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梁启超的历史著作《读史的方法》中记载:“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再把这个目的分段细细解释,必定要先有真事实。已经沉没了的实事,应该重新寻出,此类事实,愈古愈多,譬如,做罗马史的人,专靠书本上的记载,所以记载的事情有许多靠不住的,后来罗马发现很多古代的遗迹实物,然后罗马史的真相才能逐渐明白。有许多事实,从前人记错了,我们不特不可蛮从,而且应该改正,此类事实,古代史固然不少,近代史尤其多。有许多向来史家有不大注意的材料,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它,例如,诗歌的搜集,故事的采访,可因以获得许多带历史成分的材料,前人不甚注意,现在北京大学有人在那里研究了。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我们研究历史,要把许多似乎很不要紧的事情联合起来,加以研究。许多历史上的事情,顺看、平看似无意义,亦没有什么结果,但是细细的把长时间的历史通盘联络起来,就有意义、有结果了。”

——据梁启超《读史的方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启超关于研究史实的方法。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史料的类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同学研究“乾隆时期人口与粮食安全”问题,收集了以下两则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部分时期山西人口总数及小麦年平均价格

——摘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至乾隆时期基本形成了一些“因灾禁酒”的共识,乾隆帝说:“与其禁于已饥之后,节省于临时,孰若禁于未饥之先,积贮于平日,今即一州一邑而计之,岁耗谷米,少者万余石,多者数万石不等。则禁止之后,通计五省所存之谷,已千余万石矣。”

——摘自崔思朋、仲伟民《清代禁酒与粮食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出现上述现象的时代背景。
(2)分别阐述材料一、二对研究“乾隆时期人口与粮食安全”的价值。
(3)除上述材料之外,全面研究“乾隆时期人口与粮食安全”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史料二   《黑死病: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13481349)》,作者以黑死病为主题,参阅大量资料,尤其是选用了英格兰的主教登记簿、庄园档案等原始资料,阐述了黑死病给英格兰带来的影响。因为该书重要的学术贡献,英国近二十家知名高校图书馆、美国八十余家知名高校图书馆珍藏。

史料三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其前身是西门妇孺医院,因其创建时屋顶呈红色,故而被广大市民亲切地称为“红房子医院”。下图为该医院照片。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世界医学活动中心的空间分布也有随时间转移的规律,其大致途径是:16世纪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17世纪上半叶至18世纪的荷兰和英国;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的法国: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美国。世界医学科学中心的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的生产关系发展、新的政治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必然伴随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嬗变,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英国和荷兰的清教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德国的古典哲学、美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都为科学中心的形成创造了精神文化环境。包括教育体制、知识内容、教育理念、教育环节和教学方法在内的教育改革往往是科学革命的先导。

——改编自左汉宾《近代以来世界医学科学中心转移现象探析》等


(1)指出材料一的三则史料的类型,并指出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医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历史,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0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的得与失为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着“辛亥革命的得与失”进行了深刻的研讨。

材料一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国民政治心理

派别(阶层)主张或表现
资产阶级革命派废灭鞑虏清朝,光复中华祖国,建立汉人民族的国家
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撤销皇族内阁,领导四川保路运动
农民阶级宣传反清复明,掀起抗捐抗租斗争
城市市民阶级听说革命党人很文明,光复一个地方,就保护一个地方
地方新军力量组织反清团体,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

——据高文浩《“反满”情结的局限与辛亥革命的成败》

(1)从研究辛亥革命的角度,说明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材料二与我们研究的问题有何关联?请简要说明。
2023-12-0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圣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

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意义的“棉花帝国”形成的历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77年冬,河南偃师缑氏郑瑶村出土的汉章帝建初二年“侍廷里父老禅约束石券”(见图),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乡里民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释文:建初二年正月十五日,侍廷里父老惮祭尊于季、主疏左巨等二十五人共为约束石券里治中。乃以永平十五年六月中造亻,敛钱共有六万一千五百,买田八十二亩。惮中其有訾次当给为里父老者,共以容田借与,得收田上毛物谷实自给。即訾下不中,还田,转与当为父老者。其有物故,得传后代户者一人。即惮中皆訾下不中父老,季、巨等共假赁田。它如约束。单侯、单子阳、尹伯通、锜中都、周平、周兰、□□周伟、于中山、于中程、于季、于季卿、于程式、于伯先、于图、左巨、单力、于稚、锜中卿、左□□、于思、锜季卿、尹太孙、于伯和、尹明功。注:大意是某乡侍廷里25户共同集资六万一千五百文,买田八十二亩。约定以其每年收益帖助当年里中因家訾较多,次当为里父老者。该人若因户訾降低,不再担任里父老,就应将田土转交给次当为里父老者。里父老若物故,则传其继承人(继为户主,继为里父老者)。如果里立约人中,家訾皆不够格当里父老,则该田即由祭尊于季、主疏左巨主持出租该田土。

