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选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公务员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监督机制、法治机制等。虽然民众无法对国家权力实现真正控制,但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形成社会政治生活的规范和秩序、提高国家管理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陈松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借鉴与超越》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敌后根据地实行过较为广泛的民主政治。在农村,村长是由选民直接选举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选民参与率各村平均超过百分之八十,妇女在选举中的表现也十分踊跃。在整个根据地,不只在政治生活中,在其他方面,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中也充满着民主精神。来自德国的王安娜女士回忆:根据地政府由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组成。在选举中,为了让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行使民主权利,根据地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选举办法——豆选。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宫谢伟思评论:共产党在根据地“以良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农民有了民主的自治、政治意识和权利观念。农民们得以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有了自尊、自信和强烈的团体合作兴趣。普通人民知道了他们是为了这些而战斗。”

——摘编自王建民《根据地的宪政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背景并概括西方民主政治建设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的影响。
2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三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话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只是罗马国家“为了本国公民颁布的法律”;□□□意思是“罗马帝国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初适用于意大利半岛的各民族,后扩大至罗马地中海的各民族;自然法则是“将自然理性注入人心的道德法”,是一切事物的逻辑和秩序。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限制政府权力)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如果你是材料一的文本编辑,请依次补全所缺文字。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美国如何实现“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的?
2020-05-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理)试题

4 . 材料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曾一度在太平洋战场上占据主动,从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5月底,日本占领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广大地区,并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和英国远东舰队。然而,由于日本将战线拉的过长,人力、物力资源十分窘迫,相反美国所具有的巨大经济潜力,使美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得到了恢复。1942年初开始,美国以四艘航母为基础加大了对日军太平洋基地的轰炸,战场形势逐渐变得对日本不利。1942年5月,日本大本营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派出一支庞大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引诱美国海军出来决战。美军则早已获得日军进攻中途岛的情报,集中兵力对日本舰队进行了伏击,日军遭到了重创。此后,日军丧失了在战争初期夺得的海、空控制权以及战略进攻能力,转而采取守势。

——摘编自杨泽伟《20世纪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中途岛海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途岛海战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   近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使用公历,而清朝仍以传统的夏利(农历)计岁。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1912年1月13日,孙中山命令内务部编纂了《中华民国元年新历书》。这本历书与旧历书相比,特点有三:一是新旧历并存;二是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三是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民国初期的政府公文也是阴阳历并用的。然而,阴阳历并行形成了历法问题上的“二元社会”格局:社会上层(机关、学校、团体及报馆)主要用阳历。下层民众(商家、一般市民及广大农民)主要用阴历;阴历在社会上占主流,阳历仅为点缀。1923年《申报》发文评论道:“吾国自光复以来,首改正朔,无如社会习惯不易更变。名义上虽遵用阳历,而种种事实,仍以阴历行之。”

——摘编自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推行新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新旧历法并存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疫灾多发期。面对肆虐的疫情,(清代前期)政府将应对疫灾视为荒政的一部分,设立施医局。施医送药,但仅是临时临事的偶然之举。与官方相比,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对瘟疫的救疗要积极主动的多,他们与官府合作兴办专门治疗疾疫的医药局,在夏秋时施医送药。由于科学落后,地方社会也常常举行“迎神赛会”、“年终度岁”等集体的祈神活动。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

材料二   清末卫生防疫大事记

时间机构、章程意义
同治12年海港检疫中国海港检疫之始
光绪28年天津卫生局现行章程中国地方实行卫生行政的序幕
光绪30年北洋卫生局中国第一个区域性防疫机构
光绪31年巡警部—警保司—卫生科全国制度性卫生行政起步
宣统3年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全国第一部全国性防疫法规
宣统3年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

