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1911年中国民族企业创办资本趋势图


——摘编自贾利强《清末第二次设厂高潮研究》

材料二   1919年中国民族企业地区分布情况


——摘编自王姗《1895192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中国设厂高潮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9全国民族企业地区分布的特点,并说明这一分布特点对中国近代民族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2021-06-1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关于“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相关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235日《临时政府公报》29

材料二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摘编自李玉刚著《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

材料三   自袁为总统,野有饿殍,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1915年《讨袁宣言》

材料四   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3 .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1904831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的思想主张、目的以及实践活动。
(2)阅读材料二,指出材料中的“几根小柱子”具体指什么?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此所进行的努力。
2021-01-3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二: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材料三: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这些战争?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自凤凰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创立者和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1-01-2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无论郡守也好,县令也罢,都不再是分封制下可以世袭的贵族,而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具有专业化、职业化的“命官”。这些凭行政管理技能领取朝廷“俸禄”的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负责督促人民从事生产活动,收取皇粮国税,征发兵役和徭役,调解民间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

——宋亚平《郡县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历史发展与反思》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2020-12-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施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特点?罗曼·罗兰所说“目前的政策”有何弊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农业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政策调整?1992年南方谈话回答的计划和市场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2020-11-1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战胜利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是同时提出的,最早名称就是中共所主张召开的各党派国事会议。然而,蒋介石对此却声称"党派会议等于分赃会议,组织联合政府无异于推翻政府。"中共在重庆谈判中主动就此作出让步,希望能够"在国共两党谈判有结果时,召开有各党各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会议",并在会议名称上接受国民党的建议,同意定名为"政治协商会议"。最终,双方就政治协商会议问题达成初步协议。

1949年中共"五一"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应中共之邀,相继进入解放区,就召开新政协诸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初步共识。在此基础上,在短短三个月内,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就完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新政协开幕后,无论大会发言还是小组讨论,都充分体现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之间团结合作的新型关系与作风。对此,周恩来指出:"新民主的特点就在此,不是只重形式,只重多数与少数。凡是重大的议案提出来总是事先有协商的,协商这两个字非常好,就包括这个新民主的精神。"

—摘编自秦立海《民主联合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1944~1949年中国政治发展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协商方式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新型政治协商模式形成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浔在南宋时立为镇,到清朝乾隆时已是"烟火万家,商贾云集"的巨镇,有诗云"南浔贾客舟中市,西寨人家水上耕"。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吴江的屯村镇自明代以来即为冶铁业发达的市镇,嘉靖时"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产品有农器、厨器还有兵器等。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例如苏州元和县的唯亭镇离城三十里,地处娄江上,为太仓、昆山、松江、崇明必经之要道。自明季以后至清道光年间,"人烟稠密,比屋万家",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工商业巨镇。一些富商巨贾在经营得利后大购土地,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市镇的发展。如乾隆年间歙人程永洪,"善于商贾,贸易豫章数十年。又建业于浙江兰溪,置田产,家道日渐蒸蒸";道光年间祁门人倪炳经,"少承父业,窑栈云连,畎亩鳞接"。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江苏太仓所处的苏州地区是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当地的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采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农村工业化、就地城镇化的道路,即"苏南模式"。1996年,太仓的乡镇企业开始改革,打破了"集体经营""行政推动"等传统框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混合型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已形成集体企业(主要是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个体企业"三足鼎立"之势。乡镇企业转制后所有制结构调整基本到位,促进了多种经济的共同发展,带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从原来主要接受上海在人才、技术方面的辐射,到现在接受的辐射无论是地域、范畴还是程度,均有了更大的拓展和提高。为了解决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现状,太仓市在积极建设开发区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在小城镇开辟一批工业小区,搞好配套基础性设施建设。至2006年底,全市拥有私营企业6267家、个体工商户20873户,太仓市私营个体经济已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摘编自孟秀红《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江南繁荣的市镇工商业未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苏南乡镇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法、德、低等国开始兴建铁路。19世纪50年代,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埃及等国的土地上也出现了铁路。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提出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要求,并付诸行动。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人擅自修建了10余公里长的吴淞铁路,但不久即被清政府赎回、拆毁。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诫恐终难振作"和“愚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朝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次年建成,全长9.7公里,名唐胥铁路。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清》

材料二   19491950年底,新中国修复的铁路达到14089公里,使原有铁路基本畅通。到1952年底,除了重修已毁弃的旧线路602公里外,又修建了三条新线路,总长1263公里,使全国通车里程达到24578公里接近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中国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铁路建设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