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8世纪,阿拉伯人在政治、经济、宗教、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使伊斯兰文化传播到亚、非、欧三大洲,这些地区无一例外地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冲击,尤其对两河流域的波斯地区影响至深;同时,具有悠久文明积淀的波斯文化在政治、宗教、文学、语言等多方面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摘编自李敏等《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文化与波斯文化的交往》

材料二   在上千年的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广泛、最深远的,唐文化对于在其影响下所推动的且在日本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大化改新,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日本学习中国政治文化的极好例证之一。

——摘编自贾建梅《唐朝文化对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

材料三   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不仅承袭了阿拉伯帝国所统治的核心地区,而且其政治、经济制度也未在阿拉伯帝国基础上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奥斯曼帝国内,苏丹作为帝国最高元首,统辖军队;帝国宰相听命于苏丹总揽国政;许多大臣分管行政、司法、财经和宫廷事务。地方诸州均设有军事、民政和财政长官等遍布各地的苏丹耳目和四通八达的邮递驿站,全国处于苏丹的严密统治下。

——摘编自田瑾等《奥斯曼帝国后期中东与西方的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政治、经济、宗教、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奥斯曼帝国和古代日本改革政治的共同目的,并简述二者所体现的中古亚洲文明发展的突出特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英属印度殖民地新总督柯松伯爵提出进行殖民地教育改革的动议。由于此次会议出台的许多教育政策没有考虑到印度人的情感,无视印度人的存在,结果遭到民族主义者的抨击和全体印度人的不断反对。1905年,柯松当局出于对殖民地控制的考虑,决定将孟加拉邦一分为二、分成东、西孟加拉邦。这一做法进一步激起了印度民族主义者的反抗情绪。1906年,为抗议殖民地政府的武断专制,国大党激进派领导人提拉克在孟买成立由年轻教师和青年学生组成的青年学生团体——青年印度联盟,后又成立了全国民族教育委员会,通过《民族教育委员会议程》。为了响应全国民族教育委员会的号召,印度各地纷纷行动起来,成立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高等院校,如国家艺术学校和民族医学院等。1908年之后,领导民族运动的国大党改为由温和派主导。1910年,殖民地政府被迫撤销孟加拉邦分治政策,印度第一次民族抗争运动也暂时告一段落。

——摘编自施晓光《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印度民族教育运动的历史作用。
2024-06-0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落后的封建制度对新兴资本主义的阻碍越来越突现。启蒙思想家认为,社会停止不前,人民思想落后,主要是由于宗教势力与封建势力的存在,封建专制制度造成了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利用理性和科学,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消除迷信。启蒙运动由此应运而生。作为欧洲历史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摘编自朱勇《欧洲启蒙运动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主要以文化革新实现社会思想的全面而彻底的改造。对于资产阶级来说,中华民国的建立只是资产阶级确立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脉络,而涉及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社会思维等方面的工作并未健全建立。这一时期,中国仍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新文化运动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倡导民主、科学,意在解放人们的思想,完成思想变革。

——摘编自闫改凤《浅析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启蒙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等产量的提高,都相应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直接促使城市形成,商业扩张和城市发展一致,如商业发轫的意大利和尼德兰。城市沿着商业传播所经过的一切天然道路出现在海边和河岸,随着商业渗透面扩大,联系商业活动中心的很多道路建立起来。城市里出现的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封建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成分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城市兴起改变政治格局,市民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城市兴起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经济基础;工业者和商人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往往要形成一个集体,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进行规范,这就是“行会”。城市兴起后,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生活日渐丰富。

——摘编自刘浩《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及意义分析》

(1)根据材料,指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形成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的兴起中蕴含着近代社会的因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4-05-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早期铁器时代起,当地居民就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养牛则始于8世纪。此外,农业种植经济已有证据可寻,如在济瓦遗址中发现了小米和南瓜种子,还有铁制工具和铜制器物。在马布韦尼和济瓦等遗址中发现的海贝壳、玻璃珠则直接证明津巴布韦地区的早期居民已融入印度洋贸易圈,此地的采掘业和冶炼业的产品(特别是黄金制品)也成为当地对外贸易的一部分。在离卡里巴水坝不远处发现了46处墓穴,其中10处藏有豪华的随葬品,如金珠和镯子、铜和铁制品、玻璃珠及各种衣料残片,还有一些其他的舶来品。这些墓主无疑是当地的上层人物,其他墓穴埋葬的则明显是一般的平民。

——摘编自李安山《非洲古代王国》

材料二   在安第斯地区,玉米种植始于公元前2500-1800年,马铃薯有100多个品种。印加人的农业技术包括利用鸟粪肥田、兴建灌溉水渠和修建梯田。印加人使用的农具是“脚犁”,尖头往往包以金属片。土地名义上归王室所有,定期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通常被分为三部分:太阳田的收获归神庙;印加田的收成上缴国库;村社成员以集体名义占有村社田,除了留出一部分公用外,其余按人口平均分配。印加人实行“米达制”,定期从村社抽调劳动力,修建大型公共工程。印加人会冶炼青铜,其金饰品、金制雕像不仅数量多,艺术价值也很高,他们“发现并且利用了纺织上差不多一切已知的技术”。

——摘编自韩琦、史建华《论拉美古代印第安文明及其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津巴布韦地区早期文明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加文明的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2024-05-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甘地与民族解放

