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国际货币体系是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需要而建立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材料一   1819世纪,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以及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按国家法定比率流通的复本位制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使用过。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采用金本位制。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等纷纷效仿,以黄金为基准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一个统一而松散的国际货币制度,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自由输入输出,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消除了汇率波动,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美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编著《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   


——根据【美国】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编制

材料三   


——摘自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发布的数据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建立起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结合所学,从“金本位的角度”,说明它“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现实的基础”;从货币的角度,分析该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3)结合所学,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的标志。根据材料三,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点。
2023-08-08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和战败国对于政治问题、边界问题以及条约的解释问题发生了争议。根据国联盟约,国联负有和平解决争端的职责,从1920年至1934年,有关各国向国联提出的国际争端达40余起……纵观20年代,国联虽然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面进行了不少活动,但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凡尔赛体系的稳定。而且这些国际争端多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推行侵略和战争政策所引起的,国联所作的调解,往往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动铺平了道路。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摘编自刘德试《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联进行调解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联调解不当的原因及影响。
2023-07-23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法律权威,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法律的胜利实施。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国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编自杨宝成《新中国60年法律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4 . 技术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时期,出现了坩埚炼铁法,并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百炼钢”技术兴起。西汉中期武帝时,政府令官铁冶造规格统一的新式农具,加以推广,如铁耦梨和耧车等,首先在京畿附近推广,作为全国的示范区。《汉书·昭帝纪》曰:“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至东汉时期,陕北也使用牛耕。

——摘自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近代工厂制是对原工业化时期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突破,它的兴起促使作坊制或家内制生产逐渐消亡,而手工工场也逐渐开始向近代工厂过渡。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三:建国初期,毛泽东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954319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19454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指出:“技术革新运动必然成为日益发展的客观趋势”,要“把技术革新运动作为提高当前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才能与智慧”。

——摘自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推动汉代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近代工厂制出现与推广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从工人的角度列举两项“不容忽视的弊病”。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年党和国家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的重大成果。
5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通过革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创造富有生机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帝以问宰相陆贽,贽上疏请厘革其甚害者,其一曰:赋役旧法,行之百年,人以为便。……陛下初即位,宜损上益下,啬用节财,而摘郡邑,验簿书,州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多者为两税定法,此总无名之暴赋而立常规也。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两税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税轻,多者税重。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的发起者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经验。综合上述材料,用一句话概述改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概况
16世纪 近代科学产生,天文学革命,近代物理学诞生。近代科学革命是从意大利开始的,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伽利略就是意大利人。
17世纪 牛顿的方法论集中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这一时期,英国成为欧洲科学的中心,吉尔伯特、哈维、牛顿等科学大师都是英国人。
18世纪与理论科学研究无关的技术发明多数发生在英国,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科学—技术相互加速的循环机制。同时,启蒙运动使近代科学精神在法国广为传播,大革命中诞生的民主政制认识到科学的进步意义,从而使法国一跃取代英国成为欧洲科学强国。
19世纪自然科学形成空前严密和可靠的知识体系。进化、发展的观念进入自然科学理论之中。从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技术科学上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6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德国占202项,德国已居明显领先地位。德国科技领先地位一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
20世纪理论科学经历一系列革命,以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在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领域均发生重大理论变革。信息时代到来。二战后,许多欧洲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美国,极大地推动美国理论科学的发展。此时的美国,借着它在两次世界大战积攒下来的庞大经济实力,由联邦出巨资支持基础理论研究,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头号科技强国。

——摘编自吴国盛主编《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轨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3)围绕世界科技中心转移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交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编自赵毅《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六朝时期城市大量兴起,其中很多由草市发展而来.这些新兴的城市也给南方的城市经济带来了某些新特征,如在南朝的市场中有了住家的出现和存在,“日中人已合,黄昏故未疏”,黄昏时市场中依旧熙熙攘攘。

——摘自朱和平《试论六朝南方城市大量涌现的原因、表现及城市经济的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南方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1)材料一所述“公田”是指哪一土地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使广大荒野、森林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扩大,超过了公田。“私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概括材料二中“私田”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概括材料中和农业有关的措施(不得抄原文)。用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材料四: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023-03-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 加强了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贸易商路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6世纪,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市内银行林立,欧洲各国政府纷纷派出自己的代表到这里来借货。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后果是殖民制度的建立。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在各国专制王朝的支持下,纷纷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并对当地人民进行残暴的殖民征服和掠夺。西欧各国的殖民掠夺运回大量金银,由此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者,资产阶级的地位却得到了加强。新航路的开辟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来往的船只把欧洲的生产方式、农作物品种和家畜等传到美洲。同时,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茄、烟草、可可等也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杨凤霞《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探析》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在 19世纪中叶进入完成阶段。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机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和工厂。城市化发展迅速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城市交通、供水、居住、卫生条件很差,损害了居民身体健康。工厂沿河而建,大烟囱冒出的浓烟笼罩市区,工厂废气物对河流构成严重污染。城市是富人的乐园,也是穷人谋生糊口的栖所。这种城市的分裂鲜明地反映出近代工业社会两大阶级的对抗和冲突。工业革命创造的新的工业制度——工厂制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工业革命巩固和壮大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议会改革拉开序幕。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工业革命后,英国以其工业强国的地位奠定了它商业强国的地位。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国际贸 易与世界货币的作用是同步的。没有世界货币的存在,各国的国内市场价格就不可能均衡为国际市场价格,国际贸易就不可能顺利进行。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劳务交流、资金流动等,必然引起各国之间的支付与债权、债务关系,产生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兑换及货币储备等一系列问题。没有一个健全的世界货币体系,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联系就难以顺利进行和发展。

——石晶莹主编《政治经济学原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工业革命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围绕“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或者“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2-22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棉纺织品成为世界贸易的大宗商品。为了生产廉价的棉纱和布料,欧洲人开始利用奴隶在中美洲种植棉花,曼彻斯特的棉花进口和利物浦的奴隶贸易同时兴盛。美国南部奴隶制种植园成为全球棉花产业最大的原料产地。印度也从一个既能种植原棉又有高超纺织技术和销售市场的经济区域,变成了单一的种植区域。亚洲、美洲和非洲的农业生产者被整合到全球性的棉花帝国里。

材料二   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营。起初,这个行业发展缓慢。到1896年,全国只有12家工厂,拥有41.2万支纱锭。接下来出现了一个工厂建设热潮,1914年以后中国棉花生产的增长确实是世界上最快的。到1925年,全国有118家工厂,配备有300多万支纱锭。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了65.6万吨棉线,比前几十年有了显著增长。棉花产量大幅度增加,棉花制造业开始腾飞。到195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棉纱生产国,产量是英国的2.5倍。1983年,有327万吨棉产品从大型国有棉纺织厂流出。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棉花帝国”?
(2)中国近代以来,棉纺织工业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个阶段,概括说明其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2023-02-17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