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教育

19世纪读写能力的普及首先是欧洲文化史的一个进程。其源头可追溯至宗教改革时代或18世纪倾向于实用性教育的全民启蒙运动时期。精英们对读写能力普及的反应是矛盾的。一方面,开启理智的阅读和规范文化实践,对普通民众进行启蒙祛除迷信,这似乎是自上而下的文明化、现代化的实施和对民族融合的促进;另一方面,精英对大众文化解放仍存有疑虑。大众文化解放的同时,也和提高大众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的要求相勾连。权力和文化拥有者的疑虑不无道理。

——摘自[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1)概述“读写能力普及”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看待“精英们对读写能力普及的反应是矛盾的”,运用所学加以阐释说明。
要求: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

(2)依据材料,评述20世纪初对“教育”的认识

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要紧任务。

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倡导全党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3)请为上述四则不同时期的材料排序,并说明理由。
2023-03-31更新 | 23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如果受外界促进因素的影响的程度,是决定某一地区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的话,那么,随便看一眼地图即可明白,非洲所处的位置还算不错。非洲距欧亚大陆很近,近到足以从如农业和冶金术这样的基本技术的传播中得到好处;非洲距欧亚大陆很遥远,远到无法接受数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一直相互交流、使彼此得益的长长的文明。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2005年版:然而,历史上人们却错误地认为非洲与欧亚大陆和世界其余地区相隔绝。这种感觉中的与世隔绝,使这块大陆的历史进程受到了影响。在历史学家们强调这块大陆的与世隔绝的同时,他们还强调非洲在这一时期中从外部世界借鉴了许多东西;不过,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当有意义的接触和交往发生时,交流才得以存在。

……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驯化。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

——[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史》






《全球通史》出版至今已进行了七次修订。对照两个版本的观点,选用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修改内容加以说明。
2023-03-31更新 | 40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中国粮食

早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来自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种植技术就已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地区落地生根。渤海国(698年—926年)卢城之稻的种植则无疑是东北亚稻作农业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辽金两朝龙兴于东北地区,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人类进行各具特色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卢城之稻也在此时西传到达了今五常所在的金源内地;东北南部的稻种溯辽河而上进入松嫩大平原,两条稻种传播路线在此交汇。咸丰四年清政府在此设立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称此地为五常,享有千年水稻,百年贡米之誉的五常大米正式得名。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五常地区在辽金时期成为稻作农业发达地区的有利条件。

美国不仅拥有地域辽阔、土地富饶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具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大陆殖民开发的独特的历史条件,农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土地问题有着与众不同的解决方式。到1979 年美国农产品的商品率,大米为99.5%,小麦为96%,稞麦为81%,玉米为62% ,在美国占比高达90%的小型家庭农场中,农业产出已由自给半自给转变成商品性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经出现了基于农业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电子商务业务。


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王阳2011年所著的《黑龙江垦区发展简史》中写道:“64年前,为巩固东北根据地,延安的火种点燃了北大荒;53年前,为建设北大荒,10万大军挺进荒原;43年前,50余万知青响应祖国的号召奔赴北大荒;33年前,改革春风拂动全国,北大荒探索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20207月经国务院批准,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被界定为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2020年黑龙江省获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调出量三个全国第一;2021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超过了法国、加拿大,位居世界第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北大荒七十年,从鬼沼到粮仓”,说出这一巨大转变的战略意义。
2023-03-31更新 | 3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犹太难民来华犹太难民情况简表
时间人数
19331937.810001500
1937.81939.820000
1939.81940.620003000
1940.61941.1220000

1933年的纳粹政权曾鼓犹太人移民,但纳粹政权控制范围之外的国家限制了这一行为-如果流亡者多是被纳粹政权剥夺了财富的穷人。波兰驻德国大使利普斯基在19389月与希特勒谈话“为犹太人问题的解决,我们波兰人将在华沙为他建造一座辉煌的纪念碑。”1939年美国政府拒绝载有900多名欧洲犹太难民的轮船进入美国,1940年和1941年,美国国会相继否决了向难民开放阿拉斯加州和接纳2万名德国犹太儿童的议案。

