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庠、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为人之道和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在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中,其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材料四: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统计图表


(1)据材料一述评孔子的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关信息。你对此有何看法?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四状况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宋代开始,大规模的宗族组织在基层社会普遍建立,家法族规的制定也蔚然成风。宋代家法族规强调族众遵守社会秩序,严禁宗族子弟闲游、偷盗、赌博等。宗族成员违反国家律令、族规家法、风俗道德等行为要予以惩罚。婚姻方面,家族法规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财产继承上,按照诸子均分原则进行处理。宋代家训族规在国家法的支持和默许下具备一定的权威性,违背者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总之,宋代家法族规起到了国家制定法难以起到的社会控制作用。

——摘编自苏洁《宋代家法族规与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外国的游人、商人和传教士进入中国,由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同,在基层,中外冲突时有发生。新式武器逐渐流入民间,地方矛盾变得愈发激烈,官府往往无力弹压。伴随着国民思想的进步与法律意识的觉醒,基层传统社会的“人治”受到冲击。近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民国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社会基层问题强调多数人参与纠纷、矛盾、冲突的协调和解决。1904年5月13日,《岭东日报》报道了广东省澄海县蓬洲所陈氏模仿“自治”的方式:“公议族规四条,谓如有犯规者,行自治之法,或笞惩,或罚影戏。”总之,近代基层治理出现新的特征。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依据政令或法律对基层社会进行治理的能力急速增强,乡规民约逐渐式微。基层社会尽管也制定过一些村民公约,但由于其内容极富政治性,基本上就是一些政治口号,与之前在基层社会所存续的传统乡规民约有着质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乡规民约在宪法与法律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和群众自治的重要载体之一,使之在城镇和农村都得到了相应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何旺旺《乡规民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当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家法族规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现象并归纳近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江南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形成过程中,作为主导的官方把赈灾救荒作为社会救助的重点,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有赈济、赈货等类型。江南城市的民间救助多为自发的个体行为,即使形成一定的组织,也以个体自愿为基础。施行救助主体有士人(包括部分官员)、工商富室和僧道人员。他们大多出于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相对于传统荒政和乡村救助;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有着诸多特点,呈现朝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陈国灿《论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传统的救助活动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晚清政府已无法如“康乾盛世”时期那样向受灾民众提供应有的救济和帮助,而以士绅富民为主体的民间救助活动日趋活跃。随着近代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及贫困群体的扩大,以贫困人为对象的社会救助活动越来越受到民间救助组织的重视。部分先进中国人也开始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开展社会救助的思想和经验,反省中国传统做法和理论的缺陷,使以传教士为先导的外国慈善活动逐渐活跃。这些变化引起了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变动。

——摘编自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江南城市救助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转型及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钱学森(1911-2009),1955年摆脱美国特务监视,怀抱“科学兴国”的理想回到中国后,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力学所成立,钱学森任第一任所长。同年,建立导弹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1957年,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一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1958年,钱老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倡议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亲自担任近代力学系系主任20年。1959年,钱学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后担任历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后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摘编自互联网《永远的怀念一一人民的科学家钱学森》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学森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学森取得成就的时代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国藩年谱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会试中第38名贡士。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岁,8月,偕倭仁拜谒理学大师唐鉴为师,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53年(咸丰三年)43岁,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四年)44岁,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

1861年(咸丰十一年)51岁, 12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

1864年(同治三年)54岁, 6月16日(阴历),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

1867年(同治六年)57岁,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

1872年(同治十一年)62岁,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角度评价曾国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大部分是明末清初由广东迁入广西的客家人的后裔。罗尔纲在《亨丁顿论客家人与太平天国事考释》一文中指出:天王洪秀全以下六人的起义诸王领导集团中有五人是客家人。

——引自《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

材料二   19004月底至8月中旬,“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和直隶、东北一些地方,广泛地掀起拆毁铁路、电杆和焚砸其他洋物洋货的活动,还采用遍贴传单的形式造成强大的宣传攻势”。

——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三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办的,一所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农民运动骨干有学校,在北伐战争前夕和北伐战争期间,农讲所为广东和全国培养了一批农运干部,为推动北伐战争的进展,在全国各地开展农民运动,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正是农民运动的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进行。

——引自薛毅《农民运动讲习所与北伐战争》《江汉论坛》2002年第4

材料四   刘少奇曾在《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一文中,作了充分的说明:“抗日战争没有占全国人口百分八十以上的农民参加,是不能胜利的。……所以在抗战的时期中,正确合理地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最重要的一着。”

