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凤凰网一篇名为《牵制管理“进化论”》文章指出:“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大大强化了皇权。”


(1)材料表明了唐代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2)联系所学知识,列举从秦、汉、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演变趋势变化。
2023-12-10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前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城市基本上同帝国行政体系中的各个环节一样,由中央政府通过各级行政官僚紧密控制,是一种城墙都市,是统治权威的象征。传统城市统治着广大的农村地区,两者存在着城—乡共同体、连续体的关系。而在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在中国的沿海沿江地区逐渐建立起来,它们多因商而兴(如:广州是中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口岸),同时,它们也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要据点,德人在青岛,英人在香港,上海的都市设计都遵循着西方模式。此外,这些城市虽然失去了原有的城墙,但租界里的新马路与新市区形成“十里洋场”,逐渐与广大的内陆乡村隔绝,造成近代“都市中国”与“乡村中国”的明显区别。

——摘编自刘石吉《传统城市与通商口岸:特征、转型及比较》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各种方式在中国先后开辟了70多个通商口岸,通商口岸“一身二任”的特点,又决定了它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开埠以后,随着通商口岸近代文明的舶来和建立,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众多的变化。

——摘编自陈朝辉《从通商口岸近代文明的传播看中国城市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通商口岸与中国传统城市的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通商口岸发展的认识。
2023-03-0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思想史上,理欲观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先秦孟子提倡寡欲,用道义来限制人们的私欲;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至南宋,政权的偏安一隅,朝廷的穷奢极欲,地方官吏贪贿日盛,社会纲常日渐败坏,使得朱熹推出了一套新的理欲观。其中,朱熹认为“理”是道德本体与原则,而君臣、父子、夫妇则是千古不灭的伦理。朱熹肯定了人之合理的欲望,认为人性本善,但因受利所蒙蔽,违反恻隐之心,以致违背天理,而过度的欲望使是人心之病害,是需要去除的,以恢复本然的合理的状态。

——摘编自马毓璘《试析朱熹的理欲观》

材料二李贽曾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说的“私”是指百姓的自然之欲,并将这种自然之欲等同天理良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这种物欲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是人人皆俱的自然属性,正求“富贵利达”是人的普遍本性。私欲正体现了人的真性情,人们追求私利的无限热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满足私欲才能顺应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潭兵《两种理欲观的时峙—王夫之批判李资的根源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欲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理欲观与朱熹理欲观的不同,并谈谈你对李贽理欲观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将主权划分的既能使组成联邦的各州继续在一切与本州的繁荣有关的事务上管理自己,又能使联邦所代表的全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和满足全国性的需要。联邦政府的义务和权利是简单而又容易界定的,因为联邦的结成就是以解决某些全国性的重大需要为目的的;而各州政府的义务和权利就复杂了,因为州政府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细节。当国家遇到重大危机时,从联邦和州政府这两大权利主体的角度看,联邦政府插手原本属于州政府范围内的事务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州政府需要依赖统一的全国性的联邦政府协调各州出现的关键问题,也需要来自联邦政府的一系列政府补助。最终结果是,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

——摘编自托克维尔(法)《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既受革命战争年代的影响,又受苏联经济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当时人们有一个共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统一,而执行国民经济计划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能。因此,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不仅设立了一系列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而且特别强调了它们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对此,周恩来强调:“现在,为了适应即将开始的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中央的统一和集中领导,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的机构。”当时有人作了一首八行押韵诗,归纳了这一政治制度的正确功能: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委员会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创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
5 . 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概括说明“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厂制给管理形式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农业和民营手工业经济的增加,推动了商业资本的较快发展,不少富商大贾拥有巨额货币资本。宋人把当时的商业资本所有者的经营活动称之为“营运”,又叫“居物逐利”。其经营主体已扩展到官吏、士人、僧尼、个体手工业者和城镇市民等。通过长短途贩运、行商坐贾联营、批发零售结合以及包买包卖等类型进行营运。商业资本对宋代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商品经营资本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资本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资本的基本特点及积极影响。
2022-09-05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六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导致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圈占土地,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议会的态度也逐渐从此前的限制圈地转为支持圈地,并开始以立法形式通过私人提出的圈地协议,从而推动一系列圈地法案的形成。地主贵族对于土地经营及农业技术改进有着强烈的兴趣,因为这能提高土地的收益,增加他们的财富。1730年,政治家汤森德勋爵退出政坛后,回到诺福克郡全身心地投入农业改良,他把在国外见过的农业耕作技术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实验。在整个18世纪,甚至到19世纪初,农业通过向工业部门提供羊毛、皮革、兽脂等原料而与工业建立起密切联系。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上指出:“党中央从来都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决议(草案)》中还规定了政府在贷款、供给新式农具和优良品种、劳模奖励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农民加入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生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农村历经互助组、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人民公社的发展阶段,而农业技术变革也由最初的推广新式农具、良种改造、化肥应用发展到农业机械化,这些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促进了农业增产丰收。

