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接纳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新兴的封建制的基础上将礼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封建法律思想。荀子的法律思想是战国法律思想史上从西周礼乐精神向封建正统思想确立的过渡,是对奴隶制下宗法等级制向非世袭的等级官僚制的改造。“法自君出”、“隆礼重法”、“德礼刑政”等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历次对于封建制度的变革都能够从荀子的思想里找到渊源。

——摘编自高振年《荀子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纵观40年以来中国学界关于荀子法律思想进行的研究,可以发现其间存在三次明显的转向。这三次转向又将研究划分出了四个阶段:1978年底至1990年为第一阶段,以阶级分析为主要方法;1991年至2003年为第二阶段,以法律文化为主要视角;2004年至2014年为第三阶段,参考西方法学话语体系与遵照中国文化自身逻辑两种研究范式并行;2015年至今为第四阶段,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言献策。

——摘编自刘瑶《改革开放40 年荀子法思想研究的三次转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荀子的法律主张并概括荀子法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对荀子法律思想的研究。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66月,北洋政府恢复《临时约法》,在反对袁世凯复辟中表现积极的孙洪伊被任命为内务总长。孙洪伊认为内务部官员参与复辟大典特别积极,所以要整顿部务、清理之前“附逆”者,将参与帝制的64人停职。此前,新任交通总长许世英擅以部令将交通部三十余名官员停职更换。被停职官员向平政院提起行政诉讼。孙洪伊未依据平政院要求提出正式答辩书,而以部门间咨文的形式回复,根本质疑平政院管辖权:其一,“平政院只能受理人民与官吏之诉讼,不能受理属员与上官之诉讼”,故而被解职文官不具备行政诉讼的主体资格;其二,“《文官保障法》未经国会通过,不得依为根据”,故而受处分官员起诉所依据的实体法无效;其三,平政院乃是袁世凯的政治遗产,《平政院编制令》的法律效力值得怀疑。

孙洪伊抗辩理由并非全然无理,但平政院裁判书指出“被告对于原告经本院咨送诉状副本迄今未依式提出答辩,应认为自行抛弃答辩之权利”。据此,平政院在判决书中不必回答《文官保障法草案》法律效力问题,也不需提及《行政诉讼法》是否可适用于官吏的争议问题。平政院抓住内务部处分违反法令且超越权限(“蔑视大总统职权”)的软肋,裁判取消内务部的处分,并宣告:“虽依据通常行政法理,部长于所属贤否,行使其监督权以为考核固非所禁,如认有必须解除其职者,则应于法律上有正当明确之事由;系荐、简任各职又应呈奉大总统令公布照准;即职属委任,亦不得无故勒停。”平政院裁判后,孙不肯配合,总统黎元洪、总理段祺瑞及多名国会议员均卷入此政治难题,最终以孙洪伊免职,连带国务院秘书长、总统府秘书长(与孙同一派系)去职而告终。

——摘编自聂鑫《平政院裁判与近代中国文官保障制度的司法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内务部停职案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洪伊败诉的原因,并简析内务部停职案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皇三年(583年)后,随着国家漕运活动频繁,开封(汴州)确立了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其通过蔡颖线和淮泗线辐射了黄淮之间的平原地带,开封成为商船的重要停靠地和交易之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多次整修汴河与黄河的连接点,开封也因运河成为众多“水路辐辏”型城市之一。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的中原区变成了战场,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唯有江南道和淮南道的区域可作为国家财富的收集地,汴河作为连接这一区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于是开封运河演化出三条水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首先将“轻货自扬子至汴州”。大量官吏也认识到开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地位。大量轻货集中于此,开封仓储级别提升到国家级枢纽仓储的地位。796年后,重要高官屡次赴开封任职,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

——摘编自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材料二   德国内河航道里程仅为7000多公里,但内河货运十分发达,其中人工运河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德国的人工运河占航道总里程的25%。德国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二战之前就修建了众多运河,其中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于1885年建成使用、可通行战列舰、显著改善了地缘劣势,给了德国安全感。此外还沟通了茱菌河、威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莱茵河附近,德国修建了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将其与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德国跨水系运河与法国航运网相连,直抵北海岸线和地中海。二战后德国又进行了大规模水运建设,东西德统一后,又实施了统一的交通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内河航道网。

