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自古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国家观念的主要支柱。自春秋战国以降的两千余年间,“此悉土悉臣之思想,已深入一般人民之脑中”,维新派在批判了这种“自古以国为君主之私物,民为君主之私仆”的观念后,阐述了国民为国家构成之主体的新学说。梁启超写道:“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国民报》也发文阐述道:今试问一国之中,可以无君乎?曰可……《国民报》指出:“何谓权利?曰:天之生人也,即与以身体自由之权利,即与以参预国政之权利。故一国行政之权,吾得而过问之;一国立法之权,吾得而干涉之;一国司法之权,吾得而管理之……无权利者,非国民也。”

——摘编自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提出“民族国家观"的原因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维新派的“民族国家观”。
2024-04-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1965年的农业科学实验工作会议推动了农业科学实验运动向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会议要求大力发展样板田,把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交给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农业科学实验运动不但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还可以消除农民心中科学的神秘感,“破除资产阶级和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摆脱指挥生产的盲目性和摆脱催收催种的被动状态”。群众性科学实验的推广成为农村干部的主要工作内容。1965年,全国农技推广站职工达76560人,70%的农技人员都深入基层大办样板田。1966年,农业科学部门参与的样板田近1000个,在样板田长期蹲点的农业科学研究人员约占全国农业科学研究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摘编自刘洋、周嘉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研究》

材料三: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于2012年全面启动以来,广东省政府采取落实建设资金,规范项目管理,奖惩并举等措施,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1510万亩,占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39.36%。实际立项1727.68万亩,超过国家下达任务的14.4%……从成效上看,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改善项目区耕地的灌溉与排水条件,整修田间道路与农田防护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等作用明显。

——摘编自仇大海、吴国华《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业建设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淮南子》对孔子形象有相当程度的转化和建构,主要有三种倾向:褒扬孔子、批评孔子和改造孔子。褒扬的较多,批评的较少,改造的目的则是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淮南子》的孔子形象,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同西汉初期社会思潮有密切联系。通过对比《淮南子》与先秦诸子的孔子形象,发现他们有同有异,其中展示了学术思想从百家争鸣到融合会通的趋势。

——摘编自秦晓《转化与建构:<淮南子>中的孔子形象》订

材料二:《史纪》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三十篇。可立为世家者,皆是能够辅助君主之臣。孔子尝于鲁国出仕,但未为周臣,然其匡正乱世之心,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当属辅弼股肱之臣。置孔子于世家,在其整理旧籍,使后世学者能有所宗。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然其世系井然,至汉尤存,传十余世,代有贤哲,故为世家。

——摘编自潘铭基《论司马迁对孔子生平之考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汉代“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和“圣化”孔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司马迁将孔子列为“世家”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孔子形象的主要因素。
2024-03-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西晋张华编纂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有近20条有关张骞和西域的资料,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所谓“小说”,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024-03-0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西港花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伯苓(1876—1951年),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者,历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全国运动会总裁判长等。他认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1907年,张伯苓建议立即成立奥林匹克运动代表队及争取奥运会在华举行。1910年,他与一些外国教育界人士共同组织了第一次全国学界运动会,后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首届全国运动会。1911年,他又与北洋学界合办运动会,这是华北运动会的雏形。1915年,张伯苓又组建了华东等五个地区的体育联合会,宣传业余体育精神。1922年,中华业余运动会成立,实际上履行了领导全国社会体育的重要作用。1922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国的“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为中国奥委会。张伯苓为密切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做了大量实质性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以张伯苓为首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坚决抵制“满洲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得到了张学良的支持。抗战胜利后,张伯苓等人,向国际奥委会正式提出在华举办奥运会的设想,得到积极回应。

——摘编自杨向东等《中国早期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张伯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伯苓对中国早期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能够做出上述贡献的原因。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933年到1935年,苏联先后同美国、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33年7月起,苏联同罗马尼亚、蒙古、中国等邻国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1935年,苏联与法国及法国的盟国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和《苏捷互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如受到侵略威胁时,彼此应立即给予援助。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并且成立伪满洲国后,苏联公开宣称将不改变绝对不干涉政策。1935年3月,苏联将中东铁路的权益出卖给伪满洲国。同时,苏联还在库页岛石油开采和渔业协定上对日本作出了让步。苏联还派遣志愿军人直接到西班牙和中国抗击法西斯侵略者。1938年,在德捷危机期间,苏联多次明确表示,坚决履行苏捷条约的义务,支持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进行自卫。苏联认为,英法的“不干涉政策就是纵容侵略,就是策动战争。因而就是把它变成世界战争”。

