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普遍流行一种说法:“是德国小学教师战胜了或者帮助战胜了法国军队”。共和派在执掌政权后,把教育改革作为优先关注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长费里改组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将教会人士从教育领导机构中排挤出去,同时整顿和改编学校的教职人员,驱逐耶稣会教师。同时大力培养小学教师,小学的课堂中,过去神父们口中的圣徒历史被如今教师们所教的共和国的神圣历史所取代了。中小学增设了道德与公民教育课,大批知名人士,包括教育家、哲学家和参议员,参与了爱国主义教材的编写工作。此外,通过实物教学和旅游、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如在教室的墙上张贴被普鲁士夺去的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的地图。19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大力兴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兴办各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兴工科院校,如南锡化工学院和格勒诺布尔电工学院。

——摘编自董小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教育与现代化》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法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世纪后期法国教育改革。
2024-04-23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8年戴高乐重返法国政坛之时,开始酝酿对苏缓和的长期规划。此时的苏联,“非斯大林化”的进程方兴未艾,赫鲁晓夫在“和平共处”外交总路线的框架下,积极在西方国家中寻找“特殊”对话者。1958年初,苏共中央委员会通过决议,旨在“削弱法国与北约联系的纽带,加强法国从美国获取更大独立自主权的政治倾向。”苏联表示与戴高乐的“定期接触”可能会促进法苏缓和,钳制法美关系。同时,戴高乐进一步向在巴黎的苏联外交官阐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构想,并多次在公开场合使用该表述。

第二次柏林危机可被视作法苏关系缓和的障碍和契机。1959年至1960年,两国间出现了短暂“缓和”的迹象。然而,19605月,苏、美、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失败,法苏间的“缓和”被苏联证明是一场错觉。苏联意识到,只要美国参与其中,法国就会为了维护其盟友的利益限制自身的判断和行动自由。在随后的联合国大会发言中,苏联强烈谴责了法国殖民主义,因为苏联此前对法国的期待和盘算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回报。

——摘编自宋雪《“缓和”的错觉——再议1958—1960年的法苏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苏关系出现缓和迹象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苏关系缓和成为“错觉”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121日,缅甸总统吴努在访华时对毛泽东说:“很坦率地说,我们对于大国是恐惧的,但是周总理访问了缅甸以后,大大地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苏加佐·维约普拉诺托在1957年初回国述职时向记者畅谈他在中国的观感时说:“我跟中国最贴近的邻国,如印度、缅甸、尼泊尔、越南、阿富汗、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大使们经常接触,到了今天,他们已经完全理解了中国和平政策的本质,为此对中国完全不再有任何顾虑。我们印度尼西亚在邻国中是距离最远的一个。却要神经过敏地担忧,那岂不是大笑话!”

——摘编自孙泽学、常清煜《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共处外交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10+1)对话、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推动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积极参与亚欧会议,作为观察员参加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主持东亚自贸区可行性研究,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等。周边地区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合作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特征。中国通过机制化的平台更能拉近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国与东盟共同创建了以合作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关系,上海合作组织旨在共同推动新型地区关系与地区发展进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在推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力求发挥引领而不主导的建设性作用。

——摘编自张蕴岭《新形势下推动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塑造国家形象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合作政策的特点,并分析该政策实施的意义。
2024-04-22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县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所表达的种种理想不无认识上的偏颇,如他发展海洋实业的思想仍受到当时西方海权论的影响,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多集中在港口、航运、造船等很狭窄的方面,具体设计也不尽合乎国情,而且他争取中华海权的努力由于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并没有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取得圆满的结局,但他对近代中国海权沦丧的深刻认识和对国人提高海权意识的宣传与呼吁以及建立强大的海军、全面发展海洋事业的谆谆教诲都是高瞻远瞩的,体现了他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和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热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

