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淮流域“华夏”人口的增多,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血缘标准逐渐被地缘标准替代,并最终形成了以文化水平高低为区分标准,从而使得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农耕社会与血缘观念相对淡薄的游牧社会之间的人为界限随之加强。在“华夷之辨”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民族交往的频繁,“华夷严防”逐渐被打破,“天下一家”观念在进一步形成。孔子以“礼”区分中国和四夷,并认为两者可以互相转换。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民族观,认为中国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修德,具有才能,都可以成为统治民族,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司马迁发挥了“华夷同源”“天下一统”的思想,《史记·五帝本纪》体现的华夷同宗同源的统一观念,对中华民族形成及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华夷之辨并没有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而消失,而是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清朝。

——摘编自徐洁《论清前期“中国”认同与实践》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一词被广泛应用,更加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族”一词不仅在中国学术界流行,中华民族自觉民族实体也被中国政治界、教育界、外国学者等认同,普遍运用其来强调中国的文明和中国人的特性。

1914年,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写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是一种不朽的民族灵魂。”诚然,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民主的新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实现民族交融、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随着中华民族意涵的正式确立,中华民族的构建为中国各民族普遍认同,中国人民拥有了真正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为中华民族奠定了真实、合理、永久的稳固共同体基础。它不仅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利益、共同的历史使命,也为中国的发展和抗击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夺凝聚了强大的制衡力量。

——摘编自王萍、杨敏《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认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民族认同的发展表现,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民族认同的新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023-08-16更新 | 16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纲领下进行的,在进军中,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国民党与共产党团结合作,使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所取得的成果。

——摘编自《中国历史》部编教材

材料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新道路。

材料三   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延安就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在抗战中,携手合作共同筑起中华民族血肉长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战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历史》部编教材

材料五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20%---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摘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哪次会议?说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所取得的成果。
(2)“走出一条新道路”是什么?
(3)此次会议是什么?
(4)“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共产党是怎样抗战的?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同筑起中华民族血肉长城”指的是什么?
(5)说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土地政策。
2023-08-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3 .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二   晋、南北朝之时,是向来被看做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显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混然无迹,良非偶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


(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
(2)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人口迁移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魏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结合所学,说明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
(4)综上材料,概括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
2023-08-1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有着较长的向海外移民的历史。但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中国向海外移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中国向海外移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阶段中的移民涉及留学生、高技能和低技能移民、国有企业的建筑工人以及或大或小的移民企业家等不同类别的移民,移民目的地主要是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地区和国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寻找机会,从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到小企业家,再到来华留学生,中国接收的各类国际移民数量不断增长。2018年,中国累计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33.6万份,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国人已超过95万人。目前学术界已形成共识:中国正在成为重要的国际移民输入国。

——摘编自梁在、王楠《中国和21世纪的国际移民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移民呈现的主要趋势,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移民的积极影响。
2023-08-0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也可以反映某些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

A.船是哥伦布航海之船   

B.船是一艘行驶在大西洋上的贩奴船

C.船是以蒸汽为动力的“克莱蒙特”号轮船。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ABC船出现之间的关系。
(2)就ABC船与世界市场关系进行说明,并对其中某船反映的历史事件深远影响进行简要评述。
2023-08-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抗美援朝战争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王寿林、蔡雪芹《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材料三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美)费正清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时间(写年月日)及标志。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历史事件对世界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材料)依据材料指出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内涵。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新中国是如何“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的?进行这一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4)结合所学归纳出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以自然科学理论的大发展为基础,战后科技也得到了全面跃进,出现了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新形势。原子能的开放和利用,标志着能源的第三次革命,使人类能源开发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使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使生产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以金属和非金属合成研制出的高温超导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通信和计算机等领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走向太空的关键技术是发射动力和运载工具。利用太空的失重、高真空、强辐射、无菌等条件,人们可以深入研究半导体、合金、医药以及各种医疗设备的生产和制造。生物工程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产出大量新物质,将触发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使物质生产和人类生活发生根本变化;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量,改善生态环境,使人类延年益寿。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海洋开发、海水养殖和种植、海洋资源提取以及海洋勘探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发展。

——摘编自石婷婷《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分析》

材料二   今天,新科技的发展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着比任何时代都大得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可是,人们不能忘记,新科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给地球、给人类带来灾祸。

——摘编自周尚文《求真路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二战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丧服·小记》中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世界文明国家中,只有中国把社会的秩序具体地用空间表现出来。如中国北方的代表性民居北京四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倒座和后罩房及周围辅助用房为家中佣人用房,整个院落的建筑秩序反映了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礼制。南方民居如潮汕大型住宅同样如此,如潮汕著名的许驸马府,中心为三进五间,周围有一重从厝或二重从厝,后有后仓屋,周围用房围合出狭小的天井院落,以中厅等为构图中心的尚“中”观念,最符合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

