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81889年,日本明治政府围绕“富国强兵”这一总目标进行了深刻的军事改革。改革首先是废除封建军事制度,逐渐解散了各藩的士族军队,剥夺了封建武士的军事特权,统一兵权,建立一支直属中央政府的常备军。并在1872年仿照欧美制度,撤销兵部省,分别设立陆军省和海军省。1878年模仿德国,设立参谋本部,首先在陆军系统实行军政、军令分离的双轨制。随着新军队的建立和发展,新政府着力改革军事教育,创办军校,培养具有近代军事知识的各类专业人才。同时通过直接从西方国家购买武器装备,用高薪从西方招聘技术人才,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等方法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此外,还大力宣传“武士道”、“忠君”等封建思想,强化军纪。

——据谢朝晖《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军事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改革。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成都石室中学高三下期适应性考试(二)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大百科全书浙闻出版》对“宣传”的定义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图1、图2和图3是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的战争宣传海报。

图1                                     图2                                          图3

概括图1至图3美国宣传海报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期间美国的宣传海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部分学者这样评价明治维新“:天皇制绝对主义是……代表绝对主义封建反动的一面。”关于以地税改革为中心的土地制度的变革,他们认为,改革后的地税仍是封建地租,只不过缴纳的对象由领主变为国家,地租的形式由实物变为货币而已。他们认为,“新地税的性质,在本质上和农民耕种领主的土地被征收封建贡租完全一样”。但是,众所周知,新的地税被政府用来兴办了一系列工矿企业,变成了对华族和士族的支付公债,促使其转化为工商业金融资本,起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以地税为主的财政收入,被大量地用于修建铁道和船只,扩大了资本主义市场。土地的自由买卖,自由种植,农民具有了自由身份,使农民大批破产转化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者,有利于原始积累的进程,加速了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敬秀《明治维新性质再辨析》

(1)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中地税改革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治维新时地税改革的成效为例,简要评析明治维新中的“天皇制绝对主义”。
4 . 【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了农村赈灾和反共的政治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将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付诸实践,开始用行政命令主动发起农村合作运动。在“救治农村”“调节农村金融”的口号下,通过政府的组织和宣传,将城市银行的剩余资金贷往农村,创办信用合作社。1928年,国民党中央执监会通过了《组织合作运动委员会建议案》,将其规定为国策运动之一。“经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提倡,始逐步具体化、普遍化,益以各方面的推动,合作事业之进展逐日形蓬勃矣。”但终因未能改变封建制度,农村合作运动未能起到挽救农业危机和复兴农村经济的功效。

——摘编自傅宏《论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了解决中央苏区粮食极度缺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并设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负责管理。19302月闽西根据地发布的《合作社讲授大纲》作为第一个向群众系统讲述合作社的宣传材料,提出了合作社的多项原则,如合作社以增进社员共同的经济幸福为目的,社员必须是自动结合的,等等。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法律规则,推动了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如他们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在反经济封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葛文光、李录堂《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合作社的历史沿革及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区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2024-04-28更新 | 162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年)结束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给予欧洲人的贸易特权,而蒙古帝国消失后中亚的混乱状态也威胁着传统商路的安全。传统的地中海航行是沿着海岸线的路线,仅有的外海航行也主要分布在各个海岛之间,其贸易需求也多来自于富裕阶层。但到中世纪晚期,由于人口的膨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扩大贸易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摘编自马锋   苏巍峰《浅论奥斯曼土耳其的堀起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材料二   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线开通后,来往于欧、美的船只日益频繁,它们把一船船欧洲的物品运抵美洲,又把一船船美洲的金银运回欧洲。当然,在这种交换中总是印第安人吃大亏。来往的船只还把欧洲的生产方式、农作物品种和家畜等传到美洲,美洲的玉米、番茄等也传到了欧洲。另外,作为探险家的哥伦布不但开辟了欧美间的航线,他还是第一个对大西洋作了考察记录的人。他的航海日记不仅对东北信风和海流作了观测,还留下了许多大西洋和美洲的原始资料,这无疑对以后地理学、海洋学、历史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杨凤霞   宁波《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晚期,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欧洲通往美洲的航线开通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