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9 道试题
21-22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1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2023-10-09更新 | 391次组卷 | 34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立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直在发展创新。在察举制下州郡长官获得重大的选官权力,举主与被举者之间往往结成密切的依附关系,后者成了前者的“古吏”,还承担着一些封建义务。但随着考试之法的建立以及这一环节的日益重要,情况就在逐渐变化。地方长官提供给被举者的,已不是举后即可得到的官位,而只是一个考试机会。行官与否,在于应试者的个人才学;而擢第与授官,则是中央的权力。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早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都认为“它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53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

——摘编自《西方文官制度起源》

材料三 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考试制度及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摘编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与唐代选官制度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并指出近代
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有何相似之处。
2022-01-0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杯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是如何促进民族主义发展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杭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

——摘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根据材料一,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解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掀开了中美两国直接贸易史的第一页。在此贸易阶段,是以互惠互利、以物易物为主,美国输往中国的主要商品有皮毛、人参和棉花等特产和原料,而换取中国的茶、丝和土布等初级产品。……当时的中美贸易,中方一直处于出超地位。美国为补偿这一贸易差额,先是用白银,其后用英国棉布,最后乃至走私鸦片。这也就是说,中美贸易关系开始由对等互惠的关系向不对等方面倾斜。……19世纪后半叶中国对美有限的制成品输出日渐缩减,原料及半制成品输出则不断增加,从而使中国逐渐地成为美国工业化产品的原料市场。相反,美国对华出口的初级产品显著减少,而钢铁、机械、煤油等制造品增加十分迅速。从1895年开始,中国对美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

——《中美贸易:历史反省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世纪到19世纪末中美贸易的变化,从美国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据统计,从1941年5月至战争结束,美国对华输出的租借物资及劳务总计约为8.46亿美元,其中枪炮弹药、飞机、坦克、车辆、船舰及各种军用装备价值为5.17亿美元,其余基本为工农业商品和各类劳务开支

——《美中关系白皮书》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1972—1985年中美贸易额变化情况表

年份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6032
1975年304156
1980年3,7551,059
1985年3,8553,840

(3)概括1972年-1985年间中美贸易的状况,说明变化的原因。

2017-07-0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6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
材料二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特点及性质。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历史作用。
2016-12-12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湖南益阳箴言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他对此不仅倍加赞赏,并经常将其作为论证和谐社会的依据。孙中山要构建的是一个政治上实行全民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平等;经济上均衡协调发展,实行物产归公,人民均富,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思想上树立以博爱为核心,为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的和谐社会。
——摘编自陈雪珍 刘焕明《孙中山对和谐社会的探求》
材料二

材料三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和谐社会思潮”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革命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思想理论成果的共同特征。
2016-11-27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南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兴起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的侧重点则是“恩惠于民”。
——《南阳日报》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突破与创新
在民主政制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交付给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在他看来,民主制可以使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联系与区别
民本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从根本上是正相对立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家往往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因此,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
——俞可平《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至于民主共和之新政体,以理论言之,与我先民以往政治理论及政制精神靡(无,没有)不合。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外民主启蒙思想的异同。
(2)材料二在“民”的认识上有何突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宾诺莎的思想在18世纪晚期的美国是如何体现的?
(3)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潮的“实质性的区别”。
2016-12-12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南省桃江县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文)试卷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
——胡适《四十自述》
材料二 严复在特定的时期宣扬过的思想并不能成为对其一生评价的借口。严复一生都没有脱离他所处的年代决定的探索救亡的历程,其终生执著的信念就是“救国为体,中西学为用”,“中西并重、交融互释”,不附势、不逐流,认定用渐进改造的方式探索为中国救亡的出路。
——陈于武《重新认识严复的自由主义者的特质》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天演论》“风行到全国”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的思想主张,并指出陈于武归纳人物思想和评价人物思想的基本方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卢梭推测,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正是私有财产的出现,才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他痛心地说:“第一个圈出了一块土地,想起说‘这是我的’,而且发觉大家愚蠢得相信他的话的那人,是市民社会的真正创始者。”不过,他承认私有财产是文明社会的基础,并不主张消灭私有财产,而是主张大体平均的小私有者社会。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岳麓版)


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近代人蒋智由作《卢骚》云:“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民约开新义,君威扫旧骄。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请回答:
(1)归纳概括材料一中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世人皆欲杀”卢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的思想主张对近代中国和西方民主革命的不同影响。
2014-04-21更新 | 7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