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墨菲《亚洲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趋势并简述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角度说明“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内蒙古地广人稀,建国初,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单调。1957年,自治区工作组调研,决定建立小型文化工作队。6月,由九名农牧民、两辆马车、四件乐器组成的第一支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嫩芽”)在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报幕员兼歌手,马头琴师还能跳顶碗舞。他们演出不受场地、舞台的限制,哪怕只有一个牧民,他们也随时随地演出。《顶碗舞》《筷子舞》等节目都是自行创作、主要取材于农牧民生活。除了演出,队员们还宣传政策、修理家电,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几十年来,乌兰牧骑已发展为75支,培养出拉苏荣、金花、德德玛等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草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摘编自内蒙古人民政府网《我们的乌兰牧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乌兰牧骑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乌兰牧骑发展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亨利·基辛格(1923年—2023年),犹太人,美国前国务卿。为躲避纳粹迫害,基辛格一家移民美国。1944年,他随美军赴欧洲战场,后来作为美军代表管理德国城市。1947年,出于赏识基辛格的理论功底和世界视野,哈佛大学教授艾略特推荐他就读哈佛大学,基辛格先后获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直至担任哈佛大学教授。基辛格的高光时刻是1971年秘密访华,促成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卸任国务卿后,他仍活跃于世界舞台上。九十高龄,他每天仍工作15小时左右。去世前,他还出版专著,关注人工智能。他的百岁人生,经历了纳粹、大萧条、二战、冷战、越战、苏联解体等世界格局的激烈震荡。基辛格在国际关系中注重追求大国平衡,他的外交侧重国家利益而非道德情感,不囿于意识形态。

——摘编自[美]沃尔特·艾萨克森著《基辛格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基辛格成为著名外交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继承明朝制度,邮驿组织是政府专用的通信机构,只传官书不传民信。民众通信需求,只能通过同乡亲友、民间信客、商帮会馆等方式来满足,这些方式无系统的带寄时间与组织,难以形成持续安全的递信体系。嘉道年间,东南沿海出现了专门负责民间书信传递的民信局,后逐渐向内陆扩展。其中重庆的“麻乡约民信局”是内地规模最大的民信局。大部分民信局功能仍以带运货物与汇兑银钱为主,同时带运信件。各信局均有自身服务之区域,逾出此区者,则与他信局交换递送,以确保其作为商业组织的最大利润。

——摘编自刘广生《中国古代邮驿史》等

材料二   晚清至民国邮政大事记(节选)

1842年,英国在上海开办邮局,称为“客邮”,粘贴英国邮票,收寄中外邮件。

1878年,由海关试办邮政,称寄信局,开始使用印有云龙图案的邮票,时称大龙邮票。

1897年,创办大清邮政,由总税务司管理,各海关寄信局统一改名为邮政局。

1902年,大清邮政局大幅降低邮费,扩展邮路,经营信函、包裹、汇兑、报纸寄递等业务。

1913年,北洋政府彻底废除驿站制度,所有公文归邮局递送。

1914年,中国加入万国邮会。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邮政为“主权所在”,要求撤除客邮,获得列强同意。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取缔全国民信局,全国邮政事务由南京邮攻总局管理。

1935年,最后一家民信局——重庆“麻乡约”民信局完全停业,其通信任务由邮政局承担。

——摘编自姜希河《中国邮政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中期邮驿事业发展的特征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至民国邮政事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农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歌收时的救荒粮,玉米亦是如此。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023-12-31更新 | 127次组卷 | 4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韩文(14411526年),明朝大臣。初任工科给事中时便弹劾晋宁伯刘聚及都察院都御史王越、马文升滥杀无辜、妄报军功之罪。不久,韩文出任湖广布政司右参议,当地灾荒,他用自己的职务津贴买米万石赈济;针对当时土族与邻境之间的械斗,他亲自去土族境内以理劝谕因争地相仇杀的民众。1503年,韩文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又遇饥年,他请求户部开仓发放粮米,并说:“救荒如救火,有罪吾自当之。”于是批准发放仓粮16万石,米价遂趋平稳。1504年,韩文任户部尚书,与此同时,奏请精简机构。他裁革皇庄,限制宗室占夺民田。淳安公主已有赐田3万亩,仍贪得无厌,索要田地,经韩文申明利害,反复谏争,乃止。1506年,韩文上疏弹劾宦官刘瑾为首的“八党”祸国殃民、惑君乱朝的罪状,被罢官。

——摘编自刘泽民等《山西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韩文的作为。
(2)根据材料,概括韩文身上所体现的古代士大夫的优秀品质。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由于担心激怒日本会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苏联积极支持构建集体安全体系以代替双边的苏中军事防御同盟。1937年五六月间,苏联努力通过外交途径向伦敦和华盛顿宣传太平洋公约思想。但是,美国认为公约“不含日本没有意义”,对其持否定态度。最后,苏联政府同意与中国缔结条约,但不是缔结军事同盟条约,而是苏中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1937821日,条约签署,双方谴责:“诉诸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的做法,其在保密性的共同宣言中,苏联承诺,在中日正常关系未正式恢复之前,不与日本签订任何形式的条约;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签订联合反共的条约。此后,双方商定,在莫斯科开始有关签订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的谈判。为了遵守保密制度,苏联将援助中国的行动称为“Y行动”。

——摘编自[]弗·斯·米亚斯尼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1937年苏中条约签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37年苏中条约签署的历史意义。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叶卡捷琳娜二世,俄罗斯帝国女皇(17621796年在位),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被称为大帝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接手时的俄罗斯危机四伏:“国库空虚,军中已三月无饷。商贸日益凋敝,多有囤积垄断之现象。国政松弛,军机各部亦有欠款之举,海政疲惫,几近崩溃。司法沦为铢两悉称,律令之行惟强者是瞻。”鉴于这种情况,叶卡捷琳娜二世依靠贵族、农奴主和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进行改革。设立全国二级(省、县)管理体制,全国设50个行省,省长及副省长由沙皇直接任命。在位期间,赐给贵族以大批土地和农奴;先后颁布地主有权放逐农民,农民必须服从地主的诏书,使农奴制度发展到顶点。她颁布法令,宣布工商业自由,取消对贸易的限制,鼓励向国外出口。她依照俄国国情逐步开始西化。她慷慨的资助俄国艺术的发展,反对愚昧和落后。1786年颁布《国民教育章程》,为俄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学校制度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课程设置,使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得以应用,从而为之后的俄罗斯近代化打开了局面。俄国涌现了大量的本民族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发明家,他们的活动对俄国的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34年,打开了通向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击败了俄国的老牌敌人土耳其和瑞典,还和普鲁士和奥地利一起瓜分了波兰,从而得到波兰46%以上的土地。

——摘编自《论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罗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聚佣万余人”,德化地区“骈肩集市让,堆积群峰起,一朝海泊来,顺流价倍斐,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纹章瓷”“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国际和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瓷的生产与销路。而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中国陶瓷生产日渐凋零,不仅退出了国际竞争,甚至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1927年以前,景德镇每年产值为1000万元,“据最近江西陶务局调查,去年(民国十八年)景德镇瓷器出产总值实减少三四百万元。”到1932年,全年产值仅60万元。这种巨大反差,引起爱国人士反思。

——摘编自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发展的特点,分析瓷器外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近代瓷器贸易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认识。
2023-12-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