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1 . 仰望星空,探索世界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探索世界的脚步。

材料一   先秦时期,中国人观测星象,主要是为生活生产服务,往往只描述观测结果。商周时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利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保留下来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古希腊人带着超然的心态观察天象,试图探索宇宙的本质。公元前2世纪,天文学家希帕克斯利用天球的模型对星座进行观察,制订了一个不少于850 颗恒星的星表。这是西方第一个星表。他还编制了太阳月亮运动位置表,能够预报日食和月食。

——摘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3》

材料二   从中世纪到17世纪,欧洲知识界一直存在着对“自然”这一“神秘力量”的认识和掌控,如有巫术、炼金术、占星术等等荒诞不经的方法参与对自然世界的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革命彰显了理性的价值,破除了迷信和盲从,推动了科学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对自然规律的重大发现激起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摘编自舒国滢《论近代自然科学对法学的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人类探索宇宙大事记

时间事件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人类第一次飞上太空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在月球着陆
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20 世纪后期以美国、俄罗斯为首,欧洲、日本等参与组建国际空间站
2019年——2022年中国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天问一号”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空间站技术领先世界,期待不同层级的国际合作;“羲和”逐日带领中国步入“探日时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与希腊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异同。
(2)据材料二,人类对“自然”这一“神秘力量”的认知和掌控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科学革命对人类探索世界有何作用?
(3)下列选项中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探索宇宙”的时代背景叙述正确的是(     
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C.美苏争霸,将竞争范围扩展到外太空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政策保障和物质基础
E.“羲和”逐日带领中国步入“探日时代”
(4)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一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4-03-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2 . 一位儒学爱好者对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历史上的尊称有着深厚的兴趣,整理出孔子尊号变化表。

尊号时期说明
尼父春秋孔子逝世后,时任国君鲁哀公十分伤心,给孔子上谥号为“尼父”
褒成宣尼公西汉公元1年,王莽加爵“安汉公”,他高兴之余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孔子后裔则封为“褒成侯”
褒尊侯东汉公元92年,孔子的爵位被降了,从原来的“公”爵降到了“侯”
邹国公北周北周静帝时期,孔子又从虚职转实,于公元580年被追谥为“邹国公”,再次成为“公”
先师尼父581年杨坚以隋代周,北周灭亡。随着北周灭亡,孔子也从“邹国公”降为“先师尼父”
先师李渊于公元624年将孔子改谥为“先师”,去掉了“尼父”二字
先圣唐太宗上台后就废了周公“先圣”的称号,改尊孔子为“先圣”
隆道公(武)周武则天称帝后,于公元690年被封为“隆道公”
文宣王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这是孔子第一次被封“王”
玄圣文宣王宋真宗于公元1008年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公元1012年,为避讳而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文宣帝西夏公元1146年,党项人建立的西夏仁宗李仁孝直接将孔子推到了“帝”的高位
大成至圣文宣王两宋时期孔子在中原王朝的封号一直都是“至圣文宣王”,直到元成宗时期才又加了“大成”两个字
至圣先师嘉靖帝见将孔子的王号去除,改称“至圣先师”
大成至圣先师民国孔子最后一次变更谥号已经是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了,由国民政府为孔子上“大成至圣先师”的谥号

1.通过整理发现:明代以前孔子的尊号经历了“父”-“公”- “侯”-“王”-“帝”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2.少数民族政权北周、西夏都给予了孔子很高的“地位”,请结合史实简析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3.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倒毁孔家店”的口号,民国后孔子尊号重新回归“师”,孔子的地位为何会出现如此变化?
4.当代,我国在世界各地建“孔子学院”,同时提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请简要分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积极意义。
2024-01-15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史料中的“公车上书”。

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辨析是开展历史研究的基础。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围绕着上书未达光绪皇帝这个问题,有如下史料

材料一   1899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清朝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败的反应。
(2)根据材料一、分析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二、概括茅海建对上书未达光绪皇帝的认识;并谈谈茅海建的论证是否科学合理,请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从作者意图与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这一争论。
2023-12-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4 . 众说汉武帝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皇帝之一。

材料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平准书》

材料描述的景象史称什么?是怎样出现的?
2023-11-0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材料一和材料二,记述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
2023-11-0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材料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资治通鉴》

材料从哪些方面批评了汉武帝?
2023-11-0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材料   (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书·西域传》

1.作为史料,材料五能对上述哪则史料观点提供证据支持?说明理由。
2.基于上述材料,你怎样理解对汉武帝评价的争议?
2023-11-0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了外来文化,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辐射和传播某史学社团围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开展探究活动。

1.小组成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找到了以下资料。

材料一   唐宋海上交通路线图(如图)


材料二   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问题
(1)材料一所示路线沟通了哪些古代世界重要区域文明?
(2)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2.小组成员在探究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想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对欧洲产生的影响,他们又找到以下材料:

材料三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纠成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统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问题
(3)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
(4)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2023-10-1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观察两幅地图,回答问题。
       
(1)判断两幅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时代。
(2)两幅历史地图所反映的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有哪些?
(3)造成先后两幅历史地图的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2023-10-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数字中的历史。

1700年以来,中、美两国GDP数据的变化(见如表)不仅反映了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17002015年中、美与世界GDP数据统计及预测

(单位:10亿1990年国际元)

1700190019502015
中国8321824011463
美国0.5312145611426
世界3711973532657947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千年史》(17001950年的数据来自TheWorldEconomy:HistoricalStatistics.OED20032015年预测的数据来自DevelopmentisBack,OED2002


(1)从1700年到2015年的三个多世纪,中国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你认为两国经济地位变化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023-10-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