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女性服饰雍容华贵,装饰物也繁杂富丽。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丝绸之路”的兴起也使得唐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有着许多的商旅往来,因此唐朝服饰也深受西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唐朝女性衣装,从画作到实物,绝不保守。唐朝社会文化环境开放,服装设计思路中充满着外来文化,也使得唐朝服饰内容丰富多彩,形成了不断自我创新的文化基础。衣帽装扮和着装礼仪随着社会要求和职业要求不断变化着,当然在这之中也有一定的人文色彩。

——摘编自唐凯旋《唐朝服饰的探究》

材料二:宋朝建立初期,受战乱影响,民力匮乏,百废待兴,自然自上而下都提倡节俭。太祖躬身践行节俭,要求自己、后宫、王公大臣奉行简朴生活。再加上宋朝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士大夫走向政治权利中心,形成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审美视角,表现出与唐朝不同的审美观——质朴、淡雅的审美,这种美学观念奠定了宋朝美学的基调。随着宋朝女子“三寸金莲,杨柳细腰”审美之风的流行,出现了与之体型审美相适的窄长造型服装,如宋朝褙子窄身窄袖的造型。宋朝中后期,由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女子服饰在继承前期服饰风格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款式,打破了宋朝服饰初期简朴的风格,呈现出奢华、新奇之风。

——摘编自陈长美《宋朝女子服饰流行变迁的社会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唐朝服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唐到宋服饰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1-2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代分封制始于周武王克商之后,直至康王时还在继续实施。周代分封制首封夏商帝王后裔和吕尚等周室功臣,后又扩及秦、楚、肃慎等许多臣服于周天子的异姓异族部落。分封对象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中华民族赖以发祥的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部落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

——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刘邦分封诸侯早在楚汉战争中便已开始,这是为了孤立项羽一方.壮大自己一方的势力而不得不进行的权宜之计。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分封的诸侯有赵王张耳、衡山王昊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萘、齐王韩信、韩王信。分封完后,没用几年时间,刘邦就将所封的大多数异姓王消灭了,并分封了十一个同姓王。刘邦的分封思想早已不是过去的了,而是秦末以来的新型分封思想:在天下统一的前提下,允许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实行郡国并行制。

——摘编自刘文超《试论秦末汉初的新型分封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周代分封制相比,汉朝分封制的不同之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始皇还……浮江,至湘山(君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 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红色)其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始皇)廿九年四月己卯,丞相臣(隗)状、臣(王)绾受制相(湘)山上:“自吾以天下已并,亲抚晦(海)内南至苍梧,凌涉洞庭之水,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见亦美,其皆禁勿伐。”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 臣敢请。”制曰:“可。”

——岳麓书院所收藏出土秦简之“秦始皇禁湘山”诏书

材料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麝(卵)觳,毋毒鱼鳖,置罔(网),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椁)者,是不用时。

——《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

(1)材料一、二是探究秦始皇是否在湘山“伐树赭山”的史料,判断其史料价值高低,并说明理由。研究此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治理角度简评秦始皇。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近代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初始阶段。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口快速增加,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关内灾民流离失所。至咸丰、同治年间,不得已改乾嘉时期的“封禁”为“弛禁”,允许关内灾民到东北谋生。这一时期沙俄发动对东北地区的入侵,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疆土,使清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促使其加快了移民实边、抵御外侵政策的出台。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清政府下令取消了禁止汉人移居东北的所有法令,更于光绪六年(1880年)颁布了放荒、免税及补助的一系列法令,鼓励关内人民到东北垦荒。自乾隆以来在东北地区实施了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终于被彻底解除。

——摘编自吴军 王延荣《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北地区封禁政策彻底解除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和近代人口迁移产生的积极影响。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受孔子“述而不作”的影响,学者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均以后人所作注疏为主,理论上的创新很少。自唐代中期开始,对注疏的质疑便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到了北宋初期,这种质疑声更是不绝于耳,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有些文人不满前人的注疏,大胆疑经,自立新解。例如,胡瑗著《洪范口义》,“俱驳正注疏,自抒心得……辞虽平近,深得圣人立训之耍”;孙复“治《春秋》,著《尊王发微》,大得圣人之微旨”;石介作《春秋说》,以明君臣之道,作《季札论》以明父子兄弟之道。

——摘编自高崎《苏舜钦与宋代理学的“种子”》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产生于内忧外患的晚明,发展于清初顺康年间,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王夫之认为,“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分统之则治”。明朝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顾炎武通过对铸铁业、陶瓷业的亲自考察,认识到发展工商业是富国之路;黄宗羲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工商皆本”论。鉴于理学空疏不实的弊端,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黄宗羲更明确提出了“学贵适用”的学术原则,他认为,学问与事功应该是统一的。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在当时未曾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它为中国近代先进的人们接受民主政治观念提供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近代启蒙意义。

——摘编自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的主要内涵,并简要评价这一思潮。
6 . [革命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材料一:国民党统治的农村鸦片泛滥,封建迷信盛行。农民受到保甲制度的控制,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和赋税。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强调“乡的中心在村,所以村的组织与领导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此后,各根据地的乡村基层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乡村的政权均采用直接选举制度,妇女也有选举权。在此之前,农村成立了贫农会、互助社、少先队、儿童团等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力量单薄。乡村政权建立后,这些民众团体得到了整合与加强。与此同时,乡村党支部在健全制度、整顿作风、干部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效。

