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产业革命“使一种和机器生产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而“大工业工人的不断过剩”大大促进了国外移民并且把外国变成殖民地,使之成为宗主国的原料产地。

——摘编自王苏颖《从殖民地概念的发展看当代殖民体系》

材料二

殖民主义是非洲绝大多数地区、南亚与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以及太平洋地区在18701945年所经历的并具有过渡性的发展状况。从历史上看,欧洲的海外扩张和帝国主义的蔓延、渗透将产生三种直接的结果。这就是由白人垦殖者所推行的殖民化,某些不同类型的无形控制以及殖民主义。在殖民体系状况下,一个附属国完全被殖民帝国家所控制。它的政府为宗主国派遣的官员掌握:它的社会、法律、教育、文化甚至宗教生活,均为外国统治者所操纵,其经济结构也是为了服务欧洲资本主义的需要而存在的。

——摘编自高岱《“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考释》

材料三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使印度人民陷入了殖民奴役的深沉苦难之中,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侵略和统治,带给印度人民更多的是灾难,但同时也造就了印度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伴随着苦难,印度传统的自然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市场经济得到了发育,印度形成了民族市场经济的雏形,传统的王公统治和地方割据状态被彻底打破,代之以议会民主制度和联邦制的统一。

——摘编自郑豪杰《试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对殖民扩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殖民体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历史发展的影响。
2024-05-2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611258年是阿拉伯帝国时期。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希腊、波斯、印度等多种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相辉映、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阿拉伯语言文学、伊斯兰宗教学以及哲学、医药学、化学、星占学、天文学逐渐兴起;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各种艺术也百花齐放、日臻完美,建筑艺术更具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康与幸福,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

——摘编自王根明《阿拉伯文化的分期和界定》

材料二

中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阿拉伯文化曾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但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绚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同时也留下了那个时代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开放进取、奋发创造的文化精神。阿拉伯帝国控制了重要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和地中海贸易,为帝国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了繁荣。

——摘编自张桂荣、诸海燕《略论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文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阿拉伯帝国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2024-05-2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被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钱玄同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他认为孔学“捣乱”了中国文字,使汉代之后“真字跟假字,混淆杂糅”,并且汉字已沦为“孔学之符号”。他主张采用“拼音文字”来替代,因为汉字在实际应用时早已“主音不主形”,只要猛进一步,改为“拼音”,便可顺应文字的进化规律。……西方“便以形式极简而数目极少的几十个符号拼成上千下万的文字,分合改变既极自由,书写印刷又极便利”……所以他提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顺应文字的进化规律,从而“努力振拔,拼命前进”,以赶上西方文字的发展速度。

——摘编自西南大学文学院王小惠《钱玄同的汉字论与“废汉文”》

材料三   19551月,国务院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向社会征集意见,官方在宣传简化字时,已不仅仅将简化字作为扫盲和通俗读本之用,而是“要把群众手写已成习惯的那些简笔字用到印刷上面,以代替原来的繁笔字”……近代以来,在列强入侵和民族危亡的历史语境中所产生的汉字拼音化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共领导人和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利用政治力量推动汉字简化改革具有极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在当时的文字改革话语建构之中,繁体字与旧社会、旧的统治阶级相联系,简体字与新国家、工农阶级相联系。带着在旧社会学习繁体宇,甚至于没有机会上学的痛苦记忆,群众欣喜地迎接着简化字,希冀能突破繁体字的文化围困。就是在这样一种新旧、难易的对比之中,工农群众进一步加深了对新政权的认识。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少数民族文字创立的共同特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文字创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玄同在汉字改革方面的主张及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字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字简化改革的意义。
2024-05-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国家平抑物价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国家平抑物价思想的产生时期,范蠡是平抑物价思想的最早提出者,他指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因此国家必须重视平抑粮价,使其稳定在一个不高不低的水平上。如何平抑物价?范蠡认为,农业生产有丰有歉,粮价也随着年景好坏有贵有贱地变化着,国家要平抑物价,就必须掌握粮价变化规律,当价格下降时,国家就应该像珍惜珠玉一样收购这种商品,“贱取如珠玉”,以阻止这种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促使其价格上升,反之,当价格上涨时,国家就应像抛弃粪土一样抛售这种商品“贵出如粪土”,以阻止其价格上升,这样就可以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国家平抑物价的理论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经济工作面临的突出难题是遇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陈云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全国一盘棋,统一物资调度,解决物资供应问题,打击投机商,逐步遏制通货膨胀,他意识到:稳定物价的关键是抓住“两白一黑”。从194911月中旬开始,陈云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粮食和纱布等重要物资,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大量低价抛售。投机商人争相购入,甚至不惜借高利贷。在大量购进粮食和纱布之后,价格不涨反落,最终投机分子血本无归,纷纷破产。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运用全局思维领导“米棉之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国家平抑物价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及结果。
2024-05-1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材料一   世风即社会风尚,是指某一时期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众共有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汉代的“山东”、“山西”,又称“关东”、“关西”,乃是指华山和函谷关东西之地。山东主要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以及湖南、湖北诸省;山西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在西汉的四十六位丞相中,仅有李蔡、公孙贺等极少数人出身山西,且这些人也大多是以军功卓著登上丞相之位的。山东丞相至少有将近四十位,且大都是治国理民的文臣。秦代和西汉时期的将领,除开国功臣之外,大部分是山西人。“秦将军白起王翦。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