——摘编自韩时琳《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开封段运河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运河建设的认识。
2024-05-31更新 | 7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4·江西·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起,南昌市委、市政府确定以发展工业经济为中心,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轻工业的举措,投资1.5亿元,新建和扩建了南昌发电厂、江西拖拉机制造厂、南昌柴油机厂、江西棉纺织印染厂、江西油脂化工厂、南昌罐头厂等26个重大工业项目。这一时期,还相继从东北、上海等地内迁组建了江西电机厂、南昌橡胶厂等企业,初步奠定了南昌工业发展的基础。南昌市的机械工业担负了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和支援农业的任务,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重点发展了机械制造业,创造了新中国多个“第一”:国营洪都机械厂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架雅克-18型飞机、新中国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运5”和试制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边三轮摩托车“长江750”,南昌柴油机厂生产的2105型柴油机在菜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摘编自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南昌工业史话》

材料二   虽然土地所有制落后、土地分配不公平和贫困继续困扰着印度农村,但第三个五年计划(1961—1966年)使印度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先进的国家。在比莱、杜尔伽普尔和罗尔科拉建设了国营钢铁厂,到1966年,成品钢总产量超过700万吨。由于印度经济的其余部分还很不发达,一些成品钢被出口到日本。印度生产了1100万吨水泥、50万吨化肥、250万台电扇、150万辆自行车、6万台内燃机。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在很多关键领域帮助印度工业获得了发展的动力。

——摘编自(美)斯坦利·沃尔波特《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轻工业的举措”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和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化过程的特点。
2024-04-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新生的资产阶级面临着较西方先贤远为复杂的局面。它在发展近代民族主义的同时,不仅要反对国内的封建主义,而且更主要的是要反对外来的帝国主义。但它所借用的西学武器却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冲击和破坏固有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认同因之便有被削弱的危险。这与自己的民族主义的目标恰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它在借重西学批判传统的同时,又不能不强调传统,维护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近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并兴,不仅是社会文化功能使然,而且也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既难以摆脱具有千年传统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又无法避免西方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带来的冲击。但不得不加以正视的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是在西方军事、政治及文化等多重冲击下得以型塑的。尽管它有着千年传统的民族观念内蕴其中,但主调还是效仿西方的近代“民族国家”建构。这一近代中国的历史演迁特点曾被许纪霖概括为:“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天下主义蜕变为以西方为核心的文明论,以中原文化为标准的夷夏之辨异化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的种族论。”诚然,这一基于“民族国家”建构的民族主义观念在外御西侮,内行革命亦即“反帝反封”的过程中与激进主义思潮互为绾结,确乎展示了其所具有的异常明显的效用。

——摘编自杨毓团《从“天下主义”“民族国家”到“新天下主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武器却是一柄双刃剑”的含义,举例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是如何借重西学批判,又尽力维护民族的文化认同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思想渊源。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唯物史观阐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
2024-04-02更新 | 5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艺术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检测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与瘟疫相互搏斗的过程中,17世纪英国的防疫体系真正走向了体系化,英国世俗政府在这时期取得了对于国内外事务的治理大权,成为防疫系统的主体,旧有的教会救治机构不再生效。英国构建了中央—地方两级防疫体系,防疫法令颁布逐渐统一。16651666年伦敦大瘟疫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伦敦法令》,改变了以往对于隔离病人“敬而远之”的态度,安排专门的马车夫运送病人去隔离医院,能够让病人尽可能地得到救助。法令还充分考虑了家庭隔离的不足,公开要求各城镇在周边空地设立防疫隔离场所,解决了隔离医院救助人数有限和家庭隔离造成家人感染的现实问题。

——摘编自许晋《英国瘟疫治理政策研究:以伦敦大瘟疫为中心》

材料二   19世纪德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与其相配的医疗体系也逐步完善。普鲁士在1842年颁布了新的《济贫法》,在该法案中强调社会救济原则,不再以属地原则为主,所在社区有义务对病人进行照顾。1876年时,每388.7人中就有1名专业人员,专业医生成功取代非专业医生和外科医生。普鲁士的公立医院从1822年的155家上升到1876年的12122家。在1852年,每121人中就有一人每年在医院接受一次治疗。到了3年后的1855年,每86.8人中就有一人每年在医院接受一次治疗。

