾听和比较了两种完全对立的意见后,果断地在二月下诏,迅速推行三长制和租调制,以配套刚推行的均田制。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商鞅开阡陌和北魏实施均田制在目的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及时实行三长制的意义。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原水利技术首先在汉军的军事要塞以及随后的屯田点被引入。《水经注》记述了敦煌人索劢率领酒泉、敦煌兵士千人到楼兰屯田,兴修水利的事迹:“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横断注滨河(注:筑坝断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劢躬祷祀,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鼓噪讙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

材料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于1964年对米兰绿洲行进勘查规划中发现了米兰(西域楼兰古国)汉代水利工程遗址。自米兰河故道发现了古城堡干渠,进而追踪发现7条大型支渠,均匀地分布和控制着整个古城地区。干渠全长8.5公里,渠身一般宽10~20米,渠高3~10米。支渠总长28.4公里,渠身一般口宽3~5米,渠高2~4米。渠槽微成洼曲,小的斗、农、毛渠面积,阡陌纵横,密布于各支渠间的灌溉面积上。估计古城灌区控制面积达4.5万亩,其中曾经从事于农耕的土地约1.7万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晓云《汉代中原水利的西传与民族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原水利技术传入西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水经注》的记载、米兰汉代水利工程遗址的史料价值。
(3)如果想证明汉代向西域传播的水利技术来自中原,而非当地的原创或传统,可以从哪些方向研究?请简要写出研究思路。(要求:研究思路紧扣研究问题进行说明,写出相应的研究措施,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社会体制的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以下是部分学者或课题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吴敬琏从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主义的角度,按照中国经济改革战略,把改革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78-1991年的增量改革阶段和1992年以来的整体推进阶段。赵旻从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角度把中国经济转型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改革探索和扩张供给阶段(1978-199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设和经济高速成长阶段(1992-1997年)、改革巩固攻坚和经济结构全面调整阶段(1998-)与未来的转轨发展阶段(即市场化体制的成熟完善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吕炜认为,中国经济转轨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告别旧体制意义的转折点”和“建立新体制的任务接近完成意义的转折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发启动时期(1978-1991年)、自觉推进时期(1992-2000年)、全面加速时期(2001年—)。景维民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建立混合经济。同时,他把中国经济转型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从改革走向转型)、启动和正式推进段阶段(共性与差异)、深化和完善阶段(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王守坤认为,中国经济转型是从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开始的。因为,传统计划体制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因此,只有选择向地方财政转移压力,走财政分权改革之路。这样,通过向地方分权的放权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大锅饭局面。

——摘编自瞿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至少选取两个观点评析,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后,从政治构架的表象来看,英国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君主、上院、下院依然是国家最主要的权力机构,君主依然高高在上,拥有全部的行政权和部分立法权;议会分为上下两院,即贵族院和平民院,是国家主要的立法机关,上院同时还掌握着司法权。不过,在表象的背后,实质性的变化却发生了。

——摘编自刘金源《渐进的改革:英国政治现代化道路及其启示》

材料二   和英国革命比较起来,法国革命显得更经典一些,因为它对封建因素的革除最为彻底。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美国和法国革命宣传的启蒙思想——自由、平等、人权,吸引了整个欧洲和美洲的人们。在加勒比海及拉丁美洲地区,这些思想观念激起了革命运动;美国和法国革命的理念还促使社会改革者组织更广泛的释奴运动。然而,美国和法国革命只保证了白人男性公民在政治和法律方面的平等权利。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三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革命的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的共同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处近海”的交趾、日南(今越南),“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另外,书中还记述了一条中国商船从东南沿海去南海和印度洋西沿岸一带的航线。东南亚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了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等物。越南中南部以及泰国南部,是中国汉朝文物发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高辉《中国海洋历史: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1405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每次远航,一般由63艘大、中号宝船组成船队主体,加上其他类型的船只,共“乘巨舶百余艘”。郑和船队每次出航,都携带大批货物。其中尤以丝绸、瓷器数量最多。船队所到各国,对中国的货物都非常喜爱和欢迎,都希望能够普遍地得到供应。

