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拍摄的电影《末代皇帝》中有一情节:已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第一辆自行车是他的外教庄士敦带来的。对此有人质疑,理由是溥仪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和庄士敦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均无关于此事的记载。

回忆录《末代国舅澄清的两件史实》记载:“我(国舅润麒)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家里的第一辆自行车,是我妈妈弄来的。自己有了好玩的新鲜玩意儿,总忘不了同样贪玩的皇帝姐夫。于是我把自己家的这辆自行车骑进了紫禁城。”又有回忆录《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记载:1922年溥仪大婚前夕“我(溥仪堂弟溥佳)送溥仪的礼物是一辆自行车,因他从未骑过自行车,看了十分高兴,就开始练习起来。”

(1)根据材料,判断谁是第一个赠送自行车给溥仪的人并简要说明理由。
(2)在探究历史问题时,如何看待“回忆录”的史料价值?
2024-08-0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练习(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洋务运动时期从事翻译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同文馆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其课程表规定:“馆中肄习洋文四种,即英、法、德、俄四国文字也。”其译书活动集中在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据《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记载,共出书160种,以自然科学和兵工技术的译介为主,对社会科学的译介只占总译书数的五分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译介的对象转向日本,从日文转译了大量的以西方治国、强国之法为重点的社会科学知识书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渐为译介主体。19001911年,国人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书至少有1599种,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总数的两倍。其中,19021904年共译书533种,译自日语的书目有321种,比译自英、德、法文的总和还要多。

——摘编自卢明玉《西人西学翻译与晚清救国良策的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译书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译书活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北部湾地区设立了合浦、九真、交趾和日南等郡,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北部湾地区的合浦郡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而尽显繁华,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区域,在中国与东南亚等地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丝绸等物品的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这是史书中有关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北部湾出发的最早记载。

——摘编自廖国一《从北部湾出发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述略》

材料二   北宋时期,政府派使节到海外国家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王安石变法之后,海外贸易地位进一步提升。元朝政府对海外贸易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尽管出于政治需要,元朝曾有4次“禁商泛海”,但元朝政府很快就恢复了海外贸易政策。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有两条,即泉州、广州口岸→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斯里兰卡→印度→波斯湾;扬州或宁波口岸→东部海岸→朝鲜和日本列岛。元朝首次开辟了从中国南海通往大西洋的航线,使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路 线大为拓展,其范围超过了之前各个朝代。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于国方《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将夏和商分别定义为共主制下的族邦联盟与共主制下的邦国联盟。萌芽于夏而盛行于商的是册封制而非分封制。夏商时期王掌控的国土仅为王畿之地,无太片领土及民众可以分封,只是承认方国,给予封号而已。商代进一步明确了夏代萌芽的内外服制,商都为中心的王畿,即内服之地;而王畿之外,分布着众多封国和方国。封国是得到商王朝正式册封的邦国,完全臣服于商王朝。方国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臣属于商王朝的盟国,与封国一样有为商王朝戍边、勤王、进贡的义务。第二类是与商王朝存在一定松散同盟关系的方国和敌对方国。

——摘编自徐昭峰赵心杨《夏商国家社会形态及其相关问题》

材料二   关于夏商西周国家结构,与三代之前的邦国联盟及三代之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均有不同,是“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尚书·酒诰》记载商王朝国家由内服和外服组成,其内服属于百官系统;其外服属于诸侯邦国系统。位于中央的王国可视为王朝内的“国上之国”,外服的诸侯邦国视为王朝内的“国中之国”,整个王朝国家都以王为“天下共主”。无论是中央王国还是诸侯邦国,都是世卿世禄,各个诸侯邦国都具有不完整的主权,其王朝国家的构成是多元的,但整个王朝国家又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

——摘编自王震中《商王朝的多元一体复合制结构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夏商并不存在分封制的主要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与三代前后的不同。
(3)综上,指出上述两则材料作者立论的商朝制度基础及他们视角的差异。
2024-06-2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梁启超的历史著作《读史的方法》中记载:“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再把这个目的分段细细解释,必定要先有真事实。已经沉没了的实事,应该重新寻出,此类事实,愈古愈多,譬如,做罗马史的人,专靠书本上的记载,所以记载的事情有许多靠不住的,后来罗马发现很多古代的遗迹实物,然后罗马史的真相才能逐渐明白。有许多事实,从前人记错了,我们不特不可蛮从,而且应该改正,此类事实,古代史固然不少,近代史尤其多。有许多向来史家有不大注意的材料,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它,例如,诗歌的搜集,故事的采访,可因以获得许多带历史成分的材料,前人不甚注意,现在北京大学有人在那里研究了。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我们研究历史,要把许多似乎很不要紧的事情联合起来,加以研究。许多历史上的事情,顺看、平看似无意义,亦没有什么结果,但是细细的把长时间的历史通盘联络起来,就有意义、有结果了。”

