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公,西周开国元勋,被封为辅相,不论军政大事还是疑难小事,周武王都找他商量。唐以前统治者多奉行“周孔之道”,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下面是学者对先秦两汉时期文献中周公形象的研究统计。

先秦两汉时期周公形象数据统计(单位:次)


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东汉
道德典范形象506556435
辅国重臣形象4715812893
践阼称王形象306109
巫祝形象403146
圣人形象00102331

先秦两汉文献所见周公道德品质数据统计(单位:次)


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东汉
20478
9513100
忠诚130696
勤劳161535
纳贤008148
仁德10016145
谦恭00373

——摘编自李佳庾《先秦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研究》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围绕“先秦两汉时期周公形象”,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战前后中国近代工厂统计(部分)
业别19131920
工厂数工人数工厂数工人数
纺织工业231157150475358110
食品工业1051370028043150
机械五金工业1011845025225720
印刷文具工业2584605111825
冶炼工业8753238361955
公用事业33564024315190
军械工业23285002328500
其它91151352735

——数据来源:《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


——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100年地图集》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10-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根据城镇化的推进速度和演变特点,大体可以把新中国建立以来城镇化的历程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观察上图中的数据,选取一个时期,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一时期的政策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美、英、俄、法、德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

国家英国德国美国法国俄国
1870年22%8%13%(1872年数据)10%(缺资料)
1913年15%11%13%8%4%

——据[]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任意选取其中一个国家,对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变化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先概括趋势,再进行解释;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2-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三至第七次人口普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份说明报告。(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说明有史实依据、结论有参考价值。)
2022-02-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1-2022年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流行词汇
20世纪50年代苏联老大哥、列宁装、解放汽车、公私合营
20世纪80年代个体户、万元户、国优省优部优、迪斯科、牛仔裤
20世纪90年代中关村、因特网、伊妹儿、下海、下岗

——数据——摘自《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提炼一个观点并简要论述。(要求:写出阶段和选择的词语,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年上海市人口数目变化情况(参考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历史年份人口数量
19494301000人(430.10万)
1953年(一普)6204417人(620.44万)
1964年(二普)10816458人(1081.65万)
1982年(三普)11859748人(1185.97万)
1990年(四普)13341896人(1334.19万)
2000年(五普)16407734人(1640.77万)
2010年(六普)23019196人(2301.92万)

——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局网站数据公布


解读上表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简要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021-05-0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了关于中国历史进程的13项理论创造。这些理论创造分别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和广大边区封建化进程、中国历史上的王权主义、历史文化认同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大宋史观和“新宋学”观、清朝前期的历史地位、明清时期江南早期工业化、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民主革命时期“中间力量”的作用、中国近代社会进程的基本线索、“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如何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材料中的理论创造,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6-1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历史的断裂与延续

材料   一方面,维系“中国”这一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是经济,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互通有无,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固然长期被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般的老百姓,都是编户齐民;统治阶层中的文官,大致言之,都是凭其知识和能力进入精英阶层的,这些精英并不能永远世袭。第三个因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方言虽然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阻隔,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可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延续。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

时段代表作品作品特点
19491965《伟大的起点》等人物的“激情状态”与”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逆光》等“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蒋筑英》等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