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7月,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共有63个师又16个旅,但以40个师,企图在行进中夺占基辅,未能成功,遂增调坦克第1集群企图从翼侧包国苏军。德军的正面突击和随之而来的翼倒突击,把苏联红军的西南方面军割裂成几个集团。7月20日开始,苏军从南面对德军坦克第1集群实施反突击,迫使德军转入防御。7月底,德军第6集团军突击集团重新对基输发动进攻。苏军以筑垒地域的军队和预备队组成第37集团军,加强了基辅筑垒地域的防御,基辅市、州党组织还向苏军输送了3万多名共产党员,20万基辅居民参加了苏军。8月上半月,德军突至基输近郊。9月19日,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放弃基辅。战役中,几乎整个苏联红军的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包围。期间,苏军在莫斯科方向集中预各队,建立了较为坚目的防御。

——摘编自段苏权(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四十周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基辅战役的特征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基辅战役的影响。
2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阅读材料:
材料一 1896年4月17日丘逢甲用血和泪写就一首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
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896年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鼓舞了被压迫、遭侵略的民族进行解放战争的信心和勇气。
——胡锦涛《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讲话》
请回答:
(1)“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之后重新回归祖国,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016-11-18更新 | 1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渐引入。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说:“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其后,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最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材料三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技术爆炸式发展,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因及意义
2022-02-13更新 | 21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像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摘自1906年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中国的问题完全用西方的方法来办,必然要遭到传统的巨大阻抗;而完全用传统的方法来办,那已落后于时代。毛泽东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用西方文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传统,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他率领一批旧时代的人

——农民,取得了新时代的胜利。——茅海建《也谈近代湖湘文化》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中国道路的这些精神特质从不同方面发力,促使“道路自信”得以生成。

——《习近平关于中国道路精神特质的当代审视》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内涵和民权主义的特点。
(2)说明材料二中“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所代表的革命道路,并分析走该道路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和建设年代的“理论创新精神”。
2019-12-04更新 | 98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5 . 以民主取代专制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民主政治的发展经历了思想变革---政治变革---法律完善的过程。在近代历史上,无论是欧洲,还是东方的中国都在发生着变革。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国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王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
(1)材料一、二体现了哪些比较进步的思想原则?在当时最主要的政治意义是什么?
(2)近代,英国、美国建立起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写进法律文献的民主”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法律文献是哪些?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根据材料及中国国情分析,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否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为什么?
2016-11-18更新 | 3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最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还外款照旧担任,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之对外宣言》
材料三
我同盟会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是民族主义,二是民权主义,三是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1912年8月25日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概括地说要达到什么目标?所谓“最完美的国家”是何意?
(2)根据材料二三,你认为“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3)孙中山因何未能建立“最完美的国家”?

7 . 辨析概念、解读史料和理解观点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从词源学来说,古希腊文δημοκρατια(民主),是由δημοζ(人民)和κρατοζ(权力)两个词组合而成,涵义为人民的权力,即由人民执掌政权共同治理国家之意。后来,西方国家文字将此词直译为德谟克拉西(英文为Democracy)。近代作为政治术语使用时,内涵有所延伸和扩展,主要指人民主权,与古代的含义不尽一致。

(1)结合所学,比较古希腊和近代西方“民主”的不同之处。

邮票在方寸之间见证着历史,可视为一种特别的史料。

注:图14上方文字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

(2)图14和15分别是1957年中国和匈牙利发行的十月革命纪念邮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两张邮票进行解读。

要求:全面提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

有学者提出:二战后的美欧关系受到国际形势和美欧双方实力两大因素的制约,经历了从冷战期间依附性质的“特殊关系”到冷战结束后趋向平等的“正常关系”的转变。

(3)请你结合所学,说明这一观点。

2018-01-20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
8 . 2012年1月1日,中美建交迎来第33个周年。回顾中美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奥巴马执政百日》
(1)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政治体制的构建上, 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体现“效法美国”的?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哪一规定与美国政治体制不同?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943年,美国罗斯福指出:“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的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引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3)根据材料二,说说二战期间美国对华的政策。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因。
材料三   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隧道口的光亮”。
(4)请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分水岭”?
(5)依据上述材料,指出中美处理双边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2016-11-18更新 | 5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9 .

材料一:2004年4月9日,69岁的尚尔和向报纸披露在日本发行量很大的《新汉日词典》被多处篡改后日本版第二版出版的内容,包括:把原书中“九一八事变”释义中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等字样,篡改称“日本军”、“占领”等。

材料二: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日本“和平之船”从东京晴阳港出发作第三十八次环球航行,2005年2月6日下午抵达南京,今年九十一岁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多立太郎此次专程随团拉力南京,他在万人坑前久久默哀,深深忏悔。

请回答:

(1)请列举近代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2)中日之间政治共识难以达成的症结何在?

(3)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4)你如何看待当今中日关系?

10 .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在11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却以战败而告终。这—胜一败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材料二 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材料三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国,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
材料四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材料五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有精辟的论述。《矛盾论》说:“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