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为全国考古界的新亮点,该墓在考古发掘中创下江西文博史的“四个新纪录”。该墓出土各类文物两万多件,被国家文物局及专家评价为:文物保存最完好、墓园及主墓内结构最完整、墓园区及城池区布局最清晰、出土文物品类数量最丰富,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建设世界科学考古圣殿的意义、条件和价值。


(1)据研究,图一中陵园的建筑是模仿秦都城的建筑布局的,这体现了什么原则?
(2)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你对秦兵马俑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认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海昏侯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和需要防止出现的问题
2016-11-2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2 . 历史文献记载缺失的内容,因考古发掘而变得丰满,那些通过出遗迹和文物所还原的历史,改变了我们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在探讨中国陶瓷的海上贸易线路时首先使用的,与中国古代外销陶瓷的发现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又有日本学者以中国陶瓷在海外各地的流布情况为基础,将这条古代东西方之间的陶瓷贸易与交流的海上贸易线路,称为“陶瓷之路”,认为它连接了“中世纪东西两个世界”,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海外交通史研究中,“海上丝绸之路”一词逐渐成为中外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概念,且一般将其作为“丝绸之路”概念在海上的延伸。

——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港口。纵观全球著名海港遗址,往往缺乏港口考古成果的强力支撑,而“海丝申遗”工作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2021年,温州在建设城市主干道望江路下穿工程时,发现了朔门古港遗址,这一遗址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温州地标江心屿双塔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航标,分别建于唐代和宋代。古人建造如此宏伟的两座航标,正因为附近有繁华大港。而在南宋和元代,温州都曾设立外贸管理机构。遗址与江心屿双塔隔江呼应。遗址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发掘成果如下:

区域

发掘内容

亮点

东端水门头区

奉恩水城门以外、水门河沿岸两侧的各类遗迹群组成。包括陡门、桥梁、堤岸、斜坡式码头、成片房址等,年代及演变轨迹清晰。

中部邻江港口区

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为沉船、码头等遗迹分布区。两宋时期的突堤式码头。
发现2艘福船(福建造木帆船,适合远洋航行)。其中1号宋代沉船残长12.4米、残宽4.1米,推测全长约20米。
地层中出土有大量瓷片。集中分布的瓷片堆积多呈条带状,形成于元代。其中九成以上为龙泉瓷,基本无使用痕迹。

西端南侧瓮城区

早、晚两期瓮城基址及砖、石道路等遗迹。
宋元时期瓮城城墙平面呈圆弧形,明清时期改为方形。

——据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栏编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海上丝绸之路”一词的含义,并简述这一词的使用与中国陶瓷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寻找相关信息,佐证温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繁华大港”。结合所学,简述考古发掘的价值。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5年,尼雅遗址考古对发现了一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织锦绚丽的色彩、激扬的文字和祥瑞的意蕴,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因此,它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出土五星织锦的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所在地,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五星织锦护臂由皇家官府(织室)专门织造的,最终却出现在西域地区的汉代墓葬中,表明古代精绝国和中原王朝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摘编自《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小记》

材料二:中世纪末期,由于王权的加强、较为统一的国家的形成,西欧一些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认同,这主要表现在每个民族都在执著地追求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增进整个民族的共同情感。这种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均还属于文化和心理层面上的。……资产阶级便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同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与王朝国家相比,这种近代民族国家更加统一与完整。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国际法建立在欧洲文明基础之上,作为欧洲区域法诞生,且与其他非欧洲文明的国际法律规则并存。随着欧洲国家的武力和殖民扩展,欧洲的国际法扩展到全世界,其他文明的国际法律规则随之消亡。20世纪后国际法的主权及平等原则在全球得到真正体现,普适性要素不断增加,成为全世界都能接受的唯一国际法律规则,国际法共同体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蜀锦织造的劳作方式、工具与地位。并以民族关系视野下的政治、军事、经济三个角度阐述汉朝“西域精绝国和中原王朝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一些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认同”的原因和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路径和表现。
(3)阅读材料三,概括国际法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阐述二战后“国际法的主权及平等原则在全球得到真正体现”的重要成果。
2024-01-2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4年在山东东南沿海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两城镇遗址。该遗址位于日照市两城镇西北的一块高坡上,“两城遗址”的陶器以黑陶为主,磨光黑陶占较大比例,以薄如纸、黑如漆、硬如瓷的蛋壳陶水平最高。

——丹土遗址与两城遗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两城遗址”应该属于什么“文化”遗存?为什么?
(2)材料二图一中的文化遗存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3)为材料三图二、图三设计一个共同的主题。你认为哪幅图中的文物更有价值?说明理由。
5 . 文字是人类进入古代文明的最主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苏美尔人的遗物中,文字是最惊人的发现。在很古老的年代,苏美尔人的文字似乎就已非常成熟。这些文字不单已够宗教、商业之用,而且还作成诗文,表达极其复杂的感情及思想……苏美尔人留于泥板上的文字,以其笔画若楔,故称楔形文字。在出土的泥简中,其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有官文书、私文书、宗教记录、文学作品、法庭判决和流水账簿。