材料二   毛泽东研究海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研究往往更多地尝试回应当时各种焦点议题,尤其是领土争端、领海范围问题、台海危机、海洋开发等,其独立解决应景性议题的能力极强。毛泽东海权观中的“同世界人民一起创建一个和平的海洋”主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包容性。他认为实现上述主张的具体办法就是建设“海上铁路”,所谓“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找寻中国发展海权同人类共享海洋一致与和谐的规律,而“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中国联通世界海洋交通网络,开创一个世界各国共享海洋的新格局,这一超前理念不仅是对中国海权最为有力的解读,而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开放、包容平和的理念不谋而合。

——摘编自戴晨城《毛泽东海权观的生成、内容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海权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海权观的特点。
2024-04-22更新 | 3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县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熙宁四年(1071年)十月,颁布新法,法令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乡村主户普遍按照物力财产等第交纳免役钱,即将原来乡村上户所服差役改为募役,此前必须服役的主户只要交纳免役钱,本户便可不再亲自服差役,而由政府出钱招募人承担差役。一是针对那些“特殊户籍”的助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其具体办法是“凡坊郭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有产业物力者,旧无役,今当使出钱以助募人应役……若官户、女户、寺观、未成丁减半,募三等以上税户代役,随役轻重制禄,禄有计日、有计月、有计事而给者”。

——摘编自游彪《关于宋代的免役法——立足于“特殊户籍”的考察》

材料二   明朝江西宜春农业税率变化情况

年份税率科则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每民田一亩科秋粮一斗六升五勺,又夏税一升六合五抄
正统元年(1436年)每田一亩交纳本色米五升三合,其余准收折色银、布、轻赍。每粮一石共纳银三钱一分至三钱五分不等
弘治年间(14881505年)每粮一石派银四钱四分五厘零
正德年间(15061521年)每粮一石增至四钱九分九厘九毫零,另外每石重复征收夏税折银二分五厘
嘉靖初每粮一石增加为五钱五分七厘二毫零

——摘编自漆能廉、汪从文、谢祖安主修《宜春县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熙宁年间徭役征收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税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4-04-22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县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晚期,在浙江,鉴于“田归不役之家,役累无田之户”的弊端,地方官员提出“均田均役”之法。在江苏,官府制定《征收条例》以消除赋役繁轻不均的弊端。在湖南,当地采用人丁随粮摊的类似举措。在四川和广东,一些州县开始尝试按照田地数量征收赋役的探索。雍正即位后,主张实行摊丁入亩,这一主张逐渐成为政治共识。山东巡抚黄炳奏请援照浙江省之例“按地摊丁,以苏积固”;直隶巡抚李维钧上疏请求将所属“丁银摊入田粮征收”。经过讨论,朝廷认为推行摊丁入亩的好处大致有三:一免贫富不均之叹,二免逃亡转赔之苦,三免吏胥贿嘱之弊。最终,户部依照李维钧的建议,将丁银均摊到地粮之内并造册征收。于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最后一次重大改革在雍正元年(1723年)拉开帷幕。

——摘编自崔华杰《清朝赋役制度改革摊丁入亩》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实施摊丁入亩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清朝实施摊丁入亩的历史作用,并说明理由。
2024-04-19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而毅然兴办。至此,束缚铁路数十年的政策“枷锁”被彻底打破,由此催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铁路建设热潮。虽然中国铁路事业驶入正轨,但囿于经费支绌、人才缺失、材料匮乏等阻碍,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强“求援”,使他们乘机大肆掠夺和控制中国铁路权益。1895年至1911年,西方列强通过采取强行擅筑、假借“合办”、贷款控制等各种手段,直接修建或间接控制了中东、滇越、京汉、京奉、津浦等诸多线路。为了鼓励和规范铁路建设,清政府于1903年颁发《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修筑铁路,正式向民间社会开放筑路权,为当时中国铁路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于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收回路权运动,创立商办铁路公司,自筹资金修建铁路,以保中国自主权。1903年至1907年,共有15个省先后创建商办铁路公司,筹资修建铁路900余公里。商办铁路虽声势浩大,可成效有限,而且弊端百出。