——据梁启超《读史的方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启超关于研究史实的方法。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史料的类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邺城地处中原,是汉魏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据古文献记载,西高穴大墓所处的邺西地区,曾存有大量的高规格的古代墓葬,因而西高穴大墓的现世格外引人注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高穴大墓

墓葬位置

西高穴大墓位于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该地西依太行,北邻漳河,南倚南陵,地势较高。西高穴村向东7公里为西门豹祠遗址,向东14.5公里为邺城遗址。东临安阳固岸北朝墓地,隔漳河向北为磁县北朝墓群。

墓葬形制和结构

墓葬未发现封土,且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墓室面积约380平方米,由两个主室、四个侧室等组成,呈中轴线左右大致对称的墓室布局,墓壁砌大型条砖,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

出土器物

该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出土了一批具有明显的汉魏特征的器物和画像石等遗物。有五铢钱、水晶珠、玉佩等异常精美装饰品及见于王侯大墓的车马器、石圭,还有刻铭石牌63块,其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铭文,刻铭的字体绝大多数是汉隶,字体规整,遒劲有力。

材料二   (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

——据魏晋陆机《吊魏武帝文》等

一些学者依据西高穴大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就西高穴大墓与曹操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024-06-1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0年,吐鲁番文管所在清理柏孜克里克石窟垃圾时,发现了来自杭州金铺广告文书,广告词表述:“□口家打造南柜佛金、诸般金箔,见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开铺,口口辨认,不误主顾使用”。文书上还清晰留有方形折痕。这说明它们当年真正的用途就是作为金箔的包装纸,旧称“裹贴”。在给这批文书进行断代时,出现的“官巷”和“泰和楼”等地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杭州“常庆坊东北有太和楼桥”。太、泰相通,可见这里说的就是吐鲁番文书里的泰和楼。《梦粱录》还提道:“(杭州)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两行多是金银、盐钞引交易铺。”情况完全符合广告词中徐家金铺的位置。另外,周密《武林旧事》里也有关于太和楼的记述。然而,南宋并不使用“杭州”这个地名。宋高宗将杭州升为“临安府”后,一直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78)元朝才又设“杭州路总管府"。元军入临安没有动用武力,它的城市格局在短期内没有大的变化,太和楼这些昔日的地标建筑应该依旧无恙。由此,基本可以肯定,柏孜克里克石窟的裹贴都属于元朝产品。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判断裹贴是元朝产品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杭州的裹贴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
2024-06-04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是独属于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兼具物理空间、社会形态与精神投射的多重维度。

材料一   南宋时期,《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以及《咸淳临安志》相继问世,后人并称“临安三志”。《乾道临安志》主要记述南宋临安的皇室宫苑、朝廷机构、物产风俗、历代牧守;《淳祐临安志》主要载述南宋临安的城府、山川;《咸淳临安志》征材宏富,体例井然,对疆域、山川、秩官、风土、人物等内容均有记载,是三本志书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临安三志在中国古代都城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比较《咸淳临安志》与《长安志》,显然都城志在南宋时期已趋于定型。都城志发展至两宋时期,体例趋于完备,内容也更为丰富,这与当时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修志风气的盛行分不开。

——摘编自黄硕《临安三志研究》

材料二   临安成为都城的原因,首要问题是财赋。绍兴僻处海隅,州城狭小,其所在浙东地区的物产无法满足行都的财赋供应,距离驻扎在江淮一带的宋军也较远,不利于遥控指挥。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初一,回到临安的赵构将由绍兴府治改成的行宫赐还地方,复为府治,表示不再考虑将绍兴作为行都的候选地。其二是区位。临安有运河交通之便,腹地也比绍兴更广。建康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与军事地理等条件都更优于临安,但就防御金兵来说,不如临安安全。他放弃在地理上有镇东南之势的建康,选择地势狭窄、僻在海隅的临安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前者太过靠近长江,而后者离金兵更远,且有“重江之险”。

——摘编自包伟民《南宋临安—壮心未与年俱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安三志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临安城发展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的佣书