——摘编自郭美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1938年10月苏联在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苏联采取上述外交举措的历史背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古代社会乡里制度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一种建立在血缘或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特殊治理组织——乡约。宋代的乡约一般是地方乡绅自发制定的民间互助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彰善瘅恶、互帮互助,同时对基层民众实行道德约束。到明朝正德年间后社会危机程度进一步加深,官府倡办、督办乡约成为主流趋势,嘉靖以后,明廷开始在全国推广乡约,兵部下令推行保甲乡约,形成了以官办乡约、保甲、社学、社仓以及专业性民办乡约并存的复杂基层治理体系。明太祖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特颁布《圣训六谕》作为教化万民之大纲,各地乡约据此规定了明确的宣讲制度,进行各种宣讲活动,以实现对民众的普遍道德教化。

——摘编自梅文娟《社会治理实践探索》

材料二   随着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的终结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改造、重建农村治安保卫委员会(治保会)组织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大城市各种新建住宅小区、集贸市场、批发交易市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成为治安工作的盲区。各地将推选治保会人员作为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内容,并通过民主选举程序强化、优化治保队伍。关于农村治保会,对乡镇企业和重点地区的治安保卫工作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规定承包人员的责、权、利。关于城镇街道治保会,实行承包一方与被承包一方用签订合同的形式落实治安承包责任制。在公安部门举办的各种地区性竞赛活动的推动下,各地对治保会开展量化考核、绩效排名。表彰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摘编自钟金燕《改革开放初期基层治安保卫委员会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约组织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加强治保会建设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古代的乡约组织和20世纪80年代初的治保会的共同作用。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景帝认为笞刑“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故下诏说:“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后又“减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又下诏“改碟(把肢体分裂)为弃市,勿复碟”。汉景帝提出,虽然按律文定罪而犯人如果不服可上诉,有关部门应及时会审评议。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汉景帝又特别下诏对刑狱案件要求慎重处理,疑难案要复审。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再次下诏,说:“高年老长,人所尊敬也;鳏寡不属逮者,人所哀怜也。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系者,颂系之。”所谓颂系,就是“宽容之,不桎梏”。

——摘编自马亮宽《略论汉景帝》

(1)根据材料,概括汉景帝法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景帝采取上述举措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邓广铭(19071998年),字恭三、山东临邑人,20世纪宋史学术泰斗。1932年考入北大史学系,步入史门。就读期间,北大史学专任教授有顾颉刚、钱穆、胡适等人。1936年,他完成12万字的毕业论文,胡适“逢人满口说邓生”,这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写出了《陈龙川传》《岳飞传》《辛弃疾》《王安石》四部宋人传记。抗战结束后,邓广铭执教于北大史学系。

1955年,修改增订的《岳飞传》出版;1957年,《辛稼轩年谱》修订本出版。1958年,邓广铭在双反运动中受批判,他提出的治史“四把钥匙”(职官、地理、目录、年代)被当做资产阶级史学方法遭到清算。晚年的邓广铭,注重培养后备人才,创建中国宋史研究会、北大中古史研究中心,并提出“多出人材,多出成果;快出人材,快出成果”的方针。陈寅恪评价说:“恭三先生,夙治宋史……用力之勤,持论之慎,并世治宋史者,未能或之先也。”他常对出版社提出要求:“可全稿废弃不用,但希望不要在字里行间,作一字增删。”周一良教授对他成就的评价是:“宋史研究,范围广泛,南北宋并重;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学术文化,甚至还笺注过辛词”。漆侠教授评价他为“宋辽夏金断代史方面的通才”。

——摘编自刘浦江《邓广铭与二十世纪的宋代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广铭取得宋史学术泰斗称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广铭对史学研究的贡献。
2024-02-2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对缅甸的侵略是从194112月发起、19421月展开的,企图借重对缅甸的占领,侵夺美国取道缅甸的大批援华战略物资,直接切断中国国民政府唯一的海外交通补给线——滇缅公路,全面封锁中国,同时杨言与纳粹会师中东。

严重的战争态势引起了同盟国的关注,中美英组建了包括中国远征军、美国飞虎队、“驼峰航线”运输队的多国盟军协同作战,组织了滇缅会战。三年多的会战期间,中国政府先后组织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共34个师以及炮兵、辎重兵、特种兵约40万人的兵力投入会战,其间,中国军队伤亡6.7万人。滇缅会战的最终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战略运输生命线的中缅印公路,更重要的是拉开中国军队对日寇进行全面大反攻的序幕,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也为英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等《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军侵略缅甸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滇缅会战的重要意义。
2024-02-2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