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德也。何谓刑德: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死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好令者也。”

——《韩非子》

材料二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是源于物本性的必关系。就此而言,一切存在物都各有其法。物质世界有其法…人类有其法。

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形态有关系:和寒、热、湿的气候有关系;和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民族的宗教、性、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立法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式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法制思想的异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021-04-0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产生过不同的选官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在武帝以后成为广招人才的制度,内外高级官员都可以推荐天下人才,在不同的名义下,例如孝廉、方正、孝悌、力田,或者列其所长,由各地方定期推荐人才进京,通过考试后,担任侍郎、邮中等职,并留在邮署候命。那些地方推荐的人才,通常是地方官署的职员,这些职员经过上司考核认为值得推荐,就以递送地方工作报告的名义进京。在郎署待命的郎史等于是在京学习,他们以种种名义,在朝廷担任助理的工作,甚至于执戟廊下,侍卫朝廷。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隋朝统一之后,由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隋文帝便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又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特别是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到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产生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察举制相比,隋唐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科举制出现的历史背景。
2021-04-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终生挣扎在科举道路上的蒲松龄举,对于科举弊端有切肤之痛。所以《聊斋志异》里有不少篇目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的黑暗,特别是对考官的昏聩无知刻画得入骨三分,对科举制度戳害读事人的心灵,写起来酣畅淋漓,今人荡气回肠。《聊斋志异》最富现实性和人民性的篇章是那些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现实的故事;而其中写最有情趣的是那些人鬼狐妖的爱情故事,讴歌生死不渝的爱情。《聊斋志异》中还有些故事如《崂山道士》《画皮》等富有寓言意味,启人心智。人们读《聊斋志异》则被情节生动和丰富的奇异故事吸引,被引导着去认识社会,理解人生。

——摘编自蒋玉斌《论(聊斋志异)的典型范式之表现》

材料二   巴尔扎克,少年时期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1814年,经历法律见习生涯之后,巴尔扎克认识到社会的腐朽与丑恶,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激发了他对社会生活的思考,1842年,巴尔扎克创作完成《人间喜剧》。作品一方面尖锐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阶级、财产关系的变化,把资产阶级统治的实质暴露在读者眼前,另一方面也如实地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并赞美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恩格斯认为《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巴尔扎克本人也被称为19世纪“现实主义之父”。

——摘编自张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
4 . 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活动虽然因朝代更迭时热时冷,但总的趋势是越发活跃、愈加扩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兴起于秦汉,推行于隋唐。唐朝在广州等地建置了掌管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并作为一项制度延续千余年;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贸易航线;对外商采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常加存问”“以示绥怀”的宽弛政策。大都市和商邑蓄货入市,外商云集,国外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等,住唐者数十万人。宋朝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基本国策,京师置榷易院为管理对外贸易的中央机构,并颁布市舶条例。元代继续奉行“诸蕃国……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的开放政策并扩置市舶。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
2021-03-2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社会化是指在国家政权的倡导和推动下,将儒学理念灌输给社会的各个阶层,使之成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认知。随着汉代儒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汉代统治者践行儒学理念,使儒学用于国家政治生活之中,并成为官更选拔的标准,提高了人民羡慕儒学的积极性。他通过建立信学教育教化依系,使士人普遍经历了一个儒学化的过程,并通过士人阶层向民间社会传播浸润,使儒家的价值观得到普及。

——摘编自邓智旺《汉代儒学社会化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宋家代学者在蒙学教育中增加了诗做文史,伦理成治等内为容。强调“治法国,来,平天下”胡瑗在主持太学时,按各个学生不同的各件和兴趣,把他们分开,使之互教互学,且时常对学生分别加以指导。朱熹等人亲自参与儒学教材的编写,完善理学体系保证教材的权威性,使理学原则通过学校广泛传播。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儒学社会化的历史进推中有其独特的标本意义。但儒学社会化制重于向受教育者灌输传统伦理,这实质上是一种束缚性教育。应当引以为戒。

——摘编自贾芳芳、宋学文《宋代儒学教育的演变、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社会化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儒学社会化呈现出的显著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社会化的看法。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期,战胜国在讨论分区占领德国时,尽管柏林位于苏占区,但是它作为德国的首都,还是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春夏,西方国家分裂德国活动出现了高潮,联邦德国的雏形基本形成。苏联认为,如果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柏林就丧失作为德意志首都的地位",西方国家没有理由再留在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西方国家不肯搬出西柏林,但也不愿意使用武力打开水陆交通,在比较了各种方案以后,决定利用美国强大的空中力量和经济实力,使用空中走廊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当时苏联也不希望走向武装冲突,因而没有干扰西方国家空运活动,最终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12月份取消封锁,柏林危机平息。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柏林危机产生和平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林危机的影响。
2019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嘉(庆)、道(光)以后,清朝医政日趋颓废,庸医充斤,疾病流行,公共卫生堪忧。一批官员和知识分子认为,清洁卫生是“地方行政第一要务”,“强民以重医为先”。与此同时,外人在华设立的医院和医校为中国提供了模仿的样本,逐渐赢得国人信赖。新政实施后,巡警部 将医疗卫生纳入职责范围;民政部设卫生司,负责医疗卫生。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涉及医学教育、卫生行政、医院建设、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远超1901年以前60年间的成就。然而,从整体上看,清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没有全盘的统筹计划,也没有独立的专门卫生行政 系统,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严重受制于人才和财力。

——据关晓红《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革命发祥地多是近代早期的乡村工业区。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机器工厂的出现,原有的乡村工业城镇成长为城市,对资源和人口的吸附力大为增强;原有的乡村工业村庄演变为工业城镇,原有的农民要么就地转变为城镇居民,要么移居本区域新兴的工商业大城市。这些地区后来一直是英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的区域。1851年,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50%,基本完成城市化。城市化高潮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城镇化的高潮,因为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其次才是城市居民的自然繁衍。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与经验》

1895年底,中国总共对外开放26个通商口岸。这些开放通商口岸分布的区域,形成了一个以开放口岸城市为中转枢,各方面力量参与其间的广泛的贸易网络几乎在西方国家将商业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中国内陆地区各种资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岸的集中中国对外开埠通商后,口岸城市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逐渐盖过了一些传统内陆城市的光芒。开埠通商既是对中国传统市场园的改纽,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一次整合,更是对中国近代城市分布格局的调整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均势。

——摘编自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与清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城市化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755年)后,唐王朝国力式微,内乱不止,河西之地大部分落入吐蕃之手。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即敦煌)汉人张议潮私下联络当地豪强,顺应民心,成功收复河西之地。张议潮出自沙州汉人望族,自幼侠义,英武特出.熟悉兵书战法,很有韬略。他审时度势,聚集力量,招募勇士,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能够果断出手,一举成功。成功收复河西以后,张议潮归唐心切,第一时间向朝廷报捷。朝廷封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之后,张议潮恢复唐朝的行政建制,加强守备,积极防御,防备吐蕃等部族的袭扰。河西地区是一个汉人与各西北民族杂居的地区,农业、牧业和商业并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治内出现了“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的景象。74岁时,张议潮卒于长安

——摘编自徐水平《张议潮收复河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议潮成功收复河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历史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