埃及的古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一个观念,用一幅图画来代表。例如房屋,埃及人叫 per,表示per便画栋房子。有些观念,因为太抽象画不出,于是便只有会意。会意所采用的符号,有的是基于习惯,有的是基于少数人的创造,多数人的跟从。由会意所形成的文字,叫会意文字。埃及属于会意文字的,例如,以狮子的前半部表示“权威”,以黄蜂表示“忠诚”等。沿着这条路线发展,有些无法以图画表示的观念,凑巧和某些用图画表示的声音相似,于是遂有假借。

——[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材料二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通过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摘编自《殷墟甲骨学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楔形文字的主要用途,结合所学分析出土泥简的历史价值并用一句话说明楔形文字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构成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作用,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甲骨文和泥简记载内容的差异。
2022-09-02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6 . 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耀眼的舞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商人 、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这些通道是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将各民族各地区联系在一起。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城市、居民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其原因可寻:人们在从事贸易沟通、思想沟通,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哲学、科学、语言和宗教方面,人们从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拓展。

——【英】彼得·弗兰科潘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唐朝陆上交通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的亚欧非的许多国家。海上交通,向东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唐朝丝绸之路上,由各国商贾、使节带来的手工器物和动植物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阿拉伯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据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等

材料三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第38届大会会通过决议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丝路跨国系列申遗项目历史已久,从2007年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开始起草、撰写申遗文本开始,到2014年6月申遗成功,历时近8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33处遗址中有各个帝国与可汗王国的都城宫殿、贸易居所、佛教石窟寺、古代道路、驿站、关隘、烽燧、长城、古堡,墓葬以及宗教建筑等。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贸易之路、对话之路、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和哈、吉等中亚国家的传统友谊,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和平对话、共同发展的新纽带。

——整理自甘肃省博物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图中①处“拂菻”国的文化特点,并简述丝绸之路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唐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下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对中国的意义,并指出丝绸之路文物遗迹保护的第一要义。
2023-05-0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考古成果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

材料一   

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c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

——摘编自齐吉祥主编《中国历代珍宝鉴赏辞典》

(1)从史料的表现形式上说出宜侯夨簋的史料类型。根据铭文释意并结合所学简述西周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作用。

材料二   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秦帝国为了“高效的管理”在政治领域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位于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简表(部分)

种类文物
竹简和木牍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
农作物粮库内发现有水稻、粟、甜瓜、梅等多种可食用植物遗存。
钱币万贯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
异域风格文物骆驼形象的编钟笋篱(jù),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缠丝玛瑙,水晶及琉璃等。

——摘编自杨军《地下奢华: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

(3)从材料三中提取有关西汉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3-11-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桑,《说文》“桑,蚕所食叶,在甲骨文中可释为桑的字如“,从甲骨文中桑字诸形反映出,殷人对桑树的树开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丝,《说文》:“丝,蚕所吐也,从二凡丝之属皆以丝。”…甲骨文中反映出殷人已懂得练丝。甲骨文中有字,象原始织机之形。经过对殷代丝绸实物的研究,殷代确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提花装置的织机…从甲骨文我们还可以看出,商代可能也有管理丝织业的官吏。

——罗存康《试论商代的蚕丝业》

材料二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

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代蚕丝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述纺织业在商代经济生产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2020-03-31更新 | 27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出自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沉船)

遗址示意图
古岸陶为器。
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
烟烛洞庭云。
迥野煤飞乱。
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
恐到祝融坟。

—【唐】李群玉《石渚》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海内外相继发现大量中国彩瓷,按照考古行业的规定:有器物必须找到对应窑口,才能定论。50年代中期,湖南省文物管理部门在文物普查时,调查发现铜官瓦渣坪一带大批彩陶瓷堆积。经多次调查试掘,尘封1200多年的彩瓷器找到了真正的出生地(窑口)。关于长沙窑的名称,过去因未找到文献记载而称之为瓦渣坪窑、铜官窑或长沙窑。今发现《全唐诗》中湖南诗人李群玉所写《石渚》诗,他在诗中对长沙窑当时的生产场景做了详细的描述,诗中的“湘浦口”就是指今石渚湖的小河口与湘江之交汇处,正是历次发掘的主区。

——摘编自长沙窑课题组《长沙窑》等


(1)材料一是研究唐代长沙铜官窑的相关史料,请分别指出①②③三则史料的类型,并简述唐代制瓷业在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上的贡献。
(2)史学家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主张“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印证补充。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考古学家在“长沙窑”研究过程中如何运用二重证据法?
2021-02-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   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

材料三   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更大幅度地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