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成都的蜀锦生产虽名传天下,但仅存于蜀王府而“闾阎不存”。而且蜀锦“不可以衣服,仅充茵褥之用,只王宫可,非民间所宜也”,因而产量肯定不多。保宁虽“有丝绫文锦之饶”“其丝绸绫绢既用以自衣被,其余且以货诸他郡,利云厚矣”,但输出量实际并不很大。因而四川民间衣服所用丝织品尚多取之于江南,位于川西金沙江林区的建昌卫,因有大量木材输往江南,故“虽僻远万里,然苏杭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因而明代商人携数千金购苏杭绫罗绸缎运销四川之事颇见于小说。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材料二:公元6世纪之前,西方人还没有学会养蚕缫丝的技术,只能将从中国运来的生丝进行二次加工。丝绸一直是欧洲贵族、教廷追逐的奢侈品,价格高居不下,因此丝织业是有巨额利润的行业。12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自己生产丝绸,并长期占据欧洲丝绸生产的霸主地位。到17世纪晚期,法国逐渐取代了意大利的地位,而路易十四是整个法国丝织业产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对皇家工坊中丝绸、花边和花毡生产的补助费用达550万里弗尔。政府还鼓励人才引进,特别是意大利的大量技术、设计人才,无论是为金钱,或是实现设计理念和人生目标,纷纷来到法国。1789~1871年,法国丝织业市场萎缩、人才消亡流失、生产设备被破坏,行业遭受巨大破坏。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将法国丝织业推向了末路。

——摘编自鲁佳亮《17—19世纪法国丝织提花技术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材料三:2019年1月1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HEART&crafts公司共同主办的“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在中法两国政府的支持推动下,HEART&crafts公司将15位法国手工艺大师的160余件精彩作品带到中国,与11位中国不同领域的手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同台亮相。双方策展人介绍,展览以中法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创新为主线,让观众置身神奇的艺术空间,真切感受从陶瓷到金属、从漆器到玳瑁、从皮影到褶榈、从传拓到印刷、从刺绣到榫卯的历史脚步。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聆听大国工匠的“对话”——中法手工之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四川民间所用丝织品取之于江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法国丝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丝织业衰落的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采邑分封制和封君封臣制是构成中世纪西欧封建制(或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基础和核心,它们好像是封建制这块硬币的正反两面,既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以土地为纽带的采邑分封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体现,而派生于采邑制的封君封臣制,决定了封君(封主)与封臣(附庸)之间的契约式主从关系。依据封君封臣制原则,封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有义务效忠封主,这种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密切了封建主阶级内部的联系。一般来说,封君与封臣之间主从关系的缔结,为彰显其严肃性与神圣性,须经过一种程式化的臣服礼,如封臣合掌置于封君双手中,或加上下跪的姿势,还须把手放在《圣经》或圣像上起誓,以表示对封君的臣服和效忠。这样,君臣主从关系就正式确立了。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制的演进与解体》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多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而在八世纪后期到十世纪初期的百余年里,阿拉伯人组织了一场翻译并传播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等著作的运动,史称“百年翻译运动”。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这些以阿拉伯文字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养料,欧洲终于迎来了智慧之光,重新发现了灿烂的希腊文明。

——摘编自汤瑶、杜慧萍《阿拉伯文明对西欧封建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出现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2024-06-1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阳铁厂于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效现。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船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钢铁价格剧跌,国内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夏冬《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失》

材料二   “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行业显著提升,2011年重庆钢铁工业产值达到4.1亿元,年均增长24%,钢材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年均增长24%;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重钢环保搬迁完成后装备水平跻身全国先进钢企行列。

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钢铁行业市场需求萎缩,国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不断加强,与此同时,重庆市还肩负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加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农业化进程不断提速,这为重庆地区钢材消费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重视本地用钢需求优化钢铁产业布局一业内人士谈重庆钢铁工业发展趋势》(201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停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024-06-1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国际危机管理的核心是危机决策,其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危机管理的成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的……政策使得苏俄的工业生产、物资供应、民心汇聚达到了一个空前集中的状态,起到了……抵御帝国主义侵略、镇压国内反动叛乱的作用……不过,随着国内战争基本结束,这一政策的弊病愈加凸显……不仅没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物质产品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矛盾也不断激化,以至于引起十月革命的主力军喀琅施塔得水兵的叛乱,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垮台的多重危机。