——摘编自苏泽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农业改造研究》

材料三   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发布了14个以“三农”为主题的“——号文件”,表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国家在“三农”领域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也不断加大。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指导下,21世纪以来,国家在制定农业农村政策时均遵循“少取、多予、放活”的基本原则,逐步构建起强农,惠农政策制度框架,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等。

——摘编自邹於娟《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与18世纪的英国农业发展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农业发展变革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变革的历史经验。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革”结束后不久,邓小平同志自告奋勇主管科技教育工作。1977年,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恢复高考制度,全面整顿学校教育秩序,建立学位制度。他认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在他的倡导下,1984年,我国规定每年的910日为教师节。他曾站在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上,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并深刻地指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83年,他在视察景山中学时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著名论断。他还多次强调教育、计算机普及甚至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并用自己的稿费救助失学儿童。

——摘编自周济《高扬邓小平教育理论伟大旗帆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简析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重视学校教育工作的原因。
(2)概括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及实践对我国新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作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9世纪中叶,各地郡法庭由12名贵族组成的法律委员会把持,但判决仍要获得全体出席者的同意,而这一时期集体判决制原则也开始体现在习惯法之中。诺曼征服后的基层法庭是封君法庭,当封君与封臣之间发生纠纷时,封君召其直接封臣开庭。国王法庭几经变易,参与法庭的封臣人数和身份不断变化,从贵族会议转为御前会议,最终被称为“议会”。当时国税的征收渐多,引起了各级封建主和市民阶层的不满,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最终在《大宪章》中补充了国王征税应获得议会批准的条款,而议会权力的扩大也为大贵族提供了要挟国王的武器。1237年,大贵族迫使国王改组政府、吸收大贵族推选人进入御前会议,随后经过改革,议会的立案法官等职务逐渐被大贵族把持,使其真正成为议会的主体。1258年“牛津条例”宣布,议会法案享有最高权威,任何人的任何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几经废立,直到1322年类似条款终于写入议会法案。

——摘编自刘新成《再议英国议会的起源》

材料二   在17世纪的英国革命中,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有联系的贵族,在城乡中、下层人民的广泛积极的支持下,推翻了专制君主制,王权作为权力体制的一支,既保持独立以制衡议会又受议会钳制。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思想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重大变化。此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得以更快地向前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也随之提升。英国革命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本国范围内,马克思称:“1648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英国议会形成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福利国家”一词,到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向来以保守主义和经验主义为指导思想,尊重传统的英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之内引领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与英国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有着必然联系。经过183218671884年三次议会改革,包括工人在内的无产阶级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此外工党在选举中获胜并担当起将福利国家价值观付诸实践的职责。英国“高税收、高支出、高福利”的福利国家体系的弊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益显露。20世纪70年代,社会福利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9.4%,直接导致了国债总额滚雪球似地迅速增大。此外,一旦最低收入有了保障,最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供给,对福利的依赖性使得吃大锅饭的想滋长起来,从而引起经济效率的损失。

——摘编自过慈明《论英国的“福利国家”陷阱》

材料二   在撒切尔政府改革前,英国社会保障津贴标准一般将家庭收入和物价水平作为参照,为了抑制津贴上升,政府在1982年颁布社会保障法,规定津贴标准仅由物价水平决定。1980~1981年,撒切尔政府将病人、失业者以及失去工作能力者的短期津贴减少了5%,并规定养老金的补助标准应不超过平均收入的20%。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撒切尔政府打破福利政策惠及所有居民的惯例,规定只有由子女及丧失工作能力的家庭才能享受收入补贴,并在1989年发布国民健康服务市场化政策,寻求解决福利问题的另一条更好的出路。

——摘编自豆丁网《撒切尔政府福利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英国福利国家构建的原因和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二,归纳撒切尔政府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内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