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4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一直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服役于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许多是民间工匠注籍匠户后世代以无偿劳役形式艰苦劳作。官营手工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内部技术分工十分细密。有学者认为,“各种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虽然都是政府的官设机构,但都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条件,并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基本性能”。有学者还指出,官营手工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中“指挥工作”的是“由政府派遣的官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到清代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 .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材料一   一般认为,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明代中后期,在河南、山东、湖南、陕西、浙江、广东的某些州县已有摊丁入亩的个例,其对清代的摊丁入亩有着深刻的影响。入清以后,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加强,某些地区也继续着摊丁入亩的实践,食盐钞银、匠班银的摊丁入亩也大都先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提供了范式。但摊丁入亩未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正与当时丁额未定有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施之后,要求摊丁入亩的呼声顿起。同时,康熙后期社会上仍留有地卖而丁存、税从人起的现象,赋税负担仍不合理。因此,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史董之燧上疏指出,在明确纳税丁额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地,并且朝廷要立法干预地卖丁留的现象。正因如此,广东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也是最早实行此改革的省份。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材料二   1870年起,主要西方工业国家(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基本确立了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英镑凭借其与黄金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的属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信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年),全球4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延续,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IMF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

——摘编自王浩晨《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未来趋势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推行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有何不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20世纪50到6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60年代中期又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3-30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第2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课后作业2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11016日神舟十三号圆满发射成功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同一天”并配上下面三幅图片(见图1、图2、图3),由此引发网友的热议。从中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同一天,记录着一代代中国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前进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材料在研究新中国科技发展方面的史料价值。
2024-03-29更新 | 123次组卷 | 3卷引用: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课后作业1
5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正是“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丝路精神穿越千年,正绽放出愈发夺目的光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岭外代答》和《诸蕃志》等记载,当时和南宋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南宋商人到达的国家也有20多个。输出的商品以瓷器和各类丝织品为主,品种多达300多种,其海外贸易之繁荣前所未有。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制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梦梁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

材料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组屋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摘编自郭伟伟《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组屋”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变化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 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 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 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3-24更新 | 73次组卷 | 23卷引用: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一历史暑假精品课(中外历史纲要上)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到了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劳务移民的流向区域,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时期,对全球人口流动现象予以说明。
2024-03-23更新 | 123次组卷 | 16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江苏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思巴(12351280),生于吐蕃贵族之家,跟从伯父高僧萨班学习,精通藏传佛教经典八思巴是尊称,意为“圣者”。窝阔台汗时,蒙古军进入吐蕃引起震动。1244年,八思巴跟随萨班北上凉州会盟,吐蕃各僧俗首领表示归顺。1251年,萨班去世。八思巴继为藏传佛教萨斯迦派首领。1253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备受崇敬。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让他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立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管辖全国释教和吐蕃僧俗政务,以国师领之。至元六年,八思巴创制成以藏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颁行。八思巴升号为帝师、大宝法王,元世祖把吐蕃十三万户指定为其供养地。十一年,八思巴祝贺元军攻克南宋诸城,劝戒行善止杀。八思巴著有《彰所知论》等著作。

——摘编自《中国历史大辞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八思巴的历史功绩。
2024-03-15更新 | 109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