材料三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面对各种严重流行的疫病,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配合生产,深入宣传,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1953年12月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新中国“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地方政府对于组织群众,说服教育以及各项防疫具体工作,均予以积极推动。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的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和蔓延,为以后新中国的防疫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卫生防疫事业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朝前期与清末疫病防治的差异,并分析清末疫病防治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并简析其意义。
2020-04-23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文)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汉武帝的统治,前后历54年之久,他在反击匈奴的长期过程中,开边兴利,继往开来,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他竭天下民力资财以奉其政,数十载无宁日,加之以重刑罚,穷奢丽,弄鬼神,终使民怨沸腾,社会后果极其严重。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汉武帝要保存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必须及时的在政策上实现转折,使社会安定下来,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政策的转折出现于征和四年(前89)也就是汉武帝死前二年。这一年,汉武帝所颁布的轮台“哀痛之诏”,是中国古代帝王罪己以收民心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它澄清了纷乱局面,稳定了统治秩序,导致了所谓“昭宣中兴”,使西汉统治得以再延续近百年之久。

——摘编自田余庆《论轮台诏》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颁布《轮台诏》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汉武帝颁布的《轮台诏》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之际,匈奴族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随着其实力的增强,不断对外征战,掠夺奴隶供其役使。汉初,匈奴经常骚扰西汉的北边地区。汉王朝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汉武帝继位后,反击匈奴贵族的条件完全成熟了。公元前133年,匈奴贵族侵扰代郡、雁门一带。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采取避实击虚战略,突袭匈奴,白羊王逃走,西汉收复河南地,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入匈奴境,与匈奴短兵相接,大获全胜。遭到两次打击后,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降汉。公元前119年,为了彻底击溃匈奴,汉武帝召集诸将商议,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随后派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十万骑兵出征。针对匈奴贵族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错误判断,汉军采取奔袭追击战术,大败匈奴,凯旋而归。“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取得反击匈奴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020-04-0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0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3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就雅典来说,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危机虽直接与土地有关,但也与农民过分依赖那本就狭小贫瘠的土地、缺少非农业的补充收入不无关系。普鲁塔克说,梭伦“看到国内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而航海经商者也绝不会为那些没有东西交换的人输入货物,因此他就把公民的注意力引向工艺,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叫他儿子学会一种行业,他就不能叫他儿子赡养他。”梭伦还把工商业活动提到与农业同等的地位。正是在这一政策的鼓舞下,众多雅典人参与了工商业活动。如伯利克里总是把自己土地上的产品拿到市场出售后,再购回生活必需品,说明他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公元前415年雅典远征西西里时,许多士兵带着货物,打算在沿途进行贸易。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来看,雅典农民对工商业活动亦极为熟悉。正因为如此,雅典工商业中分工相当细密,如武器匠中有专为人制头盔缨饰者;商人中有腊肠贩、蜂蜜贩、面包贩等,足证明其分工专业化程度很高,也说明其工商业活动的发达。”

——宴绍祥《梭伦与商鞅经济改革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发展雅典工商业的原因,并概括其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梭伦发展雅典工商业的历史作用。
2020-04-02更新 | 36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0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3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初期,同盟国集团(德、奥、土、保)人口有一亿四千五百万,协约国集团主要作战国(英、法、俄、意)就有二亿八千八百五十万。德奥集团虽在军队人数上稍弱于协约国,但是兵力集中,动员迅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协约国比较分散,装备(特别是俄国)远不如德国。在经济力量方面,协约国远远超过了同盟国,协约国除本国资源外,可榨取广大殖民地资源来支持战争,又可凭借其海军优势,充分利用美、日及拉丁美洲的工农业产品。德国早在1905年就制订了作战计划,这个计划是由德国总参谋长老毛奇,瓦德西和斯里芬等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才最后制订的,称为“斯里芬计划”。德国军国主义的战略家们估计,俄国经济落后,铁路交通不发达,军队集中缓慢,所以这个计划设想在同俄法集团发生战争后,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战场上,打击法国,预定以四到六个星期的时间击溃法国,然后挥师东进与俄军交锋,在三四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里芬计划”的战略构想及其执行结果。
2020-04-02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0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3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