——摘编自韦光波、朱喆《十月革命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二   经济危机下的大国选择大事年表

1929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狂潮,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0美国国会通过法令提高890种商品进口税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效仿。
1933伦敦世界经济与货币会议召开,英法力图左右国际经济秩序,未能得到美国响应。
1933美国颁布《紧急银行法》,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
1940德国提出“马克计划”,提出以马克代替黄金。
1941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递交“战后货币政策”“关于国际货币同盟的建议”,对抗马克计划。

——根据李世安《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难题”》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所实行的“政策”名称,并概括该“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面对经济危机的选择,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的“选择”造成的经济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危机应对的认识。
2024-06-0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朝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其他国家纷纷响应,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伦敦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后来战争使英国从美国的债权国变成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稳定地位也发生动摇。1931年9月20日,英国宣布废除英镑金本位。资本主义各国高筑贸易壁垒,实行纸币流通制度,出现英镑区、法郎区、美元区等货币集团,加大了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分割局面。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的主导者。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逐渐成为中国战时大后方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原先汇集于上海及其他东中部城市的国家银行、地方银行、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迁往重庆。极盛时期,重庆的金融机构达到160多家。其中,四大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交通银行)还在重庆设立了联合征信所,为四川和大后方其他各地工商业提供经济信息和咨询服务。1937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四行内地联合贴放办法》,批准重庆成立贴放委员会。193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正经济部小工业贷款暂行办法》,向纺织、制革、造纸等小工业提供贷款。然而,抗战胜利之后,随着国民政府和外来工业的回迁,重庆就失去了大后方经济中心的地位。

——摘编自刘志英、张朝晖《现代化视野下的重庆金融1840-1949》

材料三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开放的浦东不仅打好“世界牌”,更注重打好“长江牌”   “中华牌”,承担起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带动长江流域共同发展的重大使命。浦东大力引进国际领先的企业、机构、项目和技术,以跨国公司投资为主体,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截至2019年,浦东外资企业累计注册23871 户,占全国4%,累计获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327家。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经原浦东和南汇网区合并,行政区划面积从初期的532.75 平方公里扩大到1210.41 平方公里,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也不断跨上新台阶。作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区,浦东大力推进重点发展片区产业转型,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摘编自钱智、金嘉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伦敦国际金融地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突出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金融中心演变的认识。
2024-05-3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第九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1世纪中期开始,欧洲社会经历了一场多方面文化知识的复兴,这种知识活动的激增在12世纪达到了高潮。日耳曼人的入侵使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大陆几乎泯灭,但幸运的是古典文化的丰富遗产被修道院的修士抄写保存下来,许多修道院都设立图书馆来保存这些书籍。基督徒收复西班牙之后,大批知识者开始翻译和研究阿拉伯人的著作。西西里国王祖孙三代对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命令学者完成了大量翻译工作。   “12世纪的文艺复兴”正是从这些源泉中获得了生命力,成为西欧学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李艳玲《西欧中世纪的大学与社会》

材料二 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朱棣应馆臣之请,为《永乐大典》题序,曰:   “逸秦有燔禁之祸,而斯道中绝;汉兴,六艺之教渐传,而典籍之存可考,由汉而唐,由唐而宋,其制作沿袭,盖有足征;然三代而后,声明文物所可称述者,无非曰汉唐宋而已。洪维我太祖高皇帝,膺受天命,混一舆图,以神圣之资,广述作之奥,兴造礼乐制度,文为博大悠远,同乎圣帝明王之道。朕嗣承鸿基,动思缵述,尚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

——摘编自(明)朱棣《永乐大典》序

材料三 1990年5月,   《中华大典》的编纂被批准立项,这部新型巨大类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出版工程。历代类书,因受时代或观点局限,应收而未收的典籍不少,   《中华大典》无论在资料收集方面,还是在成书的规模上,都将大大超过它们,并且尽量收入经过整理的古籍版本和考古学的新成果,以及散失在国外的珍贵典籍。   《中华大典》参照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将内容尽可能纳入现代科学分类体系之中。新中国建国以来,对古代文化典籍在版本的选择、校勘、标点等方面有很大提高,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编纂《中华大典》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

