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这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他认为,萧条的根本原因不是供过于求,而是需求不足。因此,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79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被称为战后第五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由于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经济滞胀并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等非周期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危机时期,各国物价持续上涨,财政状况恶化,利率居高不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多数国家的消费物价涨幅每年均达两位数。而利率变动则与战后前几次危机期间趋势相反,危机中不断上升,达到创纪录的高度,如英国的优惠利率曾提高到21.5%;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凯恩斯应对经济危机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在政策上的变化,并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2-26更新 | 219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明日报》1978511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从关心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他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成我们党和国家的“最大的事情”,看成党和人民的“最大的政治”……我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和农业生产方面进行,以解决吃饭问题。然后逐步从农村到城市、由农业到工业、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沿海到内地进行渐进式改革。首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过渡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摘编自聂北茵《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的是“东升西降”的大趋势,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把握国际战略主动权。依托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先发优势,西方国家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的飞跃,更是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并实现了对世界的主导。但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在多极化发展轨道上的速度明显加快。发轫于20世纪的科技革命仍在加速推进,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同时也为各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摘编自颜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演进、机遇与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基层百姓可以通过读书、科举、捐赠、卖官鬻爵、姻亲关系、荫子制和举荐制等多种方式成为地方士绅。一般而言,士绅是乡村社会的楷模,兼具品德与智慧,大多能够以乡邻的利益为重,秉公办事,维护乡邻的团结和谐。随着儒释道等文化的融合,士绅们往往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违纪违德者根据乡规民约进行处罚,而违法者则交由政府进行惩治。家训族法与乡规民约,是保障我国古代乡村社会自治的重要条件,使得人们能够邻里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致富。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策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经验的现实意义。
2024-02-26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救亡图存首在兴民权,兴民权首在地方自治成为晚清社会共识。1907年清政府民政部在京师试办地方自治,并告示称尔等须知地方自治系国民应享之权利和义务,将来公开国会,选举议员,均以此为基础1909年清政府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要求各省城及府厅州县各设一所,所长由公举士绅担任,具备选民资格的人可以成为学员,主要学习各国法律、地方自治章程等;此后清廷又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等,主要涉及学务、卫生、道路工程、农工商务、善举、公共事业等。1910年底,直隶、湖北、湖南等省培养的自治学员在三千人以上,四川更是在万人以上,晚清地方自治初具规模。

——摘编自樊实秋、吕渊《晚清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自治》

材料二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选举法》,规定乡镇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出现了村民自治,并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而迅速普及。1982年宪法第一次确认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法律地位。1983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实行村民自治的思路。19942月,民政部发布的《全国农村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指导纲要(试行)》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的村民委员会民主制度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1998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全面展开,民主形式更加多样,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摘编自杨原、刘玉侠《新中国成立60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村民自治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推行地方自治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村民自治的特点。
2024-02-24更新 | 5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狱有死囚,岁夕,撼行狱,愍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撼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可。撼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至日,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号曰圣君。

——《晋书·良吏曹撼传》

贞观六年,十二月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二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所以爱民厚俗之意,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

——《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三   唐太宗与宋代若干时期大赦情况对比

帝王名在位(年数)大赦(次)
唐太宗236
宋太祖179
宋太宗2011
宋真宗2616
宋仁宗4220

——据《历代刑法考》和《宋史·本纪》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的做法所体现的唐代法律的特征。
(2)北宋政治家欧阳修在《纵囚论》中说:“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立异以为高”“逆情以为誉。”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欧阳修观点的理解。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

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注意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国际法,始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止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揭开了近代国际法的序幕。近代国际法主要适用于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法长期是以“欧洲中心主义”为主导思想的。广大的殖民地、附属国被视为所谓“非文明或半文明国家”,被排斥于国际法的适用范围之外。到19世纪,近代国际法有了长足的发展,国际条约大量增多,且以通商、航海、领事、引渡、货币、邮电、交通、渔业和版权等事项为其主要内容。瑞士人杜南特最先倡导了战争的人道主义化运动。1864年,12个国家签署了《改善陆军伤员境遇公约》(又称《日内瓦公约》)。此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两次海牙和会对战争法的规范化和改进,都做出了重要的努力。到19世纪,国际仲裁的实践突飞猛进,国际仲裁制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世纪下半叶以来,特别是在交通、通信、经济、卫生、科技等一定的专门行政事务领域内。

根据条约而设立的一种国际机构,称为国际行政联盟。

——杨泽伟《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国际法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际法的影响。
2024-02-0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友好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七十六届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非洲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浪潮,非洲各国相继独立。美国当局认为,如果这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加入到了苏联阵营,美苏双方对峙的力量将失去平衡,再加上在亚非国家中普遍存在的反美情绪,则更有利于共产主义在这些土地上的蔓延。因此,与非洲国家建立关系并把它们拉拢到自己的阵营是有必要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决定把注意力放在之前就已经建立过联系的埃塞俄比亚身上。1951年,埃塞俄比亚遭受了无休止的蝗虫灾害,在1958年饥荒持续的同时,最严重的一次疟疾爆发。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54年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1958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指示将专用于黎巴嫩政府的5000吨美国小麦转移用于缓解埃塞俄比亚的饥荒。

——摘编自吕飞羽《冷战时期美国对埃塞俄比亚粮食援助研究》

材料二   粮食援助一直是中国援非的重要内容,对非粮食援助为推动中非友谊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非合作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中国各省都积极选拔优秀的农业人才赴非洲,三门峡市渑池县农业局还专门为外派技术人员准备了行李箱,行李箱上印着漂洋过海送科技,肩负祖国重托;奋发进取创奇迹,心寄亲人嘱咐。中国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商业模式同非洲国家进行了小规模农业合作,产品主要供应给非洲当地市场,充实了非洲老百姓的粮袋子菜篮子。中国与非洲农产品双边贸易增长迅速,从2001年的6.2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47.8亿,十年之内,增长了6.7倍。截至2011年,中国对非援助总额达到1100多亿元人民币。

——摘编自赵银《中国对非粮食援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援助埃塞俄比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援助非洲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援助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024-02-0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文书与档案的管理方面,唐代集历朝历代经验之大成。《唐律疏议》对文书拟制、文书处理、文书传递、文书保密及文书档案的归档、鉴定、移交等各个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过失和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强制官吏遵守执行。公文起草时必须遵循避讳制度,“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公文要及时承办,“缓制书者,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等”;驿使传递公文迟缓也有相应处罚,“诸驿使稽程者,一日杖八十,二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等。这不仅对古代文书档案工作法制化有积极意义,也为我国文书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历史经验。

——摘编自周萍《从〈唐律疏议〉看唐代文书档案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文书档案管理纳入国家法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文书档案管理纳入国家法律的意义。
2024-02-05更新 | 68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中国所译西书变化图

材料二   下表是近代中国人所译西书简表

译书人译书名称
李善兰(18111882《几何原本》《谈天》《重学》等
徐寿(18181884《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
华蘅芳(18331902《代数术》《三角数理》《微积溯源》等
杨廷栋(17781950《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胡适(18911962《最后一课》《弑父之仇》等

——摘编自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译西书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译西书活动进行简要评析。
2024-02-02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押第18题 中国近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