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9 道试题
1 . 【人口老龄化】

材料一   人口学通常认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或7%以上,就称为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状况在古代和中世纪是不存在的,当时人的寿命普遍较短。19世纪70年代,西欧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观的变化,加之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新生儿出生率大大降低,老年人口在其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得发达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战后德国在排除移民的情况下人口几乎没有增长。

——摘编自王仲《国外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点及措施简介》

材料二   为积极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德国不断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进行系列改革,通过制定《一般平等待遇法》《母亲保护法》等法律保障生育主体的职场合法权益,通过实施“过渡兼职工作时间”计划,为需要照顾家庭的职业女性量身打造工作时间,构建了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德国各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金产品,需要根据《养老金认证法案》相关规定向联邦中央税务局递交符合标准要求的统一产品信息,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要接受统一的教育培训,达到一定资质才能上岗。为了有效解决老龄人口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问题,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其标志性法律为1994年颁布的《长期照护保险法案》,具有“全民覆盖”“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的特点。德国通过改革缓解了老龄化现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老龄化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摘编自吴宦熙《典型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德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2022-12-16更新 | 127次组卷 | 6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2 . 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因素及历史过程,直接影响城市特点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主导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腹地居民;工商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营运上受到歧视和严格控制;城市虽设城墙和门卫,但一般人员的往来和在城内居住不受限制。……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数量大大增加,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成为都市,……灿若繁星。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

材料二     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古希腊罗马古典城市,4世纪后,古典城市走向衰落,后多被废弃。二是中世纪欧洲城市重新兴起。开始于10世纪,13世纪达到高峰。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经常把城市居民作为农奴对待,或者以领主身份干涉城市的经济活动,引起城市的不满。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在争取城市自治过程中,国王经常站在城市一边,支持城市自治(如法国)……。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古时期产生的议会中,都有城市代表(如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说明那时的城市已经具有重要地位。19世纪开始第三次城市运动,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城市。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与古代中国城市在功能和影响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3 . 【民族解放运动】     

材料一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人民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北美人,不是出自欧洲,而是更接近非洲和美洲的混合……无法肯定我们到底属于人类哪一个家庭……

委内瑞拉一直是、仍然是、也必须永远是共和国。它的基础是人民主权、分权、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隶制,以及废除君主制和特权阶级。可以这么说,为了将各个阶层、各种政治观点和各种公共习俗重塑为一个整体,我们需要平等。

——玻利瓦尔在委内瑞拉国会上的发言(1819)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智利的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正法西斯势力上台;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国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到1934年,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有了共产党组织,并积极领导了反帝反封建斗争。1934—1935年,巴西工人运动活跃,参加罢工的高达150万人,大多数罢工由巴西共产党领导。1932年,萨尔瓦多共产党领导了主要由农民参加的全国性人民起义,并在很多地区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权,虽遭血腥镇压,但在拉美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摘编自2019年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玻利瓦尔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美民族民主独立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2-12-09更新 | 257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疆域辽阔,交通网遍布全国,文书邮传道路畅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书驿传管理系统。秦汉时的丞相府与尚书台只是名义上总理全国邮驿事务的首脑机构。具体负责邮驿事务的中央政府机构,在汉成帝以前是典属国及其属官;汉成帝以后,这一职能被并入大鸿胪;东汉精简机构后,邮驿事务又归太尉府下的法曹掌管。秦汉时,文书驿传的方式按是否使用交通工具,分为以邮行、以次行、轻足行;按使用交通工具的类型,分为以车行、以马行。“以邮行”是指派遣邮人通过设于交通线上的各个“邮”对文书进行递送;“以次行”则是指公文以县为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传递;轻足行指步行。秦汉时还有使用“符信”的凭证制度,汉朝时更严。符信是邮差的身份证明和通行许可证,邮差和驿站的检查者各持一份,邮差经过时将自己的符信与驿站检查者的核对,一致时方可通过。

——摘编自王云庆、毕牧《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罗马帝国时期,从奥古斯都设立国家邮驿系统开始,国家邮驿系统就由大区长官负责管辖,他们负责管理罗马一条或者几条的道路以及沿路设的驿站,监督着直接管理每个驿站的承包商的遴选工作。公元2世纪以后,哈德良在大区长官下设立了运输官,开始启用运输官直接管理国家邮驿系统,间接架空了大区长官管理国家邮驿系统的实际权力。罗马帝国文书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沿军用大道每隔一定的短距离配备年轻人(信使)传递消息。第二种是通过“驿站马车”传递信件,一名信使就可以从起始点到终点。第二种方法使得国家邮驿系统后来具备了国家运输这一经济职能,但是这种传递方法也有缺点,那就是传递速度,这也说明奥古斯都关心的不是速度问题,而是急件和对情报的及时了解。

——摘编自王玉玲《罗马帝国早期的“国家邮驿系统”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文书驿传制度设立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与秦汉时期的中国文书驿传制度的异同。
2022-11-28更新 | 280次组卷 | 4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拿破仑注重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极力使之“思想整齐”、实用。执政之初,法国缺少人才,公立学校量少质次且不成系统,私立学校多由教会控制。为此,他从1802年起进行教育改革,建立帝国大学,作为全面负责整个帝国公共教育的机构,规定全国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的人员均须事先加入帝国大学,私立学校的教师也不例外。全国划分为27个学区,每个学区设立学风评议会,负责学区内的教育行政事务,国立中学学生必须身着统一制服,按军队编制进行严格操练。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得到很大提高。1808年后,一个初具规模、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摘编自董小燕《拿破仑的文教政策》


