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及以前的农书总计只有70余种,而宋一代农书,《中国农学书录》《中国农业古籍目录》分别著录为115种、136种,实则远逾其数——总计九大类255种,覆盖土壤改良、除水改良、工程改良等多种新技术门类。宋代农业新技术极大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特别是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江南本土人口和南迁人口导致的人地矛盾。北宋真宗“雕印《四时纂要》《齐民要术》付诸道劝农司,以勋民务”;对地方官员来说,农桑垦殖、野无旷土、水利兴修是其考课的主要内容。宋朝统治者大开文治之风,学校教育日益推广及学生总人数的增加是此前历代都无法比拟的,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大幅提升。陈勇《农书》—反传统,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加以论述,且更重视人的因素,赋予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更高的主体性地位。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学:集大成以开新统》

材料二

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张謇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纷纷申说学习西方近代农业的必要性,提出学习西方近代农业的具体化意见,热切希望以西方近代农学来改进中国的农业,解决当时粮食不足、土产不兴、财政匮乏的局面。部分洋务官僚兴办农事学堂,并选派专技人员远赴海外学习西式农技,并倡议在科举中增设相关实用科目。1890年,清廷开办农工商总局,后效法日本改为农工两部。此后,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垦公司建立起来,它带来农业经营方式的重大变平。从1901年起规模较大的农垦公司、大型农场则层现迭出,除少数边远地区外绝大多数省份都有所开办。

——唐志强肖克之《西方近代农学对清末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学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近代农学对清末社会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9年,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通过决议,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从此“五一”国际劳动节成为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五一”劳动节。表5体现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五一”劳动节的重视。

时间

内容

1927年5月1日

中共发表《告中国民众书》,提出:“今年中国工人阶级的‘五一运动’,绝不仅是宣传示威而已,中国工人阶级已经要力争自己阶级利益的保障,用自己的力量保障革命的胜利和工人阶级的利益。”

1939年4月12日

《中共中央关于开展职工运动与“五一”工作的决定》提出在“抗战中去解决工人实业、饥饿的问题,以增加抗战建国的力量”

1948年4月30日

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促成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等一系列重大方针

1950年4月29日

刘少奇在“五一”劳动节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劳动者是文明的创造者,劳动者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们”

1961年5月1日

毛泽东指出“工人要有革命骨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1984年5月1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文化科学水平较高的一部分,要搞四个现代化,必须把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1)依据材料,分别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个阶段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2)从表中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各选一个时期,对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进行合理解读。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

明清时期,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潜流暗动,社会风尚的变迁,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商人地位的提升,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虽然不足以立即改变总的道德秩序和社会面貌,但却持续不断地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中国社会正在冲破传统,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

明清时期,宗族仍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调节机制。但是,宗法的约束效力逐步涣散,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日趋明显。经研究者统计,至少在清代前期,大家庭所占比例已不是很高,最为普遍的家庭还是由父母和子女结合成的三角。明清妇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迹象,如在一些士绅家庭中,女子读书作文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中下层家庭中,妇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正式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念,商人本身也逐步建立起了道德自尊。传统价值取向的变迁,导致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了崇商的趋势。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追求奢侈享乐的风尚。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以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

明代中后期,在工商业经济和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愈显苍白无力,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深刻的危机。有悖于正统道学的理欲观念,成为明清文人士大夫张扬个性、满足精神和物质欲望的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也助长了准求声色犬马的享乐之风。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上述材料中明清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者之间有何逻辑关系?
(2)分析明清社会生活“因循”与“躁动”并存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元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下表为中元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

时期源流与发展
先秦出现七月半的秋祭习俗,在农业丰收后,用新米祭祀祖先,向祖先报告收成。
魏晋早期“五斗米道”宣扬“三官信仰”,其中地官为赦罪之官。北魏时,七月十五日被定为中元地官的赦罪日,道教徒于七月举行斋醮之事。
南北朝时,南方盛行于七月十五日过“盂兰盆节”。盂兰盆节所讲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儒家伦理契合,为民众所接受。
唐朝唐王朝大力推行佛、道。此时,道教中元、佛教盂兰、儒家尝秋三节并行。
宋朝太祖、太宗时,规定中元节开封城要依上元(正月十五)之例,张灯三夜。皇帝御楼观灯,赐宴从官。民间出现集中售卖明器的市场,瓦市乐人演出《目连救母》杂剧,还有祭祀祖先的物品沿街叫卖,扫墓成普遍习俗,道观也设道场祭奠。
金朝金的节日几乎全部沿袭了辽宋习俗,尤其是宋的习俗。金朝在中元有拜天、射柳的习俗。
元明清中元节一直是这个时期重要的节日,整体内容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基本沿袭前代。

——据《中华文明史话·节日史话》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元节形成过程中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元节成为中国古代重要节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023-08-29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一五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末到北宋初五十多年时间里,教育逐渐衰退。学校教育流于形式,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完备的教育体系。宋初荫补之制度充斥朝野。只要一族有显赫之人,即可显耀整个家族。从文献记载看,仁宗以前,州县兴学寥寥无几,到庆历时不仅诏令全国州县兴学,且规定各州“选部属官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充任。北宋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子监为主导、以中央太学为主体、诸多专科学校及地方学校配套的全国多层次官学系统。庆历改革主要是变原来先诗赋后策论为先策论后诗赋。熙丰改革时规定,诗赋及明经诸科罢而不用,专以经义策论试士。在太学内采用三舍法的升级制度,打破了科举对选士的垄断。著名的《春秋》大师孙复就是范仲淹一手栽培,同时又作为兴学时的名师被朝廷召到太学讲学;大思想家张载、石介也是在兴学之下成长起来的。熙宁八年颁发王安石撰的《三经新义》作为取士之准绳。三次兴学为解决宋初养士取士制度弊端进行了不少合理的改革,但结果并无多大逊色。