材料一   受雇于贵族官府、书贾书肆、富豪士人及寺庙道观,为人抄写书籍以接取佣金的职业在古代称为“佣书”。抄书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理应得到报酬,但佣书者也会遇到迟付酬金和欠薪的现象。敦煌遗书中就有好几则经生书手在卷子末尾写下的对雇主欠薪的报怨:“写书今日了,因何不送钱。谁家无赖汉,回面不相看。”

《魏书·刘芳传》记载:“芳常为诸僧佣写经论.笔迹称善。”《北齐书·张景仁传》载,张景仁“幼孤家贫,以学书为业,遂工草隶,选补内书生”。《宋书·吴喜传》亦载:“喜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这些人或因佣书而知名,或因字写得好,而得以担当抄参加工作。

三国东吴的阚泽,在佣书中“所写既毕,诵读亦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兼通历数,由是显名”。北宋苏轼在谪居湖北黄冈时,以抄书为“日课”,仅《汉书》就抄了三遍,起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题,次则两个字、到后来则一个字,将书的内容烂熟于心。以至于友人举题一字,“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

明清两代,官方组织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四库令书》,就因卷帙浩繁,雕版、排字、印刷不易而采用车工誊抄。其中《永乐大典》的抄书手就达2669人,《四库全书》的抄书手也达3826名。据说《四库全书》的抄手每人每天要抄写1000字,每年要抄写33万字,五年限抄180万字。这些皇皇巨著渗透了众多抄书者的辛勤劳动。

——摘编自李明君《简论中国古代的“佣书”职业》

材料二   至宋代,由于印刷术的普及发展,版本书籍迅速增加并逐渐成为书籍传播的主要手段。但佣书业并非一蹶不振,而是依然兴旺,民间的文字往来、官私交书,大量需要专业的佣书。宋代佣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代笔业务,即为顾客提供以应用文为主的各类文章、文字服务。宋代佣书创办有专业办理、代写涉官文书的商业店铺,这就是“写状钞书铺户”、简稿书铺。书铺的主要业务是涉官文书,包括代写上书文学、供词、诉讼状于、填写税钞,办理公证文书,为举人、官员承办各类文书等。正因作用如此之大,所以书铺遍及全国各州县,而且官府对此类业务有着严格的审批和管理。政府如礼部、刑部、吏部的某些职能“外包”与书铺代理,使书铺佣书成为国家机器里一个文书方面的编外辅助组。除涉官业务之外,民间社会生活的佣书业务更多。家庭类佣书比较高档,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宋代是契约社会,土地自由买卖,租佃发展导致的买卖、租佃土地契约发展,是农村的代表;房地产的发展导致房地产租售契约发展,是城市的代表。广泛存在的契约文书,需要佣书完成,佣书非抄录性的文书业务大量增多。

——摘编自程民生《宋代的佣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佣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佣书行业的新变化进行阐释。
2024-04-19更新 | 271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胡夫建造了古代埃及迄今已知规模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塔高146.5米,四边各长230.37米,底边长227.5米,底角为51°51',占地面积达52906平方米。胡夫大金字塔的中心采用黄色石灰石块,外层以及内部通道采用优质的浅色石灰石,墓室则用大块花岗岩砌成。塔身系用230万块石头砌成,平均每块的重量约为2.5吨;每块石头全都经过细工磨平,石块之间没有石灰泥之类的黏着物,完全靠着石块本身的重量紧紧压在一起。至顶盖呈三角形,这种独一无二的结构显然是用来缓解顶板所承受的石造物的压力。在一个间隔墙上,用象形文字刻写着胡夫的名字。胡夫墓室的南北墙上,开有两条狭长的通风道,以45°穿过石造物通往金字塔外面。

——摘编自令狐若明《让时间“惧怕”的古埃及金字塔》

材料二   古埃及象形文字从公元前3200年左右形成之后,始终是古埃及人使用的官方文字,尤其是古埃及神庙、墓葬、官方档案以及文学作品的主要文字形式。最晚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人建立了统一国家。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用于记载事件的象形文字逐渐成熟,成为此后近三千年埃及人使用的标准文字。古埃及人多神崇拜和君权神授的文化观念逐渐形成,并成为古埃及本土人关于自身及其国家认同的基本理念。概言之,公元前3100年左右,随着统一国家的产生,文字体系的形成和文化认同的成形,古埃及进入文明社会。

——摘编自郭子林《古埃及文明消亡的现代反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胡夫金字塔的建筑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述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古埃及文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