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

设有大司徒职官,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下辖遂人、遂师、委人廪人、仓人、司稼等,多部门协同救灾。

秦朝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中规定: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之”。

汉朝

有民曹尚书……汉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遣使者捕蝗”。

隋唐

有户部等兼管救灾的中央常设部门。开元初年,山东、河北、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爆发了严重蝗灾,唐玄宗派出御史担任捕蝗使,分道指挥山东等地的除蝗工作,并将灭蝗成效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

宋朝

安抚使、廉访使等差遣职位也参与赈恤;宋真宗下令在全国推广常平仓制度;实行地方长官兼河堤使制度。

清朝

在黄淮等地区专设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康熙先后诏令善于治水的靳辅、于成龙和张鹏翮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水患。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灾害治理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李士谦,字子约,(北魏)赵郡平棘人也。

李氏宗党豪盛……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

——摘编自[唐]李延寿《北史·李士谦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代政府加强灾害治理的举措,并分析历代政府都重视灾害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角度解读材料二中的现象。
2023-12-12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省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考试(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祖制”特指“先皇制度”。具体而言,“祖制”是本朝开国皇帝以及先代皇帝构建的关于国家治理根本制度的规范体系,其内容涉及:国家权力分配与制衡、朝廷运行机制、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职官任免、朝贡外交以及对于特定群体的规制、对于特殊事件的处理等等。祖制的名称,各朝不一,有称“祖制”“祖训”“圣政”“圣训”也有称“本朝家法”“祖宗故事”“祖宗之法”等。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祖制,将祖制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政治惯例,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方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朱勇《“祖制”的法律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用“祖制”治理国家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崔晶《基层社会治理秩序的构建——基于明清时期国家法与习惯法互动的视角》

材料二   农村立法梳理(1989—2000年)

时间法律文件规则内容规则意义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对于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性质、范围及运作情况进行了规定明确了村集体企业的经济地位与农村主体身份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对于乡镇企业的企业性质、范围及运作情况进行了规定明确了乡镇企业的经济
地位与农村主体身份

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标志着基层自治制度的法律化

—摘编自张慧瑶《新中国成立七十年(1949—2019)农村基层治理法制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和新时期对基层治理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新时期基层治理不同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
2021-09-27更新 | 2825次组卷 | 18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人民生活的变迁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1970年的手表购买证                                             图2:青岛马连发老人的家庭账本

材料二   中国家庭收入比较:按区域

平均收入(元)东部中部西部东/西
7322825408265672.8
1.工资性收入26405720974023.6
2.生产经营收入:253801000084802.3
—2.1农业收入3518473684800.4
—2.2工商业收入21862526423989.1
3.投资性收入56236966498.7
4.转移性收入15820750476392.1
—4.1退休、养老、住房公积金、贫困补贴11577416551192.3
—4.2人情往来等4243333825191.7

——摘自西南财大《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2012年)》


(1)关于人民生活的变迁,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构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历史进程。
6 . 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二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上期期末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完全抛弃了关税保护,确立起自由贸易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到最繁荣的阶段,无论是生产力的水平还是产品的数量,都执世界之牛耳。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成了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并长期执政。随着英国全面推向国际市场,工业开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轨,制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煤业得到迅速发展,商品充斥海内外,成为“世界工厂”。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将那些不发达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作为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地纳入市场轨道,围绕工业国运行,并成为其经济附庸。

——摘编自宋华《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形成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作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20世纪以来发生两次深刻变革。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首次转型。战后西方各国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理论,确立了国家干预的现代化道路。20世纪70年代末的“撒切尔主义”,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大国上升为主流经济政策取向。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绝非偶然,由于国家干预的产生部分是因为恐惧社会主义而做出的一种反应。当发达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威胁力量减退使国家干预逐渐失去存在缘由……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以弱化国家职能和强调市场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理念相契合。可见,新自由主义中确有一些反映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容,其政策主张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欧美国家反滞胀的改革。

——摘编自刘献《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其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西方自由主义政策两次转型的共性之处,分析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

8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高是工业部门获得各种生产要素和销售市场的前提条件,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都离不开农业部门从劳动者到产业剩余的供给。工业化进程作为现代化的主体部分,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来完成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解决。

——摘编自《民族工业资本家与近代中国农业发展》


解读材料:围绕“农业与工业”的关系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例证(评述)该论题。(要求:明确提出论题,史实运用准确)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9 . 【历史―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81-1983年,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引发美苏关系紧张,西欧公众舆论为此掀起极大争论,和平运动、反核武器运动更为高涨,大规模示威游行不断,形成所谓“中导危机”。1983年,苏联发起强大政治宣传攻势,试图分裂北约,阻止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事实证明,苏联用中程核导弹对西欧进行威胁和恫叮,用宣传攻势离间美欧,用笼络西德SPD等手段,都难以达到使西德中立化的目的。西德国内政治几十年来在防卫问题上已经形成一套模式,1953年在重新武装问题上、1957年在核分享问题上,保守派都在面对相当多国人反对下,赢得了选举胜利,推行了自己的政策。1983年11月22日,西德国会历经30多次激烈辩论后,做出决议,允许在西德部署美国中程核导弹,同时敦促美国继续对苏谈判,再次表明这个模式仍然有效。次日,苏联代表退出了日内瓦中导裁军谈判。美国中程核导弹在西欧尤其是西德实现了部署,中导危机结束了。

——田少颖《冷战末期的核常裁军、西欧一体化进程与英德摩擦的缘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导危机”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上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代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明代北京城平面示意图
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