1933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向德国递交了抗议书,谴责希特勒的反犹暴行。19386月到10月,仅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中国驻维也纳大使馆总领事何凤山发放了1900多份签证,使数千犹太人逃离屠杀。1939年《东方杂志》刊文“虽然我们在上海尚有十多万难民的生活不易维持,但我们只要能力能办到,总可以尽力帮助犹太难民,我们应站在弱小民族的联合战线上,一致对付欺凌弱小民族的敌人。”自194112月起,日本对上海犹太难民采取了类似于敌侨的管理方式,至19458月,难民们终于迎来了自由。据学者研究指出,上海当时接纳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国所接纳难民总数还多。

——摘引自王健《逃亡与拯救:二战中的犹太难民与上海》


(1)纳粹屠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令人痛心的人间惨剧。依据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二战期间犹太难民问题的认识。
(2)在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依据下面时间轴的提示(序号),结合相关历史进程,写出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简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现实意义。
2022-05-21更新 | 330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召开的)一个半世纪以前,为结束“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冲突,各方达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制定了指导一般外交政策行为的原则。由此产生了把不再受宗教驱使的现存政治实体作为出发点的欧洲秩序。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里,这一体系通过几乎是自发组成的相互制衡的同盟,把挑战者约束在这一均势中。

均势未能挡住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军事势头。法国跨过它古老的边界,征服了欧洲大陆上几乎所有的国家,之后险些在俄罗斯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覆灭。这次维也纳会议的与会者在旧体系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重新建立新的均势,还要面对法军占领所引起的民族主义的新浪潮。

俄国沙皇、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构成的“神圣同盟”防范对国内体制的威胁;英、俄、普、奥“四国同盟”剿灭任何对领土秩序提出挑战的国家;“大国一致”机制确定了定期召开同盟国政府首脑参加的外交会议,制共同目标,对付新出现的危机。三套机制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支柱,均势是维也纳会议中取得的重大成果。英国通常不介入尚未出现、或短期内仍不明朗的局势,但在1904年,英国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加入法国和俄国的协约国联盟。

维也纳会议后的头40年里,对欧洲秩序起到了预防冲突的缓冲作用。任何实力均衡都是相对的。随后的40年,维也纳会议的愿景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破灭,均势内固有的尔虞我诈把世界推向了战争。

——摘引自【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


(1)有人说:“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说,维也纳体系是“反动的';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维也纳体系却是有重要贡献的,它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被公认的第二个国际体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作出解释。
(2)概括维也纳体系走向破灭的原因。
2022-05-21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人类学家发现,“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山海经·海内经》中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

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王国维以实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顾颉刚先生认为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禹”这个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禹”的定义是“禹,虫也”,因此,“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

遂公盨【xǔ2002年在海外文物市场上被偶然发现】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内底铭文1098字。首句的“天命禹敷土,随山壑川(天命禹平治水土,凿山以疏流)”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

北宋沈括言“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光秃秃)矣”。“除河北备边之外,民力可用者惟东至登、莱(山东地区)西至秦、凤(陕西地区),南抵淮泗(淮河流域)而已。此数十州者,中土之根本,不可不惜也”。两宋时期的北方局面,使无论是北宋的“引黄北流”的治河方案还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以水代兵”的军事防御方案,都未取得有利民生的结果。

——摘引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自至元元年(1264年)起的近20年间,黄河以北的各路府州都有大水记载。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河北河南廉访司报告说“大抵黄河卧槽之时水势似缓,观之不足为害。一遇霖潦,湍浪迅猛。自孟津以东,土性疏薄,兼带沙卤,又失导泄之方,崩溃决溢可翘足而待”。元代运河走向与黄河夺淮正好是互相交叉,如何使黄河泛滥不影响到运河,这非常重要。

