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材料一   《论语·子路》中记载,楚国有“直躬者”(坦白直率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了自己的父亲。孔子不赞同“直躬者”的做法,他认为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韩非子五蠹》也记载了楚国“直躬”告自己的父亲偷羊的事,处理此案的楚国令尹(掌握军政大权的高级官员)认为“直躬”此举不孝,便定了他死罪。韩非子则认为“直躬”虽然是“父之暴子”,但却是“君之直臣”,令尹这样处理此事,楚国就没有人敢告发坏人坏事了,对君主而言,这不是“社稷之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令尹和韩非子对于儿子告发自己父亲这件事的看法,并指出他们看待此事的出发点。

材料二《唐律疏议》“名例篇”规定:同居相为隐,即亲属犯罪可以相互容隐,而容隐制度适用的主体中有一类人是“大功以上亲”(“大功”是中国古代礼制“五服”制度中的一级),即包括父母、祖父母等在内的血缘比较近的亲属。“斗讼篇”规定:告祖父母、父母者处以绞刑。父为子天,儿子可以为父亲隐瞒,如果父亲有过失,儿子应该恭恭敬敬地劝谏,尽到孝道,不让父亲身陷囹圄,“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同时还规定,以上两条法律都不适用于长辈有谋反(危害社稷)、大逆(毁坏宗庙、陵寝、宫阙)、谋叛(背叛国家)等罪的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唐律疏议》的上述规定。
2024-04-04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教育思想

材料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他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朱熹还认为,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材料二   19世纪末,严复等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来探索中国转型的新路径。严复在借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三育”论,主张培养德智体并重的真国民。他认为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源在于民力已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是指提倡体育,训练国民强健的身体;“开民智”是指开发人民的智慧,提高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改革科举制度,讲求西学;“新民德”的目的是培养人民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与精神。这成为中西方教育理论思想交融的契合点和起始点,拉开了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序幕。

——摘编自李素敏、张思远《我国“五育”思想的历史脉络、基本特征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严复教育思想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时代背景。
2024-04-03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秦汉与罗马

材料一   罗马的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罗马帝国,只是环地中海的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更谈不上融合相通。罗马的行省中,只有贵族、官僚能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上不会拉丁文。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二   秦汉完成了“从封建到郡县”,打通了上层与基层,创立了县乡两级的基层文官体系。由官府从基层征召人才,经过严格考核后派遣到地方全面管理税收、民政、司法和文教,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道德,理解同样的文化。

材料三   秦汉与罗马,都对后世具有独特价值。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政治基因,而中国“秦汉之世,实古今转变之大关键也”。这两条不同的文明道路,各有高峰低谷。我们应当从高峰中体会到彼此的优点,从低谷中体会到彼此的缺陷,再寻找各自改进之途。

——以上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罗马帝国为什么“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与罗马帝国相比,秦汉时期在国家治理上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汉与罗马对后世的独特价值,简要谈一谈这两种文明道路对我们的启示。
4 . 中国共产党部分重要会议简表
会议名称部分信息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领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会议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公报指出:“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就整体来说,实行全党工作中心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阐述中国共产党三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及意义。
5 . 清朝前期的边疆治理

材料一

                    清朝形势图(1820年)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 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是:第一,因地制宜,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在东北和伊犁地区设立将军制度,在蒙古设立盟旗制度,在西藏设立噶厦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沿袭以前的伯克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实行基本与中央地区一样的行政制度。第二,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第三,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第十章第二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以蒙古族和藏族地区为例, 概述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统治与管理的主要措施及重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北京故宫

材料一   北京故宫是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为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材料二   故宫文物迁移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北京故宫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并以此分析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阶段概述故宫文物迁移的路线及时代背景。
7 . 大国关系

材料一   19491228日,法国总统奥里奥尔表示:“我认为这件事(承认新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不能等人家来逼着我们承认。”就在法国政府内部主张承认中共政权的意见趋于一致,并准备采取相应行动时,美国开始对法国直接施加压力。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更是表示:“美国国务院坚决反对法国承认共产党中国的想法……如果法国坚持这个想法,美国国务院可以改变其在印度支那事务上的态度。”当时法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对美国严重依赖,尤其是期待美国维持对法国从事印度支那战争的军事物资支持,再加上中国政府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法国决定暂时放弃对承认新中国的考虑。

——摘编自黄庆华《中法建交始末——20世纪40~60年代的中法关系》

材料二   1964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冲破重重阻力,以无比果敢的政治气魄,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而法方这一愿望也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积极回应。在双方共同努力和积极推动下,中法建交公报于1964127日正式公布。中法建交轰动世界,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从而打破了西方对中国长期以来的政治和外交封锁。

——沈孝泉《中法建交50年:在大国关系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材料三   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起舞,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法建交的影响。
2022-04-04更新 | 24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不结盟运动

19619月,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由25个国家出席,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和《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参加不结盟运动的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不结盟运动已经走过了30多年,至今已有了很大的发展。199510月,第十一届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在哥伦比亚召开,与会国成员国达到113个,几乎占世界独立国家的三分之二,约17亿多人口。不结盟运动的活动维护了人类社会的正义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维护中、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做出了贡献,有力地支持了各国人民的斗争。不结盟运动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自己的宣言中,不但谴责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还要求改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面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改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不公平的经济关系。

——摘编自《宏观世界史》第三编第十二章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形成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结盟运动的主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