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末,荷兰制图学在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制图基础上快速发展。1600年,莱顿大学设立地图制作学,课程包括几何学、罗盘构造与工程学,聘请大量学者教手。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后,要求商人在航海图中记录见闻,并绘制航海日志。1617年东印度公司收集最新的地图资料并发展制困学。1630年,阿姆斯特丹的布勒家族以出版欧洲不同语言的地图、航海图和航海作品闻名,在1634年出版收录160幅世界地图的地图集,次年又补充了49幅并使用荷兰语、法语、拉丁语和德语进行出版,并于1655年出版评细描述海洋、陆地和宇宙的地图集。

——据【英】马里奥.T.努尔米宁《欧洲地图里的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康熙帝在遏制沙俄入侵和划定边界过程中,于1686年开始修订《大清一线志》。1708年,以传教士雷孝思、托马斯等为主力,实测编纂了《皇舆全览围》。乾隆末年,与晚邻西藏、新疆等地的国家划定清晰的线状边界,并以条约确认。喜庆时,参校乾隆至嘉庆时奥地变更状况绘制成的《皇奥全图》,有经纬网,空间的点、面、线白军人、官吏、民众与城池、村镇填充。图中边疆地区内容增加,如蒙古统部在原25个地区外,增加了喀尔喀、察哈尔等6个地区,铣部机构增加旗分、封爵、属部、驿站四门。疆界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帕米尔和后藏的阿里地区,东到库页岛,南到南海,中国疆域的空间最终奠定。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极括荷学和清代地图绘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荷兰地图绘制发展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疆域地图绘制的意义。
2 . 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 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 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 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 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 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 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朗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市镇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0-09-11更新 | 1282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材料   一战后,依旧是世界上最大殖民国家的英国拒绝接受威尔逊总统的计划:让国际联盟或者其他国际委员会来仲裁殖民地的未来。英国政府还拒绝承认自决权。但战争仍改变了英国和英属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战后世界贸易急剧萎缩,尤其是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期间,这为兴起的独立运动提供了动力。在还没有完全独立的时候,各自治领就派遣代表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分别加入国际联盟。在“英联邦”是这个英国及其自治领的联盟中,每个国家都将是独立的,只是通过对英国君主的共同效忠团结在一起。协约国建立了“托管制度”来处理德国的殖民地,通过“托管制度”,英国的帝国疆域增加了100万平方英里。英国通过苏丹、埃及官员和苏伊士运河,保持着对埃及的非正式控制,即使1922年埃及名义上获得独立后也是如此。

——摘编自美的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英国殖民统治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英国殖民统治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   社佑,唐代政治家、史学家。他历时36年撰写《通典》。《通典》以历代典章制度的历史演变、得失兴革为撰述中心,兼记与此有关的言论。其记事上自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其所据文献,主要是《五经》、群史,以及历代士人的文集、描述、论议。杜佑在《通典》中,从内容编次上规定了共逻辑体系,即首先论述经济制度,然后依次论述选举、职官、礼、乐制度,以及用兵之道和刑罚设施,最后论述地方政权的建置和边防的重要。杜佑的历史进化思想,一是反对“非今是古”,从人口、地理等的物质因素分析历史进化的“势”和“理”;二是主张“变通”和“适时”,以顺应历史进步的趋势。他的“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已任”的政治胸襟和《通典》的经世致用思想,证明他是这个历史潮流中的先驱之一。《通典》创造了综合性的典制体通史形式,这是在编年体、的纪传体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种重要的史书体裁。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佑的史学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佑具有的史学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体制下,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营企业上缴的工商税收和利润,国营企业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企业和职工失去了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这是我国经济一度严重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1983年4月,国务院决定实行利改税的第一步,即税利并存制度。在企业实现利润中,先征政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分配。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实行第二步利改共税,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财政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供安排使用,从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这体现了“国家得大共,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的分配原则,比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盈关系。

——摘编自刘佐《国营企业“利改税“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国企“利改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国企“利改税”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平定边疆叛乱、收复台湾等军事斗争的需要,清朝前期十分重视西方火器技术的引进和仿造。康熙朝设内外火器营,各省设乌枪营,由满洲和蒙古兵组成。此时的火器专家戴梓发明出可连发28发的连珠火铳(机关枪的早期形制)和类似于榴弹炮的子母炮等先进火器。乾隆以后,社会比较稳定,国防科技逐渐衰落。到鸦片战争前夕,清军的火药技术依然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火炮管理混乱,没有形成定,期造换制度。舰船装备性能落后,实战经验严重不足。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惊醒了国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军事自强”成为了洋务派的重要工作。清政府先后创办了.

30多个兵工厂;1866年,福州船政局的创办,标志着我国蒸汽规船建造工业的诞生:科学家龚振麟用新法铸造火炮,改进配制火药的工艺;1868年,江南制造慈局设翻译馆,其中与军事技术有关的译著还60多种200多卷;晚清政府还兴办了各种军事技术专业学堂,如1874年建立的操炮学堂等。

——据卢嘉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可能存在的核威胁,中共中央确定了发展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围绕“两弹一星”,1956年,毛泽东组织编制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原子核技术等6项需要率先突破的领域,触角伸向当时前沿高科技领域。中苏两国科学院、高教部门展开对口合作,相继建立了航天、航空、船舶和核工业,整顿了兵器工业。60年代以后,中国的武器装备生产开始步入自行设计、自行制造为主的新阶段。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为国防事业留下了重要的精神遗产。同一时期,新中国先后成立了原子能研究设计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创办了军事工程学院等一批技术院校,培养了大批国防科技人才。

——摘编自刘祖爱<毛泽东与新中国国防科技基业的奠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国防科技的发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德国,二战后在西方各国得到普遍发展。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了曲折发展历程。1949—1966年,国家着手创立了以《劳动保险条例》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此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遭受重大挫折,陷入停滞倒退,1978年后,国务院先后颁行一系列以养老保险、企业职工保险为中心的法规、章程,并成立福利保险局、劳动人事部等管理机构。自1990年起,全国人大加强了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立法工作,1998年至今,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养老、新型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建设有了重大进展,逐渐形成了以“补救模式”为目标,以社会教助为基础,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以社会福利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何成刚等主编《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后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后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 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矜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 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观念。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夺取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 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

----摘编自刘凤雪 张佛《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基层地方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中山《孙文学说》

材料二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1986年9月)

材料四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认为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过哪些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述毛泽东改善民生的基本主张。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改善民生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对百年以来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发展历程,我们有何认识?
2020-05-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网上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追溯清代后期司法制度演变的渊源,那么乾隆晚期的议罪银制度必须纳入视野。议罪银又称“自请认罚银”“自议罚银”“认缴银”等。乾隆在其统治中期以后,数下江南,国库日益紧张,乾隆别出心裁地创造了议罪银制度。议罪罚银初期草创时不甚健全,随着在日常实践中的反复重演,到后来设有专门的办事机构和人员,有严格的值班、检查和定期汇奏呈报规定,有特定的议罚对象和交纳银库,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自行议罪罚银手续,督抚等地方高级官员是议罪银制度实施的主要对象,后来也包括一些富裕商人,如盐商、参商等。

巨额议罪银的缴纳,对养廉银制度构成非常明显的危害,随意性很大的议罪银使官员们的钱包随时有被和珅以各种借口打劫的危险,这超出了官员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官员的腐败极为可怕,对于此后的司法体制的变迁影响至为深远。

——摘编自张世明、王旭《议罪银新考》


(1)根据材料,指出议罪银制度出台的背景及该项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罪银制度的影响。
2020-03-2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