——摘编自李海滨《近代中国铁路的曲折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印度大规模地修建铁路。印度铁路修建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8531869年,由殖民政府提供担保利息,主要由私营铁路公司筑路时期;18701882年,除私营铁路公司筑路外,殖民政府参与修建并经营铁路系统的新时期;18831914年,由政府补助的私营铁路公司再度活跃时期。到1914年,印度的铁路里程已长达35000英里,形成了颇为完整的运输系统,在当时的亚洲居第一位,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三大铁路系统。铁路连接了印度的高山和丛林、港口和平原,大大提高了木材、大米、茶叶等各种货物的运输效率,促进了印度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印度铁路的运输中,棉花、棉纱、棉织品成为最大宗的货物,催生了印度棉纺织工厂的出现。

——摘编自杞新村《一战前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的影响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铁路事业发展的状况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对印度经济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的爆发改变了现代工业发展的轨迹,也引起了人们对先前人类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反思。美国汽车固守大尺寸、大排量的产品结构。与此同时,丰田、本田等日本厂商则以轻量化,小排量定位,主打低成本且质量相对稳定的轿车,以低廉的维护费用作卖点扩大市场份额,不断蚕食美国汽车产业的市场份额。长期以来,美国汽车产业繁荣背后已内在地孕育了衰落的种子,以通用最为典型,企业不断滋生的产品与品牌战略混乱、技术战略失误、大企业制度弊病等内在因素的累积,最终酝酿了美国汽车产业的大危机。

——摘编自崔焕金《美国汽车产业的衰落及其启示》

材料二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宗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这是中国汽车产销历史上首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也让中国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据预测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将超500万辆,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已成定局。其中,新能源汽车的海外销量将达12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但全行业都面临盈利难的问题”。安庆衡说,“目前,新能源汽车中只有特斯拉、比亚迪、理想和埃安4家盈利,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都在亏损。这样的现状亟须改善,否则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繁荣就很难持续”。随着出口量的不断增长,中国汽车出海必然遇到更多更为复杂的挑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汽车产业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影响。
2024-04-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枣强董子学校、昌黎第一中学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游和第一任妻子唐琬系中表婚(表兄弟、姊妹间缔结的婚姻),这是宋代社会流行的缔结婚姻的方式。绍兴十四年(1144年),20岁的陆游与唐琬成婚,感情甚笃。此后两年陆游未参加科考,这成为陆母不喜儿媳的重要原因。但陆家休儿媳的合法理由是唐琬不能生育。男女社会地位差别明显的宋代,男子休妻很多时候是从家族角度考虑,在此情况下妇女极为被动。唐现再嫁的赵士程,此前当有过婚姻,并留有若干名子女。宋代虽是理学渐兴的时期,但妇女改嫁在当时却并不受限制。理学大家的语录中,也有“出妻令其改嫁”之说。

——摘编自费芳芳,王曾《陆游与唐琥婚姻考——兼论宋代婚姻制度与习俗的若干特点》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强烈冲击,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而财富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状况:“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万历时吕坤指责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节,而疏于男子之纵欲”,乃是“圣人之偏”。

——摘编自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陆游与唐琬的婚姻中概括宋朝婚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中后期婚姻观念出现新动向的原因。
2024-04-1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枣强董子学校、昌黎第一中学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的英国经历诸多变革,从处于欧洲偏远蛮荒并以暴政著称的小国,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专制国家。这样多变的环境使原有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被打破,亦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冲击,它自以家庭为主,机构、私人等为辅的养老模式组合历经社会发展和执政者的政策,褪去了诸多宗教外衣,转型为以家庭为主,教区、机构、私人等为辅的新型养老模式组合。转型后的养老模式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并具有伴随重商主义烙印。事实上,英国养老模式的转型并不是主动的,而是在当时的人口情况、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父权制回归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被动调整。

——摘编自刘曼慈、张晓华《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特点及原因探析》

材料二   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已经形成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险制度,过分优裕的福利制度甚至使德国的劳动者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如今德国经济发展陷入低谷.高福利、高工资、高税收日益成为企业负担,造成产品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音争力,政府不得不用大部分的税收来偿还债务、支付失业救济金和养老金,这样势必导致政府无力改善经济发展状况,使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摘编自陈南雁《德国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德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两个相关的解决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