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印欧人主要靠畜牲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耳曼人迁徙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其中,被称为理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四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他们还有一些重要的见解,如顾炎武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的思想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北宋中期推动程朱理学产生的主要因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发展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
2024-05-2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于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盖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啻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1071年),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
2024-04-1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摘编自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明朝朱元璋罢宰相,以“大学士”填补缺陷。大学士为文笔之士,起先参加皇帝各项诏书之起草,逐渐因拟稿而有了决定方针与政策的能力,到后来官阶和声望与日俱增,实际上成为统合文官组织的主持人和他们的发言人,只不过他们的行动与决策还是要通过皇帝的正式批准而已。这实际上是一种表面奇特而内中有理的安排。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唐中央官制的演变,并概括演变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这实际上是一种表面奇特而内中有理的安排”的理解。
2024-01-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邵东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思想十分活跃,武术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张之江建立中央国术馆,随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国术馆,国术馆对当时武术的传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对体育运动赛事的关注。抗日战争时期,体育对于提供兵源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锻炼也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这可以使人们在战争中更好地生存下去。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一些国内知名学校开始迁到云南以及四川,这些学校不仅在校内自行组织体育活动,也会在学校之间、区域之间举行体育比赛,这些体育比赛活动使得体育在社会之间的传播更为广泛。

——摘编自陈茂春、刘中强《晚清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思想演变探究》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外交僵局,书写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佳话。70年来,我国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体育友好关系,与100余个国家签署了双边体育合作协议,与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及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对外工作不断深化,体育成为“元首外交”的新亮点。国家主席习近平亲力亲为,通过体育助推民相亲,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开放自信、友善包容,用体育谱写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摘编自苟仲文《新中国体育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背景和影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的体育外交活动。
2024-01-25更新 | 3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人类同“疫情”的抗争从未停止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黑死病(亦称鼠疫)在欧洲大流行期是1347年至1351年,但仅仅这五个年头就导致约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3或至1/2,很多镇甚至是全员灭绝。触目惊心的死亡景象让幸存者开始庆幸劫后余生,重新思考生存的意义,特别是城市里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对灵魂得救的全神贯注,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

——摘编自彼得·勃鲁董尔《死神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黑死病”带来的社会危害,并指出此“疫情”催生了欧洲哪一思想运动。

材料二: 欧洲殖民者对天花的免疫力较强,死于天花的人很少。而当他们踏上美洲后,天花迅即在当地的印第安人中传播……1521年,中美洲阿兹特克文明在当地印第安人顽强抵抗之后,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在被包围的阿兹特克首都中,天花使得人口从原来的30万锐减到15万,活着的人也大多染病,最终被殖民军攻陷。上百座桥梁连接起来的宏伟都城特诺奇蒂特兰,被夷为平地。在血与火的浩劫之上建立了墨西哥城……如果不是天花,再多的马匹和枪炮也不可能让只有900人的西班牙殖民军征服墨西哥。

——摘编自李建中《世纪大疫情》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天花”传至美洲的世界历史上两件大事。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天花”在美洲流行造成的影响。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带来新的考验。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摘自习近平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内容


(3)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思想理念?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青少年应该付诸怎样的行动?
2023-09-2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清朝建立后,西藏先后出现蒙、藏贵族之争,准噶尔军攻占拉萨、阿尔布巴叛乱、珠尔默特叛乱等,雍正六年正式设立的驻藏大臣,也有被杀害的。乾隆五十七(1792年),福康安率大军入藏,在藏族人民支持下,将入侵的廓尔喀(尼泊尔)军队全部驱除出境,廓尔喀王请降。乾隆帝曾指示福康安,一定要妥立章程,以改变西藏各项制度废驰,噶伦与地方官员舞弊、擅权的状况。于是,福康安与达赖、班禅及西藏地方官员共同议定了章程。章程明确了西藏灵童转世、军政事务等具体规定。……章程还规定,西藏涉外事务集权于中央,统归驻藏大臣管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实施的具体措施,并归纳唐朝管理边疆的特点。
(2)结合所学,写出章程的名称及颁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的民族政策成功的经验。
23-24高二上·湖南·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的中国贝币

秦统一货币

中国最早的纸币

材料二   清末虽然基本建立银元、铜元的货币系统,但由于民间仍有银两、制钱流通,加上大量外国银元充斥国内市场,市面流通的货币有几十种之多,中国货币市场极为混乱。1914年,北洋政府大量发行银元,但并未取缔其他银元。各种银元银两成色不一、交易时须经换算,币制实际上是“两”“元”并存。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白银流通,实行白银国有,颁行法币,国内币制基本统一。

——据张志玉《从档案记录看近代中国货币统一进程》等整理

材料三   国际金本位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1819年,英国颁布《恢复条令》,恢复通货与黄金按固定比例兑换,标志着英国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自1870年始,当时的主要世界经济强国德国、法国、美国陆续实行金本位制。……临近二战结束,为解决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后的混乱局面,19447月,美、英等44个国家的代表汇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以IMF和IBRD为双轴,以基金制为基础,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新国际货币体系。

——摘自朱丰根《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路径与动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并分析秦统一货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深远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确立的世界货币体系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3-12-07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材料一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的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归纳古代选官制度蕴含的政治智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2023-12-0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力。

——摘编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法体系不断经历着艰难嬗变和逐步发展,逐渐形成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通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新发展,并分析这种新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