——摘引自韩茂莉《一条河贯穿了一个文明的进程-黄河历史上的六次改道》


(1)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于西亚、北非。说出两地古代文明的相似处。
(2)利用上述材料,说出你对“大禹治水”的理解。如何看待“古史辨”派提出研究东周以前的历史“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河泛滥改道的原因。为什么说“河运”关乎“国运”。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盘点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1982年-2022年,中共中央发布了24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见表。

年份主题
1982年-1986主要涉及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执行农村的改革方针
2004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00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200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乡村建设,力争城乡差距逐步减少
2007以农村产业为突破口,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提升农民收入
2008通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城镇化进程
2009农民增收
2010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2011以水利工程为主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12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
2013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2014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015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6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2017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9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020要求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
2021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
2022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推动乡村振兴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一号文件”的理解。
8 . 劳动中的人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问世。他认为所有这些简化和便利了工作的机械发明,本质上是源于分工。约翰·温奇库姆建立了一个作坊(1564年),200名织工集中在一间又长又宽的屋子里,使用200架织机,200名学徒帮忙,100名妇女梳理羊毛,200名少女运转线杆的纺车。捡选羊毛的工作由150名儿童来完成。呢绒一经织成,即交到50名剪毛工人和80名整理工人手里。这个作坊还有一个雇佣20名工人的漂洗作坊和一个雇佣40名工人的染坊。监督者的作用就是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合理化”。这一过程包括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想方设法去考核每一单位的投入产出,以及如何有效的进行要素组合,其结果是鼓励了技术创新,导致了组织创新。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福雷德里克·泰勒出生于宾州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科学管理”方法出现在美国不是偶然的。他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工序,然后对每一个工序中工人的劳动动作和时间进行研究,进而根据专门化的原则设计工人的动作和机器的功能。智力被驱逐出了车间和工厂,在那儿只留下没有大脑的臂膀和适应钢铁装置的肌肉装置。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尽管泰勒制受到劳工组织的反对,但是仍然被迅速推广开来。

材料三   1979年,全世界有1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3000台在美国,法国有150台。

“合并者”是一种焊接机器人,它样子像一只螳螂。它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他腾空机器,而后归位,为下一个汽车做准备、它一小时能经手110辆汽车,它永不疲劳,它永不抗议,它永不缺勤……当然,它也不买车……

——叙述者为一名法国汽车制造厂的工人


(1)概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与《科学管理原理》两部著作的问世背景,归纳斯密与泰勒关于生产管理理论的相同之处。
(2)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对“劳动中的人”的变化进行解读。
2022-04-02更新 | 375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蒙古帝国·元朝

成吉思汗征服和蒙古帝国的建立,是13世纪震撼世界乃至影响人类进程的事情。与此前跨洲际的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相比,蒙元帝国的疆域幅员更为广袤辽阔,将欧亚大陆的主要文明地区囊括在内。当今的全球化世界,实际上是一个由资本经济带动起来的现代社会,而“前全球化秩序的雏形”是指在这次全球化之前,蒙古人的征服已经把欧亚大陆连成了一片。

世祖忽必烈创建的元朝,既是蒙古帝国的主体延续和帝国宗主,又因实行“汉法”而进入中原传统王朝序列。中国的疆域直辖范围由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东部亚洲——河西走廊——安西四镇的“棒槌形”扩展为“母鸡形”,这在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历程中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此前的唐、宋王朝相比,元朝“家天下”的程度明显强化,这种“家天下”原则主要来自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政治传统;而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的变化,与唐代、北宋和明、清的变化都是朝着同一方向的,因而可以说是性质相同的变化……而在速度方面也没有出现重大逆转。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1)依据材料并结合你对上述欧亚体统帝国的了解,归纳蒙古帝国的世界影响。
(2)李治安教授认为,从唐宋到明清之间存在着一段重要的整合过渡时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各举一例,说明元朝在古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022-04-02更新 | 34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经济全球化

材料一   1763年的世界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及其全球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张过程;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冷战结束前,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垒;第三阶段,冷战结束至今,是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并日趋明朗的阶段。

——整理自崔兆玉、张晓忠《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说明1500年前后,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的变化。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任选全球化的一个阶段分析其形成原因。
2021-05-09更新 | 29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