——摘编自武斌《郑和下西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汉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
(2)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的差异是造成西汉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不同的主要原因。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4-06-0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文艺复兴不仅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还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大西洋的航运中心。新兴资产阶级借此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海外贸易。一部分封建贵族受巨额利润吸引开始转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牧场或投资手工工场,这些人被称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都要求发展自由资本主义。而此时,英国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加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爆发。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并取得革命的领导权,向封建统治者发起挑战。

——摘编自段寒冰《浅谈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条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从本质上来说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经验的。虽然它的确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但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君主立宪制”的历史形式是“混合君主制”,即国王、贵族、人民共同管理英国,贵族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是上议院,而人民在法律上的人格化则是下议院。这样就完成了从“国王的议会”逐渐演绎为“议会的国王”的转换。

——摘编自蒋娅芳《英国“光荣革命”的渐进性与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比较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国“光荣革命”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年(1737年)六月谕:今年五月间山东雨少,运河水浅,以致粮艘不能衔尾而进,沿途控浅起剥,甚费经营。而临清以北,更多阻滞。朕细加访察,临清以北,全赖卫水合汶济运,而卫水发源于河南卫辉府,至临清五百余里,沿河居民往往私泄,以为灌溉之用,每致运河水浅,粮艘难行。经前任河臣靳辅题定,每年于五月初一日尽堵渠口,使卫水全归运河以济漕运,此历年遵行之成法也。今因日久法弛,卫水来源,小民不无偷放之弊,遂致运河水势长落不常,重运难以北上。日前正当紧要之时,所当稽查严查。着北直、河南督抚速行办理。

——摘编自光绪《山东通志·运河考》(卷一二六)

材料二   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由山东利津入渤海,洪水大面积泛滥,冲毁运河堤岸,更使得千疮百孔的运河,完全失掉了作用。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奏请废漕折色,运河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漕运停顿,改行海运,造成南北运输的一大变局。

———摘编自陈正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政府的做法。
2024-06-01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该如何概括18751914年的世界经济呢?

第一、它是一个在地理位置上比以前广大得多的经济。已经工业化和正在工业化的部分都有所扩展。

第二、世界经济显然较以前更为多元化。英国不再是唯一的工业化国家,甚至不再是唯一的工业经济。

第三、是乍看之下最为明显的科技革命。

第四、是资本主义企业结构和做法上的双重转型。资本的集中可以使人区分出“企业”和“大企业”;人们将科学方法应用到工业技术、组织和计算之上,以求系统地实现生产和企业经营的合理化。

第五、是日用品市场的不寻常转型,即量与质的同时转型。大众市场主宰了生产日用必需品的工业。

第六、第三类经济的显著成长,亦即公家和私人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第七、竞争性自由市场经济萎缩,政府和公众角色日益增强。

——改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5—1914年世界经济呈现上述特征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任选一个时间段,阐述该时间段世界经济发展的概况。(要求:所选时间段不得与材料中时间段重合,史实运用准确,语言表述清晰,逻辑准确)
2024-05-3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戴高乐看来,法国若要在世界上重振雄风、再现辉煌,就必须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法国对现存秩序提出挑战,试图冲破两极格局,跨越对立联盟谋求大国地位。……与此同时,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苏联阵营中的中国与法国有着相同的处境,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日益提高,反苏情绪严重。1964年1月27日,法国冲破西方世界对新中国的封锁,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伊始,世界局势处于动荡之中。密朗特总统认为,冷战结束曾经被视为借中国抗衡美苏,保留提高法国大国地位的政治战略目标不复存在。相反,西方价值观在东欧、前苏联地区的得势使法国一部分相信西方价值观应主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法国对华进行制裁,中止了法中政治对话和高层往来,冻结了两国军事方面的合作,纵容反对中国的活动。1995年希拉克当选法国总统,2002年连选连任。希拉克在任期间曾四度访华,是与中国保持最密切接触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他致力于发展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共同责任精神”,宗旨是“和平与进步”。中法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志成、袁婷《法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进:从戴高乐到萨科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结束后中法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法关系变化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