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8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间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钿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兴盛的原因。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水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第七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文化在不断传承、交流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材料四   中国1985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200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1)从材料一中概括出作者的两个观点,并结合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印证。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文化现象?依据材料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一时期还有哪些思潮出现和发展。
(3)列举两个中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指出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地位。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当时俄国存在的关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背叛社会主义的言论,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列宁以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经济实践为案例,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商品交换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列宁强调:“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全面实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而活跃和发展城乡经济。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在不断总结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商品经济理论探索和实际政策试验的相结合。

——摘编自张雷声《列宁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创新性贡献》

材料二   为了澄清人们对市场与计划的模糊认识,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此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他又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摘编自罗英《探究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精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言论中“进步”与“后退”的内涵,并分析列宁发表上述言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关于“市场与计划”谈话的目的和内容,说明该谈话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获得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5 . 中国瓷器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之时胡风盛行,有一种被称为胡瓶的银带把壶沿丝路传入中原,这便是唐三彩凤首壶的原型,银带把壶有萨珊(波斯王朝)式粟特(西域古国)式之分。唐三彩凤首壶在继承粟特式胡瓶长颈、扁腹、圈足、单柄特征的基础上,将凤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更重要的是,这从整体上改变了壶的形制结构,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器形,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斑起舞的凤凰,所饰纹样明显汲取了本土化的艺术元素。隋唐以来,凤乌纹摆脱了原始迷信和宗教思想的限制,在各种工艺品上展翅鸣舞,是这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显现。

——摘编自罗佳《唐宋陶瓷凤首壶所见丝绸之路艺术交流》

材料二

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虽然外销瓷往往被中国人认为在品质上不如内销瓷,但实际上,它比内销瓷更深入地渗透到世界上的贸易。

——摘编自〔德〕吉乐《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外销瓷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凤首壶所呈现的时代风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瓷器风靡世界的主要原因以及外销瓷对世界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早期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能够更好、更快地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开始赋予执事官一些特殊的权利。从君士坦丁王朝到查士丁尼王朝,执事官的权力日益坐大,逐渐成为帝国最重要的官员。执事官拥有庞大的下属机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不论各省区发生任何情况,只要他们认为重要,需要汇报,就立刻上报给皇帝和执事官”。执事官制度是46世纪罗马国家形态向拜占庭国家形态转变的催化剂。

——摘编自徐家玲《早期拜占庭执事官职能探析》等

材料二   宋朝磨勘制度作为考课制度的一个补充,专门用于官员在叙迁本官或寄禄官阶时的审查和考核。宋朝在磨勘年资方面有十分具体和详细的规定,“考绩之法,一以岁月为劳,而不以亲辣为异尔”;把官员在差遣期间的课绩减否,即在任时的功绩、才能、作风、治效等各方面表现作为磨勘的主要标准;以官员的各类文状为依据对官员进行磨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磨勘制度就是以审核各类文状为主要形式的考核制度,各级官员非经有司审核放行,就不能转改官阶。宋朝磨勘法还规定高级官僚无磨勘,“升朝官至后行郎中更不磨勘”。

——摘编自曾小华《略论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拜占庭执事官制度形成的背景和实施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春秋以降,周王室在“礼崩乐坏”的大趋势下日益式微,由此失去了制衡诸侯和四裔诸族的“天下共主”地位。大国争霸、四夷交侵背景下的剧烈社会动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族群的空前融合和相互认同。华夏、蛮、夷、戎、狄之间的文化差距和心理隔阂日益消弥,华夏与蛮夷戎狄一体同源的思想观念应运而生。这种观念的广泛流行,代表了当时“中国认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南宋统治者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权其酋长、使自镇抚”,建立土官统治,实行“以夷治夷”或“以夷治蛮”政策。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金都实行了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还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管理制度。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继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后,元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在北、西北地区设立羁縻卫所和屯田,以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卫所长官。南方和西南地区,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国家治理的新举措及特点。
8 .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二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水(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到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创新之处。这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是什么?并分析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汉承秦制”中的“秦制”指什么制度?西汉初年采取了什么地方管理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材料中问题的?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新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之前一百年移民天山北麓的内地民众损失惨重。1884年,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开始自内地发遣移民,取消了以往的禁令,允许内地农民赴新疆耕作,结果甘肃、直隶等省的逃难百姓来到新疆,人口几于盈千累万。左宗棠入疆平定阿古柏侵略势力时,天津商人多随营经商,颇获厚利,山陕以及京津地区的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前往新疆留而不返,汉族移民人数又一次猛增。民国初年,甘陕各省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于是相率西行,出现了走西口的高潮,大批内地汉族移民来新疆定居。同时,其他各省,如山西、河南等省的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也纷纷西出阳关,踏上前往新疆的路途。1931年前后,新疆人口总数已达300万左右,其中汉人52.5万,占百分之十五。

——摘编自阎东凯《晚清民国时期天山麓地区汉族移民文化研究》

材料二:19世纪初,美国全国人口只有7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6人。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吸收大量外来移民解决的。1862年《宅地法》的实施,带来了西进运动的新高涨。同时,西部广袤的土地,对于欧洲人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1864年美国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案,准许雇用外国工人,并向移民预借工资作为路费。在1861-1914年的半个世纪中,移民竟达2700万人。移民中大部分流入西部,成为开发西部的生力军。西进运动使美国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农场数由1860年的204万个增加到1900年的573.7万个,农业总产值由22亿美元增至58亿美元,农业机械化过程进展迅速,为迅速发展中的美国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国西部移民潮与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移民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政治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政治因文明而进步,文明因政治而生辉。

材料一: 自君士坦丁时代起(即当代学者所强调的晚期罗马帝国时期),所谓的拜占庭文明已经开始在罗马帝国的框架内生长。这个罗马帝国的框架除了其传统的法制和行政统治秩序外,还有辽阔的跨越亚欧非三大洲的国土,包括原希腊化时期的著名中心城市,如雅典、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以及西方拉丁化地区意大利、高卢、西班牙、北非等等。

——徐家玲《拜占庭文明》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8世纪法国,冶炼和采矿业开始使用机器,纺织业由于使用珍妮纺纱机而迅速发展;北部出现资本主义农场,农业国的面貌发生改变;在政治上,这一时期的法国“专制制度的长期排斥使这些人不得不相信要么全部全盘接受过去不正义的制度,要么全部全盘推翻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架构”。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是彻底铲除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时期,法国先后出现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思想家,这些思想家所阐述的政治思想更为成熟、系统、彻底。

——摘编自张朝阳《法国何以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并举例说明拜占庭帝国在法制方面对罗马帝国的继承和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这种全新政体的特点,并指出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美国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分析法国成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对法国的影响。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