——摘编自金仁经《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1912年1月5日,学贯中西、刚从德国留学归国不久的蔡元培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后,对教育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培养少数官吏的教育改为以广大人民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为实施国民教育,废止了中小学读经讲经课,同时加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国文、算数、历史、地理、理化等科目。蔡元培提出“国民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主张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代替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封建教育宗旨,同时强调五育不可偏废。民国成立后颁布的癸丑学制明确宣布教育为男女共享的权利与义务,女学不别立系统,与男子同。但因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蔡元培的教育主张很多仅停留在形式上。

——摘编自张延华《蔡元培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三次兴学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蔡元培兴学教育改革的内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兴学与蔡元培教育改革成效有限的共同原因。
2023-07-17更新 | 153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845年的爱尔兰只依赖一种作物:马铃薯,而苦难也定格在1845年的夏天。1845年夏,马铃薯霜霉病持续的、大范围的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饥荒发生。1846年马铃薯病害已经几乎蔓延至爱尔兰的所有郡,各种疾病也开始流行……大部分的英国舆论都戴着有色眼镜去考虑问题:袭击爱尔兰的“灾难”是对奢侈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的警告。《泰晤士报》也加入了论战,反对“最不可靠的作物和最差的食物”,在它看来,上帝的意图不容质疑,它迫使特别需要改变的爱尔兰人接受另外一种不同于马铃薯的生计手段。整个大饥荒期间,尽管英国政府也启动饥荒危机救助机制,但是所有这些有限的努力对于这场空前的大饥荒来说仅是杯水车薪,大饥荒带来的死亡人数巨大。马铃薯饥荒导致了营养不良,身体免疫力下降,于是疫病流行,饥荒与疫病交替肆虐,让爱尔兰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大饥荒带来空前对外大移民运动,主要移民方向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本土。大饥荒后激发了爱尔兰独立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爱尔兰人此后几十年一直在思考本民族的未来之路,最终爱尔兰人选择以本民族自己的方式决定未来,1922年爱尔兰实现自治,1949年爱尔兰共和国成立,英爱之间的民族矛盾和历史积怨直至如今都未能彻底化解,北爱尔兰问题仍旧是当今英国面临的重要政治议题。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爱尔兰大饥荒产生及持续恶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阐明爱尔兰大饥荒的启示。
2023-07-14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2023-06-30更新 | 3956次组卷 | 28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半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出处主要观点
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变化》中国南部通往印度的通道出现的时间,早于从中国西北部通往国外通道出现的时间
伍加伧、
江玉祥
《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战国时四川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到印度的
胡绍华《西南丝绸之路》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前的两个多世纪内,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这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最古老道路
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西南丝绸之路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开通;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线,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发展,但却从未长期间断过

——摘编自梁州《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西南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2023-06-21更新 | 336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最早形式是驿道,主要由政府控制和使用。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后,水运分担了驿道大部分运力,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方式。对政府来说,潜粮的北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间的商人也会经运河在南北方之间贩运。南北方之间的海运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但到了元代才真正繁荣起来,成为南北商业贸易的重要途径。海运繁荣之后,部分商业性的河运转为海运。而在运河淤塞或战乱时期,政府也会组织大规模海运以解燃眉之急。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材料二   1913年,津浦铁路建成通丰。津浦铁路联结陇海、胶济、沪宁等铁路,同时与长江、淮河相连,实现了水陆联运,成为东部地区交通网的骨干。此后,天津、济南等商埠更加繁荣,徐州、蚌埠等新的商业城市也相继兴起。到1937年,济南新办近代企业达数十家。山东省花生、烟草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相当一部分经津浦铁路外运。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大量救济物资和难民经津浦铁路运输,大大减少了因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此同时,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村过剩人口乘坐火车离开故乡,流入城市或移往他处。

——摘编自秦熠《津浦铁路与沿途社会变迁(19081937)》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事业的发展摆脱了以往动荡、混乱的局面。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津浦铁路一直是重点投资对象。1965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完全联结,称京沪铁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沪铁路多次提速。同时,还进行了电气化改造,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高铁技术迅速发展。2013年,京沪高铁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京沪铁路的客运压力。

——摘编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津浦铁路对沿途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南北铁路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3-06-13更新 | 189次组卷 | 8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爱弥儿》是卢梭用二十年时间所完成的一部涉及教育、文学、哲学、社会、政治等各方面内容的思想巨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梭认为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社会人,是不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人。他认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他通过《爱弥儿》塑造了一个在自然条件下接受自然教育,保持着人类最美好自然天性拥有真正自由的自然人。……卢梭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利用教育塑造完美人性,进而能够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重建社会文明。

材料二   卢梭说“在未使人成为人以前,绝没有必要使人成为哲学家”。在《爱弥儿》中,卢梭多次提出“爱弥儿”与“社会人”的比较,试图来揭示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成为压抑人性的新的工具。……理性权威成了新的宗教权威来奴役人民,……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只会让人们从一个迷信转移到另一个迷信上,无法真正解放人的心灵。

——摘编自代志卿《从“社会人”到“自然人”:卢梭<爱弥儿>对理性崇拜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卢梭的教育主张及其认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理性主义”。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正确认识理性与人性的关系?
2023-06-10更新 | 243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