——摘编自史建群《战国秦汉世风的区域性特征》

材料二   西汉疆域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作出合理解释。
2024-04-24更新 | 314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重要的区域地位和较为繁荣的商贸经济,成为近代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西部市场的桥头堡。1891年,重庆以“约开”的形式被迫向英国开放通商。不久之后,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势力相继“进驻”重庆。重庆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漩涡的同时,也成为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西部的一块半殖民地。重庆开埠,一方面,表明英、日等西方列强在华贸易战略目标和殖民利益的逐步扩大;另一方面,刺激和推动了四川社会的发展变迁。重庆开埠是四川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在封闭的四川社会体系上戳开了一个窟窿,通过这个窟窿,四川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四川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

材料二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1940年9月国民政府又发布命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从1937年到1946年,大批国家机关、工矿企业、金融机构、科技文化部门和各类学校的内迁,使重庆发展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和具有近代工业基础的大城市,并一跃而为国际名城。       

——摘编自龙彬《近代重庆城市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庆开埠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给重庆带来的变化。
2024-04-1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救荒大事年表(部分)

年代大事摘要
商 汤 二十四年大旱。汤祷于山林之野。
汉高祖 二年关中大饥。令民就食于蜀、汉。
汉文帝 二年下重农诏,九月,又下重农诏。
汉文帝 十二年纳晁错之言,诏赐天下民租之半。
汉武帝 建元三年平原大饥。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
汉武帝 建元四年汲黯过河南,发仓赈民。
汉武帝 元鼎六年倪宽奏请凿六辅渠以灌田。
汉宣帝 五凤四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请设常平仓于边郡。
汉平帝 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民捕蝗以石斗受钱。民疾疫,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东汉光武 建武五年以旱蝗出系囚,罪非殊死,一切弗案。
晋武帝 泰始七年以雍、凉、秦三州饥,赦殊死以下。
隋文帝 开皇五年度支尚书长孙平奏请立义仓。
唐太宗 贞观二年山东旱,遣使赈恤,为民赎子。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材料二   晚清时期,随着灾荒日趋严重,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与借鉴的防灾救灾思想。郑观应认为生态破坏是灾荒频发的原因之一,他主张广植树木,以树吸水,使农作物“虽值干旱犹不至于速槁”。他还主张广泛设立金融机构办理农业保险,仿效西方保险之制,“损害分担,灾荒无忧”;设立农仓,平抑物价,农民一旦受灾,可及时提供帮助,使其免受盘剥。热衷于慈善的江南绅商经元善重视兴修水利,提出了治河代赈的主张,希望从根本上消除灾源。他还主张救急不如救贫:“工艺院教成一艺,则一身一家永可温饱,况更可以技术教人,功德无限量……此举不但恤贫,且以保富;不仅可变通赈济,亦可变通一切善堂。”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认为交通不发达是阻滞和影响救灾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主张将铁路建设与救灾事宜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一些防灾救灾的具体主张,内容包括大力发展实业,尽量增辟富源,以防灾救荒;寻河治水,利航而祛灾;发展农业与植树造林等。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灾荒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古代灾荒救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救灾思想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新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思考,古代及晚清时期的灾荒救助对当今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2024-04-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对蜀的政治改造,是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公元前314年秦灭蜀之初,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用的政策。到秦昭王时,由于泰在蜀地成功地进行了土地制度变革,造就了大批拥护秦国政权的个体小农,从而争取到广大蜀人的支持,使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的时机臻于成熟,因而借口“蜀侯馆反”,诛之而国除。公元前311年,泰惠文王令张仪、张若修筑成都城池,将商业市肆集中到少城南部加以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很大的“成都市”,推动了蜀地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使蜀地的工商业者也成为秦制的积极拥护者。秦对巴蜀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的改造,从根本上使巴蜀从原来的独立王国转变为统一王朝之内的郡县,“法令由一统”,成为以秦王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光荣之一员。

——摘编自段渝《论秦汉王朝对巴蜀的改造》

材料二   综观整个清代,四川地区在清朝经略西藏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境内的康区,“东起打箭炉之折多山,西至前藏之丹达山”,是四川的通藏要道。清人曾言:“本朝抚辑西藏,至于再,至于三,均由四川之打箭炉征兵入藏。”清朝在四川通藏要地储备粮饷,以随时应对西藏局势,清军入藏的军饷、驻藏官员俸禄和西藏僧俗官员津贴的供给,均由四川负责清代规定,达赖和班禅需要定期遣使进京朝贡,西藏使者进京时,四川地区有护送、查核和管理的职卖。总之,清朝对西藏的经略离不开四川在各个方面的支撑,体现了作为朝廷直辖行省对于藩部地区的控制价值。

——邓涛《藩部经略与直省支撑—四川在清朝治理西藏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对于蜀地的改造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四川在清朝经略西藏中发挥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四川地区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
2024-02-0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93日)

材料二   小华同学在学完第2223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相关内容后,开列了一份史事清单。

抗日战争史事清单①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
②忻口会战,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③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
④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⑤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最终取得会战的胜利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多方面因素。
(2)阅读材料一、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点”“新征程”?
(3)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小华同学开列的这份史事清单予以简要评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所谓“和合文化”,即推崇和谐,强调合作,追求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材料二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讲到:“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就此处境艰难的新中国不仅成功打破了外交僵局,也让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成为普遍共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年瞬间——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

材料三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的民族观及唐朝巩固民族团结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主要观点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和合文化”时代价值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