——摘编自赵戈晨《19世纪德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英国瘟疫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德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自建国不久,吸取隋武力统一未果的教训,在贵州“招抚”各少数民族首领内附,谢氏、赵氏、宋氏等大姓纷纷率土内附。在此基础上,对归附各族地区逐步形成了体制比於内地,由中央派流官治理的经制州;仍由当地土酋担任州县长吏,按原有风俗统治的羁縻州;及与中央王朝保持松散臣属贡纳关系的藩国,一共三个政治圈层的行政建置体系。初唐、盛唐时期,经制州范围不断扩大,中唐以后则渐次缩小,不得不将一些原经制州改为羁縻州。

——摘编自何仁仲主编《贵州通史》

材料二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削弱甚至废革土司,增加赋税收入,同时将尚未纳入建制的地方设官管理,扩大流官统治;另一方面开辟苗疆,开通贵州—湖南、贵州—广东的通路,雍正王朝在贵州境内大规模改土归流。到乾隆初年,贵州全省面积17万多平方公里,比明朝时期增加了5.7万平方公里,扩大了约1/3,南迁移民相当一部分来到贵州山区,开垦出了大量耕地,贵州的汉族人口在数量上开始逐渐超过了其他民族人口。

——摘编自王纪鹏《明清时期政府对贵州改土归流策略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在贵州地区统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在贵州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常常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疫措施。 《周礼》中讲到周秦时期已经建立路厕;汉朝都市中普遍设立公共厕所,当时称之为“都厕”;唐及五代时政府专门有管理厕所卫生的官员。云梦秦简《封诊式》中,讲述了里典甲向上级报告,发现本里人丙好像是患疠(即麻风病),于是将患疠病的丙送到疠迁所隔离。 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前由政府出面主办、有专门官员负责的疠人坊,被改称为悲田养病坊。 宋徽宗崇宁初年,设立了专门收养病人的安济坊。 唐宣宗大中年间,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宁军等方镇辖内,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额钱物摊派先放免三年。 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清代吴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们要经常洒扫堂房,厨房沟渠要整理清洁,房间窗户要通风透气。

——摘编自张剑光 王晓洁《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后,来华传教士就在一些通商口岸创办了很多教会医院和私人诊所,教会医院工作逐渐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和上层社会的认可。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到十八世纪末期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皮尔逊传到了广州一带。1894年香港鼠疫爆发,香港政府首先对民众进行隔离和检疫,尽量控制感染者与健康人群接触,防疫工作起到了良好效果。康广仁在《知新报》上特设专栏介绍西医学知识,谭嗣同则将西医学概念与他的政治伦理相融合,编著了《仁学》一书。1917-1918年,山西、绥远鼠疫流行期间,民国政府于1917年成立中央防疫处,内务部组织了防疫委员会,会同外交、财政、陆军、交通等部所选派委员,召开会议,动员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防疫工作。因此,中国近代的卫生制度和防疫机制,在冲突和调适中逐步建立和完善。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防疫体制建立和发展的原因。
2024-01-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4年上海开始国企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1986年改革行政性公司,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1987年开始推行全员承包制。19817月,上海信托投资公司成立,1986年成功在日本发行武士债券250亿日元;19836月,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工业项目为主、外商为主、出口型为主;19845月,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外贸为主;19886月,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成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1988年,中央决定对上海财政实行“基数包干上交,一定五年”,以解决上海财政收入连续下降的问题,扩大上海财政自主权。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还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开展土地批租的城市,拉开了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198411月,上海某企业公开发行股票;198612月,上海另一家国营企业试行股份制改革。

——摘编自徐建刚《破局与前奏——从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改革看浦东开发开放》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期,按照邓小平同志“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要求,上海市委果断决策,确立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调整改造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新方针。于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高层次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了,汽车、通信产品等新支柱工业发展起来了,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起来了。这里每天有200多亿元人民币在资本市场进出;每天吞吐着100多万吨的货物……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各种要素融汇于此,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摘编自李蓉、李晔《二十世纪90年代的巨变:上海人民的共同财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2024-03-3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政府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是与同匈奴斗争的成败相联系的。汉开发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意图,以取得军事上的主动权,而对匈奴军事上的胜利又反过来巩固了对西域的统治,二者相辅相成。 汉通西域及对西域统治的成功,使匈奴失去了对汉军事斗争的依托,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国势。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汉王朝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交流将中原与西域维系在一起,这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汉以后,历代中原王朝都把西域视为中国的领土,即使处于分裂的状态,也总是力图把它统一起来。

——摘编自刘彦威《西汉王朝的边疆经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王朝开发西域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汉王朝边疆治理政策。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