材料一   甘地认为,英国用廉价的大工业纺织品打碎了印度的手工纺织业,从饥饿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手中抢走了最后一碗饭。工业文明导致了损人利己的疯狂行为,使人精神堕落。甘地发起了手工纺织运动,提出“纺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可以为印度半饥饿的半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并且用这种棉纱来织布给印度人民穿”。

——摘编自彭树智《甘地的农村经济思想及其道德观》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中国对甘地的报道多是翻译外国文章,对甘地以赞同、景仰为主。

1930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阶段开始,中国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和旅居印度的学者,撰写大量文章,指出不合作运动中上层只顾自己利益,不同教徒存在矛盾,反英力量分散,无力抵御英国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文章,呼吁印度无产阶级夺取革命领导权,只有“破碎‘非武力抵抗’和改良欺骗,革命才能更扩大的发展”。

九一八事变后,民众将不抵抗比同于甘地的非暴力。有报刊指出“中国的不抵抗主义仿效甘地非武力抵抗何其相像”。西安事变时,西北军打出“我们要做中兴的少康(夏朝君主),不做亡国的甘地”的标语。

1938年,中国报纸报道了甘地捐助中国救护车的消息,称其“为国际社会向中国表示同情之新例证”。1939年,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甘地同情我抗战》,报道甘地呼吁印度全国向“为世界主持正义而战之中国人民加以救济”,共产党《新中华报》发表《可贵的同情——甘地向印人呼吁援助中国人民》一文。

——摘编自唐文权《甘地两次不合作运动在当年中国的反响》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甘地发起手工纺织运动的目的。
(2)阅读材料二、解读20世纪30年代甘地在中国的形象变迁。
2024-05-09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初步实现了国家统一。17世纪中期,克伦威尔率军征服了苏格兰,实现了大不列颠的统一。17世纪后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长期议会”废除了工商业领域中的部分特权,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同时,颁布《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等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法律。经过圈地运动,占地3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占耕地面积30%以上,占地100英亩以上的中等农场占耕地面积40%以上。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80年代经济起飞并持续增长。

——摘编自萨利《剧变:英国工业革命》等

材料二   工业革命前,英、法两国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差不多。中世纪的法国.封建割据势力相对强大。15世纪末,法国基本实现统一、但至18世纪中期,全国32个省中,只有13个省结成关税同盟,其余19个省依然关卡林立。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政权,使法国工业革命开始起步。但革命动乱和旷日持久的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经济,人口增长速度急剧下降,英国的封锁割断了法国与其殖民地的联系。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加强了小土地所有制,小农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比较保守。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农业才获得发展。

——摘编自享德林《欧洲的工业革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法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条件。
2024-05-0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测评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茶起源于中国,“茶”字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两种发音,中国北方和中国南方的广东形成“cha”音系统,而厦门则形成独具方言特色的“tea”音系统。“cha”音和“tea”音分别于汉唐和明清传出中国, 由于荷兰语和英语中没有茶一词,因而荷兰和英国借用了他们进茶重镇——厦门的“tea”音。下图为“cha”音和“tea”音在世界的主要分布示意图。

——摘编自陈椽《茶业通史》等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cha”音与“tea”音系统分布区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发音系统的成因。
2024-04-0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考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公民人人参与政治,人人关注政治,人人思考政治的氛围。虽然古希腊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但是开启了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源头。文艺复兴使西方人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人们开始思索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能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试图通过对权力来源、权力失衡的思考以及对各种政体的比较,寻找到一种理想的、普遍适用的民主政体。洛克在《论政府》中指出:国家是由公民组成的,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主权的真正拥有者。孟德斯鸠则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三权之间必须相互制约和平衡。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经典性理念。

——摘编自何越《西方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从法律层面巩固了这场非暴力革命的成果。该法案中写明了人民应享有的“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包括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制订或终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建立常备军;人民应事有选举议员的自由;议会享有辩论的自由等。简单地说,该法案确立英国议会为英国最高主权代表,废除了君主个人专制。17世纪是英国的革命年代,最终以一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画上句号。“光荣革命”更换了英国人不喜欢的国王,其他的制度性变革是在此之后一点一点完成的,英国迈上了渐进平稳改革的道路,而且再也没有爆发过暴力革命。

       ——滴编自刘成《从革命到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理念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光荣革命”初步实现了哪些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理念?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主要报刊概况

报刊名发行地创办者身份报刊内容
《万国公报》上海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综合性时政刊物
《字林沪报》上海英国人F·H·巴尔福上海租借公告、新闻、广告
《华北捷报》(《字林西报》)上海英国侨民奚安门(Henry Shearman)英国快讯、商务情报、广告
《申报》上海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商业性报纸,以外商广告为主
《镜海丛报》澳门葡萄牙人弗朗西斯科·费南迪(Francisco Fernandes)政治、经济、社会消息、革命党活动

——据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等整理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当清军俘虏和中国民众遭到屠杀时,国际社会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伸冤。媒体的沉默和政府的懦弱无力,让西方世界感觉清政府对日本行为的认同。西方社会只能听到日本一面之词,诱导国际舆论朝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倾斜。西方舆论认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鲜的国家独立,日本的国际公关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三   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创刊,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创刊号的《发刊词》清晰提出报社的工作主要有三项:第一,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第二,指导各级苏维埃实际工作;第三,揭破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派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使工农劳苦群众懂得国际、国内形势与必要的斗争方法。

——陈信凌著《江西苏区报刊研究》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报刊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体现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舆论战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红色中华》报有什么办报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意义。
2024-03-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