——摘编自李月、廖方方等《“家族观念”影响下的中西方传统民居》

材料二   过着游牧生活的古罗马人的住宅多为可移动的帐篷,帐篷中间安置炉灶用来做饭、取暖。出于通风排烟的需要,住宅顶端开口,逐渐演化成明厅的形制。罗马人在伊鲁特人的统治之下吸收了农业文明带来的文化,产生定居习惯。古希腊晚期的建筑成就由古罗马继承。天井式住宅是内向型的,这种住宅以一个天井为中心,四周布置柱廊和生活用房。它的平面形制不拘一格,十分自由。到罗马时期平面变得对称而整齐了,高度也定式化了,这是有异于希腊传统的。天井式住宅的中心是一间矩形的大厅,大厅中央的上方是露明厅,它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承担着做饭、料理家务、接待宾客、祭祀家神等诸多功能。

——摘编自张远雪、高明《中外院落式民居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西方民居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民居特点形成的历史条件。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传统民居的认识。
2023-08-04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郡县制

材料一   “郡县制”的横空出世与发展巩固,乃是我国古代社会第一次大转型的明显标志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县”作为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新的行政管理体系,开始在各地区像春笋一样破土而出,其产生方式和建设途径主要有五种(见表)。

春秋战国时期县的产生方式和建设途径

把那些被武力消灭的诸侯国变成建制县

在武力震慑下,通过相对和平的外交手段逼迫邻近诸侯国成片割让土地,然后将其改制成建制县

把一些由“世家”“大夫”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贵族食邑改造成建制县

调整传统的行政区划,把原来层层分封的版土面积和人口规模都比较小且分散凌乱的“都”“邑”合并成新的建制县

人口向边远地区扩散迁移,新垦土地上往往不再推行分封,而是大多都直接将这些新的开发区设置成新县

“郡”的设置,稍晚于县且多在边远之地或近敌之处,具有守疆保主的职能,故县级长官为“令”,而郡级长官却称“守”。郡制与县制逐渐配套,形成“以郡管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管理的制度格局。春秋中后期,一些诸侯国充分利用郡县这一新机制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推行按田亩征收赋税;二是确立了农民的重要社会地位;三是实行严密的户籍制度。

在这400多年的转型期间,郡县制与分封制一路同行,又逐步后来居上,显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自秦皇汉武以降,再到蒙元、朱明、满清时代,郡县制穿越了多个王朝的时光隧道,其影响所及以至于今日。

——摘编自宋亚平《郡县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

材料二   郡县制的部分相关记述

记述

出处

海内之郡县,法令由一统。……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司马迁《史记》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者矣。

班固《汉书·地理志》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吾人敢断言郡县制度之成立也,断非由于一二先知先觉的政治理论家事先立说创制于前,然后始有郡县者。换言之,则郡县之起源,势必由于人类社会生活逐渐演变之结果。唐德刚《中国郡县起源考——兼论封建社会之蜕变》
(1)围绕“第一次大转型”,概述郡县制创立的历史条件。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郡县制历史意义的理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班牙王室于1503年在西班牙南部的塞维利亚设立贸易署,这是第一个专门打理殖民地事务的行政管理机构。贸易署的主要使命是管理西班牙和美洲殖民地间的一切商贸关系。1542年,卡洛斯一世在首都马德里设立了西印度事务委员会。它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单独机构,它直接对国王负责,权力巨大,几乎西班牙在美洲的一切事务皆由其管辖。该机构为了巩固王室对殖民地的统治,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至1635年,这些法令已达四十万条以上。西班牙除了在本国设立了贸易署和西印度事务委员会,还在美洲设立了殖民机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班牙殖民统治机构,为巩固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马盼盼《浅谈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母国的政治结构》

材料二   西班牙和英国分别在拉丁美洲和北美进行殖民统治时期,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互不相同。西班牙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把封建专制制度移植到拉丁美洲,英国则把议会制度带到了北美。在经济上,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严格限制,严重地破坏了拉丁美洲的扩大再生产,使拉丁美洲的经济陷于落后状态;而英国主要把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作为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供给地,除对某些工业实行禁止、压抑外,对于商业和农业只采取限制政策,因而十三州的经济发展比西属拉美较快。长期以来,西班牙王室便把天主教当作统治的工具,而北美十三州有一定的宗教自由。

——摘编自乔明顺《试论西属拉丁美洲的殖民制度及其与英属北美十三州殖民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班牙对拉丁美洲殖民统治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与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的不同之处。
2023-07-13更新 | 9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