——摘编自宋应离等《中国当代出版史料》

(1)根据材料一指出“12世纪的文艺复兴”产生的“源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成祖编纂《永乐大典》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大典》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大典》编纂的意义。
2024-05-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第九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帝国后期用以调整市民与非市民之间,以及不同国籍和无国籍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被称为万民法。在有的法学著作中,万民法兼具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的性质。公元3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的民事流转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奴隶主统治集团对商品货币有着贪婪的欲望,这都是市民法所不能适应的。根据统治集团的意志,结合罗马人与异邦人、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法律实践,由罗马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制定和发展出名为“万民法”的私法体系。它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吸收了同罗马国家有贸易关系的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万民法因而被罗马法学家称为“各民族共有”的法律。

——摘编自雷昕《浅析国际私法与古罗马万民法的学理关系》

材料二   雍正时期的《恰克图条约》是清朝在《布连斯奇条约》的基础上与俄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的汇总。其子约较多,对于处理贸易、边界交往、实施边境管理等具体事务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以下为其中部分条文:

“送文之人俱令由恰克图一路行走。如果实有紧要事件,准其酌量抄道行走。”

“凡边界附近打猎,因图便宜,在他人之处偷打,除将其物入官外,亦治其罪……”

“设立边界头目,凡事务须乘公办理,速行完结;如怀私推诿贪渎等情,各按本国刑律治罪。”

“两地奉差大小使臣,因公事到边时,说明因何事前来,系何等人在边候信,听候迎接。”

“俄使请造庙宇(东正教教堂),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帮助于俄馆盖庙。”

——据马长泉《康熙、雍正两朝中俄划界原则探析——以<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为中心》整理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宪章》中的集体安全制度有了明显的进展。《联合国宪章》以普遍禁止使用武力为原则,使一切武装干涉、进攻、占领或武力封锁以及以此相威胁的行为,都成为违反国际法的行动。这一规定对国家的国际责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以及交通和通信的巨大进步,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性的科学、技术及行政机构有增无减,这为国际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国际法院的设立及其运作在二战后有了明显的发展。二战后还出现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如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发展法、国际能源法、国际刑法等。

——摘编自程晓霞、余民才《国际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万民法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与市民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说明《恰克图条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2024-05-2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江津第二中学校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611258年是阿拉伯帝国时期。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希腊、波斯、印度等多种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相辉映、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阿拉伯语言文学、伊斯兰宗教学以及哲学、医药学、化学、星占学、天文学逐渐兴起;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各种艺术也百花齐放、日臻完美,建筑艺术更具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康与幸福,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

——摘编自王根明《阿拉伯文化的分期和界定》

材料二

中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阿拉伯文化曾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但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绚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同时也留下了那个时代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开放进取、奋发创造的文化精神。阿拉伯帝国控制了重要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和地中海贸易,为帝国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了繁荣。

——摘编自张桂荣、诸海燕《略论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文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阿拉伯帝国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2024-05-2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产业革命“使一种和机器生产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而“大工业工人的不断过剩”大大促进了国外移民并且把外国变成殖民地,使之成为宗主国的原料产地。

——摘编自王苏颖《从殖民地概念的发展看当代殖民体系》

材料二

殖民主义是非洲绝大多数地区、南亚与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以及太平洋地区在18701945年所经历的并具有过渡性的发展状况。从历史上看,欧洲的海外扩张和帝国主义的蔓延、渗透将产生三种直接的结果。这就是由白人垦殖者所推行的殖民化,某些不同类型的无形控制以及殖民主义。在殖民体系状况下,一个附属国完全被殖民帝国家所控制。它的政府为宗主国派遣的官员掌握:它的社会、法律、教育、文化甚至宗教生活,均为外国统治者所操纵,其经济结构也是为了服务欧洲资本主义的需要而存在的。

——摘编自高岱《“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考释》

材料三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使印度人民陷入了殖民奴役的深沉苦难之中,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侵略和统治,带给印度人民更多的是灾难,但同时也造就了印度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伴随着苦难,印度传统的自然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市场经济得到了发育,印度形成了民族市场经济的雏形,传统的王公统治和地方割据状态被彻底打破,代之以议会民主制度和联邦制的统一。

——摘编自郑豪杰《试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对殖民扩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殖民体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历史发展的影响。
2024-05-2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