材料二:在乡村政权的组织和发动下,许多农民积极分子加入红军、游击队、赤卫队。与此同时,乡村政权还组织了兴修水利的工作,并帮助农民建立互助社、共济社等组织,解决了农民生产与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乡村小学纷纷成立,苏区的儿童入学率大大超过了国民党统治区。鸦片种植与吸食的现象大大减少,许多农民以前供奉家神,“现在换成了马克思及革命先烈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接纳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新兴的封建制的基础上将礼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封建法律思想。荀子的法律思想是战国法律思想史上从西周礼乐精神向封建正统思想确立的过渡,是对奴隶制下宗法等级制向非世袭的等级官僚制的改造。“法自君出”、“隆礼重法”、“德礼刑政”等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历次对于封建制度的变革都能够从荀子的思想里找到渊源。

——摘编自高振年《荀子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纵观40年以来中国学界关于荀子法律思想进行的研究,可以发现其间存在三次明显的转向。这三次转向又将研究划分出了四个阶段:1978年底至1990年为第一阶段,以阶级分析为主要方法;1991年至2003年为第二阶段,以法律文化为主要视角;2004年至2014年为第三阶段,参考西方法学话语体系与遵照中国文化自身逻辑两种研究范式并行;2015年至今为第四阶段,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言献策。

——摘编自刘瑶《改革开放40 年荀子法思想研究的三次转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荀子的法律主张并概括荀子法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对荀子法律思想的研究。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宋代,一些地区形成了一种兼营绢布、日用小商品,且在村落、附近集镇从事小规模商业活动的模式。在自然环境特殊的地区,人们会共同投入以市场为目标的其他产业,譬如在南方山区,完全市场化的茶、竹、木、漆、纸等行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宋代还是十九世纪以前铜产量与铜钱铸造量最高的时代,又曾以年产铁十四万吨的水平在世界前现代国家中高居第一。更多的与土地相分离的人们,则投身商业,涌入城市,使宋代发育出繁盛的商业城市、发达的城镇体系、商品交易网络,也使宋代的城市化水平达到前朝后代均难望其项背的程度。高度发展的经济也带来学术文化的繁荣,唐朝后期出现的断诗体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发明更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余蔚《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

(1)据材料,指出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的表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自建国不久,吸取隋武力统一未果的教训,在贵州“招抚”各少数民族首领内附,谢氏、赵氏、宋氏等大姓纷纷率土内附。在此基础上,对归附各族地区逐步形成了体制比於内地,由中央派流官治理的经制州;仍由当地土酋担任州县长吏,按原有风俗统治的羁縻州;及与中央王朝保持松散臣属贡纳关系的藩国,一共三个政治圈层的行政建置体系。初唐、盛唐时期,经制州范围不断扩大,中唐以后则渐次缩小,不得不将一些原经制州改为羁縻州。

——摘编自何仁仲主编《贵州通史》

材料二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削弱甚至废革土司,增加赋税收入,同时将尚未纳入建制的地方设官管理,扩大流官统治;另一方面开辟苗疆,开通贵州—湖南、贵州—广东的通路,雍正王朝在贵州境内大规模改土归流。到乾隆初年,贵州全省面积17万多平方公里,比明朝时期增加了5.7万平方公里,扩大了约1/3,南迁移民相当一部分来到贵州山区,开垦出了大量耕地,贵州的汉族人口在数量上开始逐渐超过了其他民族人口。

——摘编自王纪鹏《明清时期政府对贵州改土归流策略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在贵州地区统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在贵州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常常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疫措施。 《周礼》中讲到周秦时期已经建立路厕;汉朝都市中普遍设立公共厕所,当时称之为“都厕”;唐及五代时政府专门有管理厕所卫生的官员。云梦秦简《封诊式》中,讲述了里典甲向上级报告,发现本里人丙好像是患疠(即麻风病),于是将患疠病的丙送到疠迁所隔离。 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前由政府出面主办、有专门官员负责的疠人坊,被改称为悲田养病坊。 宋徽宗崇宁初年,设立了专门收养病人的安济坊。 唐宣宗大中年间,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宁军等方镇辖内,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额钱物摊派先放免三年。 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清代吴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们要经常洒扫堂房,厨房沟渠要整理清洁,房间窗户要通风透气。

——摘编自张剑光 王晓洁《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后,来华传教士就在一些通商口岸创办了很多教会医院和私人诊所,教会医院工作逐渐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和上层社会的认可。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到十八世纪末期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皮尔逊传到了广州一带。1894年香港鼠疫爆发,香港政府首先对民众进行隔离和检疫,尽量控制感染者与健康人群接触,防疫工作起到了良好效果。康广仁在《知新报》上特设专栏介绍西医学知识,谭嗣同则将西医学概念与他的政治伦理相融合,编著了《仁学》一书。1917-1918年,山西、绥远鼠疫流行期间,民国政府于1917年成立中央防疫处,内务部组织了防疫委员会,会同外交、财政、陆军、交通等部所选派委员,召开会议,动员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防疫工作。因此,中国近代的卫生制度和防疫机制,在冲突和调适中逐步建立和完善。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防疫体制建立和发展的原因。
2024-01-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