(1)据材料概括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拿破仑教育改革的原因。
2022-11-27更新 | 129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江苏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中国城市供水设施的发展

材料一   远古时代,先民一般利用天然河水、湖水或泉水维持生计。夏商周时期,人类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在无天然河湖可资利用的地方,只好开泉、凿井取水。秦汉以后,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生活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井、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统治者不得不开发水源,修渠引水,以解决城镇居民的用水问题。汉武帝元狩三年修昆明池,并引池水入汉都长安,供居民使用。隋唐长安有比较完备的供水系统,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分别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城,与城中众多的水井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问题。唐代以后,宋元明清诸代在大中型城市中也普遍建有供水设施。

——摘编自王双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特征》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影响下,各地沿海通商口岸如天津、上海先后建设了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20世纪初,北京供水不足问题进一步引起各方人士重视。1908年北京连续发生火灾,清廷寻求防火方法,袁世凯称自来水为解决之道并获得政府支持。因国力衰微,政府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自来水公司只得采取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随后发行300万元股票。又因技术落后无力自产,供水设备只得向外国购买,但外国公司只计自身利益,对中国的自来水系统建设不负责任,建设过程很快出了问题。在铺设安装水管时,部分宗室以管线可能会经过其祖坟为理由阻挠,甚至将官司打到了宗人府。

——摘编自张凯昭《民生之首:清末民初北京的自来水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城市供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自来水系统建设的因素。
7 . 玻璃的发展不但影响了欧洲的建筑风格,也是欧洲近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其玻璃工艺可追溯到一千年前,工艺家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精致的、奇特的玻璃造型,这种带着神秘和贵族气息的玻璃器具在玻璃工艺界独占鳌头,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玻璃艺术运动工作室兴起,才宣告结束……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对玻璃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发明了路布兰制碱法。……到了20世纪,建筑物内部钢铁框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建筑更高,玻璃使用面积更大,超现实主义者关于透明建筑的梦想变成现实。

——摘编自[美]大卫·怀特豪斯《玻璃艺术简史》

材料二   图为15世纪的一个僧侣,在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下抄写手稿。修道院是工业革命的精神策源地,特别是机械时钟和玻璃的使用,为工业文明在西方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这两项技术在几个世纪后的演进,则为科学革命打下了基础。欧洲人用玻璃制造出了眼镜、试管、温度计、蒸馏烧瓶等对工业和科学有重要影响的物品,透明的玻璃还装饰了西方人的室内文明,改变了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


——摘编自[英]萨利·杜根、戴维·杜根《剧变:英国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近代玻璃制造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玻璃制造业对欧洲社会现代化的影响。
2022-11-07更新 | 253次组卷 | 8卷引用:黄金卷0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至宋元时期北民的大量南迁,以及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长,使该地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终致人满为患,于是出现了明初政府组织的移民潮。明太祖将江、浙、皖、精等地数十万人民移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同时,在长城一线设置了9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规模达千万之多,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等

材料二   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以减免税等政策鼓励移民。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期。清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清边”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效果不甚理想。1861年东北地区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蜂攒蚁聚”,聚族而居。光绪时东北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使东北人口激增到1000余万。

——摘编自李艳男《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移民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关内东北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拓跋鲜卑本是游牧民族,北魏建国后开始发展农业,到孝文帝时期,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随着经济转型,法律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北魏太武帝修改律令,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害其亲者,轘之。”太和十一年(487),孝文帝下诏:“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详改。”北魏前期游牧经济下,官吏依靠班赐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班赐的最大来源是掠夺战争。为了约束官吏,整治秩序,北魏设置赃罪,但贪污仍屡禁不止。孝文帝时期,实行班禄制,为官吏发放俸禄。盗罪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至迟在西晋时“盗”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概括。拓跋氏隆兴之时,规定:“盗官物,一备五,私则备十。”太武帝以降,对于盗取官财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盗劫官私财物者流放至边地,甚至处以死刑。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亲自勘定流刑:“诏群臣于皇信堂更定律条,流徒限制,帝亲临决之。”流刑自此入律成为正刑。这一系列措施,适应了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北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姚周霞《转型前后北魏经济变迁对立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法制改革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念孙,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嘉庆四年,白莲教战事正酣,王念孙上陈剿贼六事,后又弹劾和珅,声震朝野。王念孙在工部时,热心水利,著有《导河议》等,涉及颇广,多方考证,竭力辨其真伪。每到一地,王念孙必亲自深入勘察地形地貌,分析水旱根源。道光六年,王念孙罢官,从此专心学术。王念孙搜集汉魏以前的古训,详加考证,对儒家经典和先秦诸子、历史著作中的字、句之讹错进行研究,发展出一种新的校勘学。王念孙致力于对古代经典的考索,与同时代学者一道在经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现代学术分科的新知识系统的萌芽。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念孙为官治学的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念孙为官治学品质形成的原因。
2022-10-31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7专题选修模块(测)-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