——据杨际平《我国古代契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侍廷里父老惮约束石券”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契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侍廷里父老惮约束石券”的史料价值。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大宪章》第34条:“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之敕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

史料二   《法国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史料三   18世纪,哲学家们开始主张主观权利理论。他们认为,人享有各种主观权利,这些权利在性质上属于自然权利。

材料二     马基雅弗利(14691527)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人能自由地使用财产,国家的建立是为了人的需要,而不是神的意旨。

孟德斯鸠(16891755)只有法治的政府,才会有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要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卢梭(17121778年)定期召开的人民大会必须有法律保证,否则,人民就有理由推翻他们,重建一个守法的政府。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5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国籍,任何人的国籍不得被任意剥夺。”后来各国又签订《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摘编自黄琳《近代西方权力观的演变及启示——从马基雅弗利到卢梭》等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于探究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历史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8年,光绪(38岁)和慈禧(73岁)先后离世,引发了民间的种种猜想。关于光绪死因,有学者整理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   史料1   “清之亡,虽为隆裕(光绪的皇后),而害先帝(光绪),立幼主,授载沣以重器,其祸实归于孝钦(慈禧)也。”

—起居注官恽毓鼎《澄斋日记》

史料2   “十月二十一日,子刻,张仲元、全顺、忠勋请得皇上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关紧闭,势已将脱。谨勉拟生脉散,以尽血忱。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水煎灌服。”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三十四年皇上脉案(三月二十四日立)》中最后一条

材料二     为了研究光绪的真正死因,一些史学家历时三年,进行《清光绪帝死因专题课题》研究,现节选部分实验过程和数据如下表:

(注:实验结果表明:光绪帝尸体上砷化物是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检测数据部分,均系北京市公安局张新威先生提供。)

—摘编自戴逸《光绪之死》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实验过程和数据,分别试写实验结论。
结论1
结论2
结论3
2024-01-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晚:时代的眼睛

下表是2004—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主题和特点。

年份主题特点
2004祝福体现了2003年的时代风貌和特征
2005盛世大联欢满足观众“想笑,想开怀大笑”的愿望
2006爱与和谐港、澳、台三地的新春使者献上灯谜
2007欢乐和谐中国年设置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动情点
2008和谐盛世、团结奋进开门办春晚
2009中华大联欢将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作为主线
2010虎跃龙腾贺新春以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欢为主线
2011励志让普通百姓登上春晚舞台
2012回家过大年突出跟百姓互动,接地气儿
2013新春中国勤俭节约
2014欢乐祥和迎新春,同心共圆中国梦唱响“梦想”的时代主旋律
2015家和万事兴回归家庭理念
2016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真情讲述,表现形式新颖多样
2017大美中国梦,金鸡报春来深入生活、扎根群众
2018喜庆新时代、共筑中国梦设立珠海、三亚等分会场
2019奋进新时代、欢度幸福年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2020共圆小康梦,欢乐过大年网台联动、融合传播等方面进行全新突破
2021万民安康辞旧岁、欢歌笑语迎新年交流互鉴中激扬世界多彩文明之美
2022新征程上的迎春曲,中国年里的欢乐颂围绕中共建党百年和冬奥盛会等主题
2023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2024龙行龘(dá)龘,欣欣家国创新“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
(1)春晚眼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04年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4-01-2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两例


材料二:


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挥毫醉醒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

——《题文会图》

注:“入载”典出唐太宗见进士进端门时,发出“天下英雄入吾叔中矣”的感慨。

材料三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摘编自邓广铭、漆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


(1)分别说明材料一、二对于研究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中的观点。
2024-01-1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