——引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第817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核心问题?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三,概括这段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
(3)根据材料四,指出刘少奇同志的主要主张。由以上材料,你有哪些启迪?
2021-09-2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在英国议会发展史上,14世纪历来不象13世纪(议会产生时期)和17世纪(近代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建立时期)那样引人注目……尽管在16世纪以前,议会尤其是下议院的权力不断扩大,但这时期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

——引自程汉大《14世纪的英国议会的发展》

材料二   法国的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说:“在英国,国会有权修改宪法,因此,在英国,宪法是可以不断地被修改的,或者宁可说它根本没有宪法。国会既是立法机关又是制宪机关。”……英国的历史学家罗威尔说,在任何政府之下,习惯法和惯例都是存在的,也是必须存在的,……在英国虽然有如此多的习惯和惯例,但人们总是自觉地严格地遵守它们,最熟悉的例子之一就是,国王必须根据内阁的建议履行自己的职务,以及内阁在失去下院多数议员信任时,必须提出辞职或解散议会,这些都没有成文的法律作出过规定,但人们却都严格地遵守着。

——摘编于马啸原所著《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在国内外民主运动的强大压力下,英国终于在183264日通过了议会改革法案,取消了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56个“衰败选区”的全部议席,30个人口不到4000人的双议席的选区各削减一个议席。……在城镇,年收入10英镑以上的房主和年交付l0英镑以上房租的房客有选举权;在各郡农村,年收入10英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有选举权。……英格兰的选民总人数由原来的40余万增加至65万左右,而当时英格兰的人口总数则为l600万,因此选民人数仍只占人口总数的大约1/25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十四世纪历来不象十三世纪和十七世纪那样引人注目”?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的宪政体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2021-09-29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部分法律制定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年份名称内容
1601年《济贫法》修正案建立了为贫困无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济贫制度
1848年《城市公共卫生法》解决城市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1875年实施
1866年《城市环境卫生法》旨在解决城市环境卫生问题
1909年《城市规划法》政府开始规划城市的建设
1945年《工业分布法》旨在解决工业布局问题
1946年《新城法》解决卫星城市的发展问题
1949年《国家公署和乡村通道法》政府管理乡村交通工作
1952年《城镇发展法》关于城镇发展的法律条例

——根据【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改革先驱人物查尔斯.布恩和西本.朗特里等在英国域市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反映了城市中贫困、失业、低工资和疾病的真实状况,并提出了救治的对策。1942年,被誉为一福利国家之父”的威廉。贝弗里奇发表了(社会保险及关联报告),提出消灭“贫穷、疾病、懒散、无知、肮脏”等社会问题,主张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全国性社会保险制度。二战后,那些用于集体消费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包括了土地、道路、下水道、饮用水、电、煤气等,也包括了规划、警察、消防、卫生、教育、住房和社会福利

——根据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城市化的转移与城市化)整理


(1)根据材料,提炼1601年至1952年英国在解决城市化问题过程中呈现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以来英国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历程。十八大以后,中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出台,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至少三点建设性意见。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就当时社会状况而言,唐代科举是一个比较进步、比较合理的考试制度,……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影响了西方各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经验。……孙中山先生在所著《五权宪法》中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材料二   熙宁(宋神宗年号)四年二月中书上书,提出了王安石系统的改革方案:“古之取士具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呈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一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于天下,则庶几可复矣!”神宗听从了王安石的建议,遂下诏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

——牛卫东:《王安石“熙宁变法”中科举制度的改革》

材料三   甲午战争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批判的集中点是用八股文取士。康有为(公元1858-1927年)指出,八股无用,改科举莫急于废八股。他要求“应请定制,并罢试帖,严戒考官,勿尚楷法”。……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是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改革措施。一些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为表达他们对“新政”教育改革的拥护和支持,他们不满足干废止八股,改试策论,而纷纷奏请递减科举考试取士名额。……清朝廷迫于形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决定“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1)如何理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全面阐述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的原因。他提出怎样的系统改革方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的主要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425日)

材料二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页

材料三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6070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116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二阐述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材料一发表的背景与材料三有何不同?
(3)在革命、改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要关头,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江泽民号召“与时俱进”,这折射出中国社会三次深刻的历史变革。第二次变革指什么
2021-09-2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柴沟堡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